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简朴却最震撼的葬礼——没有花圈、没有悼词,只有11个人站在潮湿的墓穴旁。但恩格斯接下来的12分钟讲话,却让这个瞬间成为永恒..."
01.知人论世
02.整体感知
03.文本解读
04.写作特色
目录
01
PART ONE
知人论世
01.作者介绍
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国际工人运动领袖。出身于德国纺织工厂主家庭,早年被迫经商,但厌恶资产阶级生活。1842年赴英国曼彻斯特管理家族工厂,亲眼目睹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两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开始共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他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恩格斯(1820-1895)
01.作者介绍
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因病逝世。1889年恩格斯领导建立了第二国际,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得到了广阔的发展。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01.人物关系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互联网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01.创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克内西、著名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 朗凯斯特等),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
01.文体知识
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是演讲辞的一种。
结构
述其哀
歌其功
颂其德
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对逝者表达哀悼之情。
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贡献、功德。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歌颂逝者的品德,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01.文体知识
悼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点明悼念对象,通常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2)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
(3)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悼词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
02
PART TWO
整体感知
02.字词积累
悼词 纷繁芜杂 豁然开朗 嫉恨
衷心喜悦 诬蔑 卓有成效 诅咒
诽谤 给予答复 浅尝辄止
(dào)
(wú)
(huò)
(jí)
(zhōng)
(wū)
(zhuó)
(zǔ zhòu)
(fěi bàng)
(jǐ)
(zhé)
02.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悼念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
评价
——(述其哀)
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赞其功)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
悼念
——(颂其德)
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03
PART THREE
文本解读
03.文本解读
1.第一段介绍了些什么?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逝世时间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逝世地点 安乐椅
逝世状态 安静地睡着了
感情基调 深沉含蓄
语气 平静
马克思逝世的情景
03.文本解读
2.第1自然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
(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
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遗憾和深切哀悼之情。“停止思想了”一语的运用也切合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身份。
03.文本解读
3.恩格斯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①鉴于马克思的身份,恩格斯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为了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不能忘记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全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珍贵,包含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之情。
03.文本解读
4.第2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贡献的?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指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
“对于历史科学”
突出了马克思历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
两个“对于”是全文的总纲。既是高度的概括,又是严格的限制。
作用
03.文本解读
5.阅读3-7节,找出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③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科学家
革命家:参加各种革命斗争、办报纸宣传革命真理、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03.文本解读
6.第3段段落开头写了达尔文的发现,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类比
突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
7.第4段是怎样表现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的重要性的?
“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对比,说明发现的重要性。
03.文本解读
8.第5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9.文章第八段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对比
政府—驱逐他;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革命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敌人的恨和战友的爱对比,说明马克思的贡献巨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04
PART FOUR
写作特色
04.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
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这严密的结构是建筑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他的科学思想和革命实践是统一的,他的科学理论和他的革命科学观是统一的,他的爱和恨是统一的。作者在结构文章时,正是根据这些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和安排材料的。
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辞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法,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看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情追忆。马克思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为人类进步贡献了多少智慧与勇气。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我们可能不会成为理论家,但我们可以成为技术的践行者:当我们在车间操作机床时,我们是在用双手创造价值;当我们在实习中提升技能时,我们是在为未来的职业尊严铺路;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的不公时,我们要记得马克思教会我们的——劳动者应当获得应有的尊重。
马克思虽然已经离世140多年,但他的思想依然照亮着我们的道路。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既能脚踏实地钻研技术,也能抬头看看这个社会需要怎样的改变。记住:你们每一个人的劳动,都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工人故事!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而这份"不朽",正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延续。
THANKS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