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科学考古学有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
价值。在现代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金石学不科学,所
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殊不知金石学并非没有合理的地方,它的认识论比
较落后,但是其本体论还是有意义的,物质遗存中融入了古人的文化。当代考古
学出现人文回归,这是对科学考古学的纠正,物质遗存的研究本来就需要科学与
人文两个角度。现代性中暗含着非常强的“乌托邦主义”,以为凭借科学,就可
以解决一切问题,把人文视为有待改造的荒地,而不是同等的帮手。历史已证明
并没有这样绝对的东西,它的流行极大地削弱了考古学的价值。考古学不仅仅为
重建过去、证明某些历史规律提供材料,而且要传承与弘扬文化。
如果从“器以载道”的观念再来看考古学,尤其是与当下中国的发展结合起
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考古学的作用会有巨大的改变。这里我们不妨以中华
文明探源研究为例来说明。中华文明探源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也许你首先
要问,究竟什么是中华文明?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所谓中华文明探源,就是要
研究国家的起源,去寻找国家的三要素:城市、金属治炼、文字。这个以西亚为
中心提炼出来的文明的标准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研究者的圭枭,直到大家逐渐认识
到新大陆的文明并没有文字与金属冶炼,如印加文明,但这并不影响印加帝国曾
经拥有一千二百万人口,以及南北超过五千公里的疆域。当文明的标准不那么绝
对之后,大家似乎对什么是文明陷入了混乱。其实,我们的研究一直忽视了一个
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文化。这正是考古学可以贡献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地方。
所谓中华文明探源,除了探究国家或是社会复杂性的起源,更重要的是探寻
中华文化的形成。这里“文明”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一种以意识形态(通常是宗
教或核心思想)为中心形成的文化体系。就中华文明而言,其中有我们熟知的儒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家思想、道家思想,还有诸子百家的其他思想,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不
断发展,而它们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比如中华文明之于天道、礼乐
的强调,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就能够找到踪迹。这个意义的中华文明,它决定所
有中国人如何看世界,包含着所有中国人存在于世的意义根基,确定何为善、何
为美。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不是口口相传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些生
活的遗留就是考古学所研究的物质遗存。考古学从这个意义上开展中华文明探源,
就把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让考古学可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大众对于考古学家的印象总是与挖墓、探险联系在一起,考古总是意味着发
现神秘的过去(如三星堆)。其实考古学的关注点跟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是一致的,
横渠四句能够非常好地概括这个共同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万物的“心”就是文化意义,民众的人生意义来源于文
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承载之物,考古学是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
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文化持续不断的传承。器以载道!考古学扎根深远,意蕴绵
长,这已经不是“作用”所能包含的了。
(摘编自陈胜前《考古学有什么用?》《读书》2022年第4期)
材料二:
当代考古学中最深层的矛盾之一是科学和人文的对立。过程考古学最核心的
理念就是让考古学立足于科学之上,建立“作为科学的考古学”;而富有人文色
彩的后过程考古学认为并不存在客观的考古材料,物质都是包含意义的,此即“作
为人文的考古学”。
作者(陈胜前教授)在书(《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一书)
中对这两种思想进行了重构。他认为科学与人文相伴相生,没有人文思想就没有
科学,没有科学就没有当代人文反思。同时坚持认为考古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
一门科学,更应是文化,是一项促进文化发展的事业,因而作者提出了作为文化
的考古学。以文化为出发点,作者阐释了考古学的三大问题一人类起源、农业
起源与文明起源,同时也对这些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涉及三大问题中的一些重
要话题,如人的社会性、史前经济学、社会权力的空间表达、文化与生态之间的
关系等。以人为中心考察人类过去,是该书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作者认为,考古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应保持一种张力。这一观,点更接近后过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