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枣核》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枣核》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6 15: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枣核》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蹊跷__________ 山坳__________圣诞__________ 姹__________紫嫣__________红
调皮__________ 匀称__________玛瑙__________ 揣__________
答案:qī qiāo|ào|dàn |chà yān|tiáo|chèn|nǎo|chuāi
解析:分析:“调”多音字,调皮读tiáo,调查读diào;“称”多音字,匀称读chèn,称呼读chēng。“蹊跷”都读一声。“坳”读四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汉字的认读和拼音的正确书写,平时应多读、多记,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多音字。
2.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明辩是非__________ 莫不关心__________ 精神涣发__________ 走头无路__________ 磨肩接踵__________ 进入梦香__________ 指高气扬__________ 歪风斜气__________ 鬼鬼崇崇__________ 知迷不悟__________
答案:辩→辨|莫→漠|涣→焕|头→投|磨→摩|
香→乡|指→趾|斜→邪|崇→祟|知→执
解析:分析:注意区分“辩论”和“辨别”;“漠然”和“莫不”;“焕发”和“涣散”;“摩擦”和“磨难”; “手指”和“脚趾”; “歪斜”和“邪恶”; “鬼祟论”和“崇高”。
点评:本题考查改正错别字,即字形,理解词语含义,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平时应多读、多记。
3.下面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拾金不昧 争研斗艳 光怪陆离 生机盎然 弱不经风
情不自尽 风烛残年 姹紫嫣红 故弄悬虚 感概良深
答案:争研斗艳→争妍斗艳|弱不经风→弱不禁风|情不自尽→情不自禁|故弄悬虚→故弄玄虚|感概良深→感慨良深
解析:分析:注意区分“研究”和“妍丽”;“悬崖”和“玄虚”;“感慨”和“大概”。
点评:本题考查改正错别字,即字形,理解词语含义,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平时应多读、多记。
4.下面每一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
①汽车拐进草萍,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起。
改为
改为
②改了国藉,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练故土的。
改为
改为
答案:萍|坪|起|启|藉|籍|练|恋
解析:分析:注意区分“草坪”和“浮萍”;“开启”和“升起”;“狼藉”和“国籍”;“依恋”和“练习”。
点评:本题考查改正错别字,即字形,理解词语含义,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平时应多读、多记。
5.解释词语含义。
①风烛残年:
②故弄玄虚:
③感慨良深:
答案:风烛:风中飘摇的灯烛,极易吹灭;残年:余剩的年岁。比喻人已到了老年,寿命不长了。|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不实的动作。|良:很。感慨很深。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勾画词语,关注注释,理解记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平时多查字典,多积累,多记忆。
6.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佳色:__________________
②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掐指一算:_________________
③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丽的景色。|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这里指心情。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勾画词语,关注注释,理解记忆。
点评: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理解。一要理解词语的本义,二要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7.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________(奇特、奇异、蹊跷)。
②拥抱之后,她就_______(急切、细切、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③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______(粉红、桃红、嫣红)。
④经她指点,我_______(留神、小心、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答案:蹊跷|殷切|嫣红|留意
解析:分析:(1)奇特表示不寻常的特别的,非常罕见的,令人惊奇的行为。奇异指特别的,突出的,新鲜的,奇特,很新奇。蹊跷这里指奇怪。(2)殷切指深厚而迫切。细切形容细小急促的声音。(3)嫣红:鲜艳的红色;娇美的颜色。(4)留意就是注意、小心的意思。留神:注意;小心(多指防备危险或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选词填空,一要理解词义理解,注意区分近义词;二要结合句意。
8.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就”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①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旧时同窗急不可耐地想拿到那几颗生枣核的心态。|用“就”字,是为了向来自祖国的老同学表露并倾诉思乡心切之情。|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这里用“就”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把“仿佛”这本来是联想到的虚景变成了亲眼看到的实景,从而凸现了海外游子强烈思恋故土之情。
解析:分析:理解句意,结合语境解释副词“就”的表达效果。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副词的用法。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9.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______枣树 一______种籽 一______箱子 两______被子 一______墙
一______面孔 一______国旗 一______帽子 一______火车 一______机关枪
答案:棵|颗|口|床|堵|副|面|顶|列|挺
解析:分析: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注意区分“一棵树”和“一颗种籽”;“一副面孔”和“一幅画”。
点评:本题考查量词填空,使用量词时,应该注意与不同名词的搭配,尤其是一些专有物量词的固定搭配。
10.古往今来,有无数游子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请默写两句相关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解析:分析:思乡主题的古诗句,课内外均可。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积累。多积累,多记忆,熟记于心,默写正确,建议分类整理。
