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二氧化碳的来源与影响: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导致大气中 的含量升高;此外大量耕地被占用、森林的过度砍伐等都会导致植被面积减少,使植物 消耗 的总量降低。 的严重失衡,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碳达峰和碳中和:修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平衡必定要“降碳”,在此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被称为 ;达峰之后,人为碳排放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人为碳吸收达到平衡,即为 。
我国“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1) 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比如开发能替代化石燃料的 能源等;(2) 二氧化碳的吸收与转化,比如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植物的 ,或通过人工方法对二氧化碳进行 、 与 (包括海洋封存、陆地封存、矿石碳化、地质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等)。
探究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2023·泰安]“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请结合图1回答相关问题。
图1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 、石油和天然气;从物质分类角度看,CO2属于 。
(2)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 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在⑤⑦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 。
(4)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燃料,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个研究方向。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为实现“双碳”目标,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煤 B.柴油
C.氢气 D.天然气
2.[2024·赤峰]社会发展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中的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
①积极植树种草 ②乘公交车出行 ③废弃电池深埋 ④践行光盘行动 ⑤随意丢弃垃圾 ⑥自备购物布袋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⑥
1.[2024·东营]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A.绿色出行 B.焚烧垃圾
C.节约用纸 D.随手关灯
2.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的重要循环。下列用化学观点分析碳、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化观:碳、氧循环体现了自然界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3.某小组同学绘制了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图(如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会吸收部分二氧化碳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全部转化,从而实现碳中和
C.化石燃料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会破坏人类生存环境
D.化石燃料的燃烧会把大气中的氧气消耗完
4.[2024·深圳]小丁同学发现H2和CO2在同一条件下会发生两个化学反应。反应Ⅰ用来制取甲醇(CH3O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反应Ⅰ中,参加反应的H2和CO2的分子个数比为3∶1
B.反应Ⅱ前后的分子数目发生改变
C.小丁同学想要增加甲醇的产量,就要减少反应Ⅱ的发生
D.利用这两个反应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生产燃料
5.[2024·镇江]助力碳中和,CO2的产生、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重要研究课题。
(1)CO2的产生: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CO2。
①化石燃料主要包括 、石油和天然气。
②大气中CO2的含量过高,会造成 (填环境问题)。
(2)CO2的捕集:工业上可用氨水、K2CO3溶液等化学物质捕集烟气中的CO2。氨水捕集CO2的实验流程如图1。
图1
①转化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X的化学式为 。
②氨水吸收室中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 。
(3)CO2的利用:CO2和H2在Ni/CaO表面发生反应生成CH4的原理如图2所示。
图2
①整个转化过程中Ni/CaO的作用为 。
②生成CH4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科学态度与责任)中国力争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降低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填字母序号)。
A.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采用节能技术
C.利用太阳能、风能
(2)碳中和的目的是使碳排放与碳吸收达到平衡,最终实现零碳排放,结合图1,提出一种可行的碳吸收方式: 。
图1
(3)碳捕集并封存被认为是目前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小张同学利用化学知识,设计了一个简易CO2捕集器,其捕集CO2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①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 。
②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丁,请写出固体高温生成丁的化学方程式: 。
(4)碳转化:CO2与H2经催化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物,此方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化学家使用特殊催化剂实现了CO2和H2转化为A或B等有机物和水,原理如图3所示。
图3
①B的化学式是 。
②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可知,催化剂在该反应前后的质量和 不变。
③理论上讲,当原料气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时,最终产物是A。
参考答案
第3课时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预习导航】化石燃料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碳循环 碳达峰 碳中和 2030 2060 减少 绿色 促进 光合作用 捕集 利用 封存
【归类探究】
【例题】(1)煤 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或化合物) (2)水 (3)化学 反应条件不同 (4)3H2+CO2CH3OH+H2O
【当堂测评】
1.C 2.A
【分层训练】
1.B 2.D 3.C 4.B 5.(1)①煤 ②温室效应 (2)①NH3 ②氨水易分解,温度过高,氨水分解成氨气 (3)①催化作用(或作催化剂) ②CO2+4H2CH4+2H2O 6.(1)BC (2)植树造林
(3)①增大液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②CaCO3CaO+CO2↑ (4)①C6H6 ②化学性质 ③2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