(共39张PPT)
第5课 词两首
情景
导入
自主
预习
合作
探究
课堂
小结
第1课时
情境导入
毛泽东同志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我们国家的伟大领袖,其实他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写下许多振奋人心的诗词,显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的气魄.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自主预习
背景资料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二渡赤水,24日攻占桐梓,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相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红军终于占领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奠定了自己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后,攻打娄山关的情况。这是当年二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渲染苍凉沉郁的气氛。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点明时间和环境。
西风、霜晨、残月、雁叫,造成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雁的含义:
一是比喻信函。“鸿雁传书”“雁足传书”“雁尽书难寄”。
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唐韦应物《闻雁》:“淮南秋雨夜,夜斋闻雁来。”宋严羽《闻雁》:“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
月,在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名词。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从听觉来写行军,强化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
碎:地势不平、山路崎岖、步伐零乱
咽:形容西风中的军号声若断若续、忽高忽低,显得悲壮深沉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
写出了战地行军的肃穆,红军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风度,为下阕蓄势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漫道:不要说。
对险阻的蔑视
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从头:重新开始。
真如铁:代用杜甫《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诗句,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太阳
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
意境壮阔,亦喜亦悲,亦忧亦欢
象征义: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革命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时间:残月天边明的拂晓时刻
环境: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
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雁”的含义:
1、比喻信函。“鸿雁传书”
2、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
“月”的含义:
故乡、团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合作探究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1、《忆秦娥》的词牌规定,上下阕的第三句必须用叠句
2、与下两句构成完整的画面。
3、以有声衬无声。
从听觉来写行军,进一步强调行军的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对词意起承转推进的作用。
“碎”:表现出在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再加上马匹不多,马蹄声细碎杂沓的感觉。
“咽”本指声音哽咽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真如铁”:代用杜甫的《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比喻娄山关的险固。
“漫道”:表现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对顽抗之敌的鄙视。
“从头”: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的征程。
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险的雄放胸襟。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比喻)显示出磅礴的气势,悲壮奇丽的意境
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
富有象征意味: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但还有许多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与上阕的“霜晨月”照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主题更突出。
忆秦娥 · 娄山关
行军情景
自然环境
出征情形
庄严肃穆
越过情景
山险 反衬 红军英勇
傍晚景色 象征 胜利不易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忆秦娥·娄山关》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一(1)、二(1)
3、预习《沁园春 雪》
第5课 词两首
自主
预习
课堂
小结
第2课时
合作
探究
沁 园 春 · 雪
毛
泽
东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背景资料
自主预习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听录音,齐声朗读
1、注音:
莽莽 妖娆 折腰 成吉思汗 稍逊风骚
分外 数风流人物 今朝
分别 数目 朝代
máng
ráo
zhé
hán
xùn
fèn
fēn
shù
shǔ
zhāo
cháo
2、释义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取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用第②义。
风骚:①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词》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②指妇女举止轻佻。词中用第①义。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描写北国雪景
上阕:
下阕:
评论古今英雄
合作探究
2、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写出北国雪景的特点是怎样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起笔意境极为开阔,气魄宏大。
3、还分写了哪些景物?哪个字起总领作用?
“望”字总领下文,至 “欲与天公试比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的北国雪景更为
具体丰富的印象,显得奇伟雄壮。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山峦的绵延起伏。
静态
动态
4、为什么后三句不属于“望” 的范围?从哪个字看出?
从“须”可以看出这是想象雪后初晴的美景。
5、上阕所写的景色可用词中一句话概括,这就是?
江山如此多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赞美。
4、可见“江山如此多娇”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总结上文)
5、那么启下的句子是?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折腰,意为“为之倾倒,为之奋斗”
6、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哪个字上?
包含怎样的感情?
“惜”字包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之意,
指出他们在文治上的不足。
6、诗人的观点是怎样的?这体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境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自指)
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坚定的自信
和伟大的抱负。
词作《沁园春 雪》以其“风调独绝,文情并茂”突出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今天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重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情怀,油然而生奋发之情。有今天的努力与拼搏,相信同学们能收获丰硕的明天,因为伟人以他的实践昭示给我们前行的路标。
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拓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