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井冈翠竹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那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中国的革命者们宛如攀爬在悬岩绝bì之上,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凶狠的敌人似无情的kǎn伐者,挥动巨斧,试图斩断革命的根基。英勇的红军战士们,怀着对未来的殷切期盼,____________地探寻到一个个突破口,于困境中脱险、于逆境中反击,过程不可谓不__________。任风雨摇hàn,他们意志如铁。这群无畏的英雄,始终坚守心中信念,不仅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功勋,反而为国家和民族开辟出了光明大道。可以说,中国的革命历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壁 坎 yān 憾 B.壁 砍 yīn 撼
C.璧 坎 yīn 憾 D.璧 砍 yān 撼
2.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两个,依次将其填入语段横线处。
魂飞魄散 惊心动魄 意气风发 绞尽脑汁 成年累月
3.对于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无畏的英雄”指前文提到的红军战士们。
B.句子中加点的“始终”是副词,“以”是介词。
C.句子存在语病,后两个分句应互换位置。
D.想强化句子的情感,可以将句末的“。”换为“!”。
4.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 还是喜欢三味书屋?
B.“我的朋友啊,”他说,“我一一我一一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②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⑤④②
6.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牵挂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妈妈的牵挂,朴素平凡的生活便溢满了温馨的记忆;
阅读名著时,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主旨。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检验一下你的阅读成果吧。
能力层级 阅读任务
识记 但是,新的敌人在威胁着全城——铁路运输眼看着要瘫痪了,饥饿和寒冷就会接踵而来。 一切都由木柴与粮食的供应来决定。 (1)为了解决这个“敌人”,朱赫来提出的方法是:__________ 。
理解 “保夫鲁沙,你好!”冬妮亚跟他并排走着,说,“老实说,我真没有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现在的政府里找到一个比挖土好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了委员或是有了什么同样的职位了呢。你的生活怎么搞得这样惨呵……”保尔站住了,惊奇地看了她一眼,说:“我也没有想到你会这么……这么酸臭,”他想了一想,才找到这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2)保尔所说的“酸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3)欣赏植物,不只要赏其外在,更要赏其气质。学完《井冈翠竹》后,班级开展了“翠竹气质代言人”评选活动。你认为保尔·柯察金能入选吗?请结合他在筑路工地上的经历,说明理由。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袁鹰《井冈翠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新一期班会活动的主题为“弘扬红色文化”,请你参与并完成小题。
(1)班长决定摘选课文《井冈翠竹》相关段落,作为黑板报部分内容,请你帮他选择合适的标题字体,并结合字体特点和课文主旨说明理由。
我选择______(填序号),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绘制红色文化主题黑板报以外,请你再为本期班会设计一个活动形式。
①红色故事我来讲——通过讲述革命战士们艰苦的战斗事迹,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
⑦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⑧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
⑨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多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
⑩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1960年10月,井冈山
9.选文是如何将井冈翠竹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请认真阅读,将下列分析补充完整。
要点总结 具体分析
开篇点题,明确中心。 文章开篇描写完井冈山毛竹的形象后,接着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情感为线索,贯串全文。 作者对井冈翠竹充满了崇敬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始终。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对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新贡献的期待,情感不断升华,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10.《井冈翠竹》抒情意味浓郁,适合朗诵。于是班级开展“朗诵接龙”活动,请你帮助下面几位同学完善朗诵准备。
★(1)【提建议】小广和晶晶分别负责朗诵第⑤段和第⑨段,请你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句子特点为其提出朗诵建议。(提示:可以从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入手)
(小广)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晶晶)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2)【明看法】小桂负责朗诵第⑦段,他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些啰唆,想进行改写。请你结合链接资料,向他表明你的看法。
原句: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小桂改句: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鞭和竹根。
链接资料:顶真,一种修辞手法。指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使相邻的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环环相扣、连绵不绝的效果,在内容的表达上往往能使语气贯通、层层推进。
(3)【议站位】几位同学就朗诵时应该站在哪里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
小广:我认为站在自己的座位上朗诵就好,方便省力。
晶晶:我觉得我们应该站到教室前方,面向同学们进行朗诵。
你:我赞同晶晶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桂:你说得没错,结合选文的人称特点来看,面向听众朗诵,效果确实更好。
11.阅读选文和下面的《十送红军》歌词选段,说说两个文段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角度提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川南翠竹
周 习
①我赶到川南竹海,已是深夜。车子行驶到仙峰山半山腰,阵雨袭来,飒飒作响,隐隐约约看到路边成片的竹林,被树木隔开,竹随路转,一闪而过。
②这竹是楠竹,是近几年引进栽种的。楠竹皮呈淡绿色,骨节粗大,劈开可以做扁担,做舀水的竹筒,或者盖房子。仙峰山因竹林茂密,气候凉爽,成为度假的好地方,这里的竹海旅游很受欢迎。
③第二天早晨,雨停了。莽莽苍苍的仙峰山上,雾气缭绕,又逐渐散去,似深居山林的隐者即将揭开他神秘的面纱。果然,沿山路走,就迈进了一大片竹林!竹林密密匝匝,一根根、一茬茬的方竹笋从土壤中探出尖尖的小脑袋,裹着深褐色的外衣,贪婪地吸吮着阳光雨露,“噌噌”地向上生长着。这里一年四季有竹,冬季挖楠竹笋,春夏挖巨黄竹笋,秋季就挖眼前的方竹笋。向导说:“这是方竹,你们用手摸摸,是不是四方的?”我们弯下腰,摸一摸,看竹子的外形是圆的,摸起来却感觉到竹枝有棱,还真是方的!
【赏析式批注】 (1)[教材知识补白·拟声词]这个句子中既有使用精妙的动词,也有颇具趣味的叠词、拟声词,都值得细细品味。比如,可以选__________(填词性)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方竹喜阴喜水分,种下三四年后开始产笋,属于笋用竹,在这贫瘠的山地,它很好养活。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竹笋方而厚,性硬、脆,专蓄此笋,常食之,有延年益寿之功能。”当地的方竹笋吸大自然之灵气,具有“肉质丰厚、脆嫩化渣、滋味鲜美”的独特风味,又营养丰富,堪称“山珍佳肴”。
⑤听闻近几年政府引进竹业公司,给村民打开一条致富门路。方竹笋,经过清洗、整形、调味、消毒等环节,包装后进入市场。整形后的方竹笋看起来白绿相间、细细嫩嫩,它本身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调味后还浸着轻微的辣味,吃起来清爽可口,是很受年轻人欢迎的小吃。
⑥当地还有中国巨黄竹之乡的美誉。原来,莲花镇有一个农民叫朱长华,从外地打工回来,在山上放羊,偶然发现了一丛与众不同的竹子——高大、粗壮、近实心、枝干少、叶子小。挖竹笋吃,味道鲜美、纤维长,产量之高,是一般竹子的三倍。于是他决定留下来,把天然绵竹和这种硬头黄竹杂交,经历了许多次试验,发现了埋杆种植技术,克服了种植存活率低的难题,终于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将这种竹子称为“巨黄竹”。后来,朱长华流转了上万亩山地,建立起巨黄竹专业合作社,传授栽培管理技术。十年间,巨黄竹走出了川南,走向了全国。
⑦当地很多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收获时节竹子怎么办?向导说,他们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每年收获季节,县里组织在乡务农的村民组成伐竹队,规定砍伐竹子的标准,进行比赛,给获奖者颁发“农业技术员”的证书和奖金。这样一来,大家的热情被激发,都爱上了竹子,想种出更多的竹子,把这翠竹长廊变成更有意思的风景。
【质疑式批注】 (2)前文都是直接叙述,这里为什么要用一个设问句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忽然,前方的竹林中一座白色小楼若隐若现,我们三步并两步跑过去。只见屋里摆满了竹制品,竹皮暖水壶、竹皮水杯、竹制藤椅等。县城里还有个竹制品展厅,里面的竹制品超乎想象地丰富,拖鞋、竹碗、竹纤维毛巾,还有竹面、竹笋饼干、竹筒酒、竹笋泡菜等等。这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竹制品成了来访游客旅行回家带给亲友的首选礼物。
⑨我听到了一个新鲜的词:以竹代塑。这些年来,塑料制品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想不到“以竹代塑”这个新鲜概念,在这里做得有声有色。县里成立了方竹研究院,和来自多地的竹企业签订了加工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可以看到,他们在竹产业上下了真功夫。
⑩我到过浙江安吉百草园的竹海,到过贵州赤水河边的竹海,如今来到川南竹海。竹子,这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植物,如今也是乡村振兴的一员“功臣”了。
(选自2024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视察时指出,在产竹大省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请阅读文章,简要归纳文中当地政府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的。
13.小瑞在阅读时标画了一些句子,请你帮助她完成批注赏析或答疑。
有同学认为,第④段中所引用的《本草纲目》的相关内容可以删去,你觉得呢?请说明理由。
阅读本文后,相信同学们对于“竹”这一植物有了更深的理解。请结合本文与《井冈翠竹》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竹”之自述。
我是“竹”,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陪人们走过了千年的历史长河。如今,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依旧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在经济方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化方面,②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葵花之最
毕淑敏
①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
②快到“五一”节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春节慰问品运到了。五颜六色来自五湖四海的慰问袋最受欢迎。小伙子们希望从绣着花的漂亮布袋里,摸出一双精致的鞋垫,做一个浪漫的梦;姑娘们没有这份心理,只想找点稀罕的吃食,打打牙祭。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可惜,关山重重,山路迢迢,花生走了油,瓜子变了味儿。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
③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清香。那是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儿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笨脚的胖姑娘。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子,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我们每个人抢了一把,一尝,竟是生的。葵花子中埋着一封信:
④“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们……”
⑤信是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发出的。
⑥我们趴在地图上找。唔,湛江,好远!那里是亚热带,一个很热的地方。
⑦孩子们请求解放军叔叔们,把他们精心挑选出的葵花种子,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⑧我们把手中的葵花籽放回布袋。那清香,是阳光、土地和绿色植物的芬芳。
⑨昆仑山咆哮的暴风雪,伴随着我们进行讨论。
⑩为什么只写给解放军叔叔?边防线上也有解放军阿姨呀?!
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么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这根本不可能!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
我们都默不作声了,只听见屋外风在嘶鸣。
大家决定由我给孩子们回一封信,就说葵花籽是解放军阿姨们收到的,只是这里很冷很冷……
昆仑山的“夏天”到了。
信早已写好,却终于没有发出。我们大着胆子,把葵花籽种在院子里。
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种子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起来。
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然而,我们高兴得太早了。不知道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但却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它并不是最强壮的,也许因为旁边有一块大石头。受到启发,我们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了一圈不透风的篱笆。
现在,我们每天都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里面养着活蹦乱跳的小生灵。
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发出了钮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早晨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扑向葵花。
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向日葵却凝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在冰雕玉琢的莹白之中,保持着凄清的翠绿。叶片傲然舒展,像一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那花盘只有5分钱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像一块光滑的表蒙子;刚分裂出的葵花籽还未成熟,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
葵花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个方柱形的冰晶。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当年的孩子们,但愿不要看到我这篇小文。愿他们心中永存一条盛开葵花的金色国境线。
假如有一天,我能重回昆仑山。在两座最高的山峰中间,有一块只有我们才知道的地方。在深深的永冻土层之下,有一方冰清玉洁的水晶,水晶中有一朵美丽绝伦的花,宛若雏菊半仰着脸,灿然微笑着……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这一句表明昆仑山四季不分,终年寒冷,这让边防战士的意识中没有四季更替。
B.孩子们精心挑选出结实饱满的葵花子,寄给昆仑山的解放军叔叔们在边防线上种植,体现了他们浓郁的爱国之情。
C.“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扑向葵花”一句中,“扑”字写出了女兵们对葵花的极度担忧和想知道葵花生死的迫切心情。
D.若干年后,“我”不希望湛江市第二小学当年的孩子们看到这篇文章,是希望他们美丽的梦想永远不要破灭。
17.请你根据提示,用精简的语言将文中最后一棵葵花的生命轨迹补充完整。
寄到军营---->_______(1)________(2)_________(3)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
19.本文的题目“葵花之最”内涵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缨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有一天,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⑤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⑥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⑦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⑧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⑨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⑩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20.作者记忆中的“马缨花”与今天的“马缨花”相比,有何不同?
2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22.本文主要描写的是“马缨花”,但作者却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23.第⑩段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作者笔下的马缨花有何寓意?
24. 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答案
1、B 2.绞尽脑汁 惊心动魄 3.C 4.B 5.D 6.有了爸爸的牵挂,人生成长的旅途便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或:有了孩子的牵挂,平淡悠长的日子便充满了幸福的笑意;有了朋友的牵挂,寂寞跋涉的路上便收获了遥远的希冀;有了家庭的牵挂,漂泊在外的日子便孕育出乡愁的美丽)。7.(1)修一条铁路通到伐木场去 (2)“酸臭”指冬妮亚身上的资产阶级恶习和强烈的等级观念,她看不起保尔的筑路工作,庸俗地认为体面的工作才是上等的。(3)示例:我认为保尔能入选。翠竹坚贞不屈、生命力顽强,有着坚定的意志和不畏困难的精神。保尔在筑路工作中,遇到了许多的“敌人”,比如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匪帮的袭击和病痛的折磨等,但他没有退缩,没有“低头”“弯腰”,而是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不屈的毅力战胜了这些困难,坚持完成了筑路工作,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符合“翠竹”的气质。8.(1)示例一:① ①是草书,草书笔势连绵、奔放自由、潇洒恣肆,适合用于表达对井冈翠竹的无限赞美之情和对中国人民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的热情赞颂。
示例二:② ②是隶书,隶书典雅庄严、厚重古朴,能更好地突出文章对井冈翠竹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精神的歌颂这种庄重、深厚的情感
(2)示例一:红色歌曲我来唱——通过歌唱革命赞歌,从激昂的旋律中汲取积极、奋进的精神力量
示例二:革命人物我来赞——通过赞扬革命人物的精神品质,表达敬意,为自己树立学习榜样
9.(1)直接点明“井冈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突出井冈翠竹的非凡意义,后文紧紧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
(2)对翠竹外观的赞美 对其在革命战争中作用的肯定
10、(1)示例一:小广,这个句子是反问句,强调了人们对井冈翠竹难以忘怀。朗读时,语调应该上扬,读出反问语气,读出怀念的感情。
示例二:晶晶,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四个“一天比一天”写出了井冈山人克服困难、热情建设的精神。朗读时,语气要越来越高昂,读出赞扬、敬佩之情。
(2)小桂,我觉得原来的句子更好,不用改动。原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竹枝”“竹鞭”“竹根”前后相连,给人以“无穷无尽”之感;同时,句子连用三个“还有”,层层推进,语势不断增强,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井冈翠竹的坚贞不屈和顽强生命力。
(3)“你看”“你若是”等词说明选文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这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面向同学们朗诵,才能发挥第二人称的这种作用。
11、①《井冈翠竹》寓情于物,用井冈山的翠竹象征坚强不屈、勇敢乐观的井冈山人和红军战士,表现了他们对中国革命的无私奉献,歌颂了他们的革命精神。②《十送红军》歌词选段运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12、①大力发展竹海旅游业;②引进竹业公司,让方竹笋走出大山,进入消费市场;③支持并帮助本地村民建立起巨黄竹专业合作社,研究并推广巨黄竹栽培管理技术;④大力推广“以竹代塑”项目,制作并展出销售类型多样的竹制品;⑤成立研究院,引进投资,与多地竹企业合作。
13、(1)示例一:动词 “探出”“裹着”“吸吮”等动词,将方竹笋拟人化,赋予其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竹笋沐浴着阳光雨露快速生长的情态。
示例二:叠词 “密密匝匝”“一根根”“一茬茬”“尖尖”等叠词,使句子具有韵律美,刻画出方竹笋外形特征的同时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竹笋的茂密,体现了其旺盛生命力。
示例三:拟声词 “噌噌”是拟声词,模拟竹笋快速生长的破空之声,实际是以夸张的手法写竹笋生长之快,体现了方竹笋茁壮成长的旺盛生命力。
(2)运用设问能勾起读者对于“如何收获竹子”这一问题的兴趣,引发思考;同时引出后文对“绝妙的方法”,即利用举办比赛激发村民砍伐竹子的热情的内容的叙述。
14、我认为不能删。引用《本草纲目》中关于方竹的记载,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方竹的特点、功效,也体现出方竹的价值是自古就被认同、重视的,为后文写当地发展方竹笋小吃做了铺垫。
15、(1)我可以作为原材料做出各种生活用品,可以加工成食品在市场上热销,可以作为高楼大厦、工厂矿山的建筑材料,可以助力发展旅游业,在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2)因为我生命力旺盛、身姿挺拔,所以象征着顽强刚毅与坚贞不屈的精神;又因为我对红色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所以我也是井冈山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的载体,我能给正在奋斗或处在困厄中的人带去鼓舞和精神力量。
16.A
17.种至院子、发芽生长、经受考验(顽强生长)、冻毙雪中
18.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往情深”“勇敢”将葵花拟人化,同时将葵花茎上的绒毛比喻成风中发抖的蜜蜂的翅膀,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葵花努力生长的情景,也写出了寒风中葵花的弱小。表达了作者在对葵花的敬佩和怜爱之情。
19.(1)海拔最高的葵花,它生长在海拔极高的世界第三极。(2)生存环境最严酷的葵花,它遭遇寒风的侵袭,最终被冻成冰雕。(3)最顽强美丽的葵花,在生长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它竟然奇迹般地发芽、生长、并开出美丽的花,拥有顽强的意志和敢于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4)象征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赞美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风貌。同时寄托了孩子们最深沉的爱国之情。
20.答案:记忆中的马缨花香气淡雅,生活环境黑暗凄苦,是我的知心朋友;今天的马缨花绚丽芬芳,生气勃勃,更可爱。
21.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22. 答案:写法:反衬;作用:为马缨花的出现做铺垫,为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23. 答案:“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寓意: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自己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24.答案示例:“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马缨花比喻为“一团团的红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缨花的美丽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