二、选择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蹊qī 跷qiāo 故弄lōng玄虚 B.嫣yān红 圣诞dàn
C.机械jiè 草坪pín D.卵nuǎn石 感慨kǎi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中“弄”应读nòng;C项中“机械”应读xiè;“草坪”应读píng;D项中“卵石”应读luǎn。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汉字的认读和拼音的正确书写,平时应多读、多记,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1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蹊跷(qī qiāo) 殷切(yīn)
倘若(tǎnɡ) 山坳(ào)
B.掀启(xiān) 镶嵌(qiān)
掐指一算(qiā) 两株(zhū)
C.故弄玄虚(xuán) 嫣红(yān)
玛瑙(mǎ nǎo) 枫树(fēnɡ)
D.草坪(pínɡ) 厂甸(diàn)
卵石(luǎn) 核潜艇(qián)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中“嵌”应读qiàn。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汉字的认读和拼音的正确书写,平时应多读、多记,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多音字。
13.写出解词有误的一项( )
A. 风烛残年(岁月) B. 嫣红(鲜红)
C. 泛舟(漂浮) D. 游子(人)
答案:D
解析:分析:D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理解。平时多查字典,多积累,多记忆。
14.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蹊跷:奇怪。 B.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C.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D.踏访:步行去探访。
答案:D
解析:分析:D “踏访”是实地察访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理解。平时多查字典,多积累,多记忆。
15.下列词语中的“良”与“感慨良深”中的“良”字的意思相同的是( )
A. 良师益友 B. 用心良苦 C.良药苦口 D. 除暴安良
答案:B
解析:分析:A“良”优秀的意思。B“良”很的意思。C中“良”好的意思。D“良”善良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中语素的含义。平时积累时要理解词语含义,进而理解关键字的含义。
16.下面这句话中引号的作用是( )
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引用部分
C.表示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否定或讽刺
答案:A
解析:分析:不是真正的“北海”,而是作者的朋友自己建造的小假山,是朋友对它的特定称呼。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常用来表示:表示直接引用、表示特殊含义、表示着重强调、表示特定称谓、表示否定和讽刺。
17.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离开水的鱼儿,嘴巴一张一翕的,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B.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绿茵场上,足球健儿们精神矍铄,斗志昂扬,精湛的球技倾倒了数万球迷。
D.这位画家的山水画有深厚的功底,他临摹的《乡居野趣》几乎和真迹雷同。
答案:A
解析:分析:“见异思迁” 贬义词,与语境不符。“精神矍铄” 指老人有精神头,老而强健,不失风采。使用对象不当。“雷同” 指不该相同而相同。贬义词。与语境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运用。一要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明确适用对象和范围,体会感彩;二要结合具体语境。
1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我国政府再次郑重________: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人制造两个中国。
②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28日在日内瓦湖畔威尔逊总统酒店举行了________的揭牌开馆仪式。
③我国自己研制的无人飞船“神舟三号”发射成功,________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A.声明 庄重 标志 B.声明 隆重 标志
C.申明 庄重 标明 D.申明 隆重 标明
答案:B
解析:分析:声明是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表明其对某重大问题的主张和观点而公开发表的文件。申明:表示郑重说明、公开发表。 隆重指活动盛大庄重;庄重指人的(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标志这里指表明某种特征;标明指比较确切地表明。
点评:本题考查选词填空,一要理解词义理解,注意区分近义词;二要结合句意。
19.“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 )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 C.意思 D.特色
答案:D
解析:分析:味道:本义指饭菜的滋味。这里指特色。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要理解词语的本义,二要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引申义。
20.“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答案:A
解析:分析:朋友久居国外,却从没忘记家乡,年岁越多,乡情越浓。他念念不忘的是家乡温暖。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题思想。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我留意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长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朋友向我倾诉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这三个段落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朋友的话表明他浓厚的思乡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抓住语言描写,理解文意。
(2)从上面三段文字找出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解析:分析:朋友的话主要表达思乡之情,从人物对话中直接找到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选段内容。联系上下文,直接从原文筛选信息。
(3)朋友虽久居海外,仍称自己的儿子是“小子”,女儿是“姑娘”,用一句唐诗来概括这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乡音无改鬓毛衰。
解析:分析:朋友久居国外,对孩子的称呼还用家乡的习惯,表明朋友乡心未改。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选段内容。联系上下文文意,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4)朋友怀念家乡,具体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把它们找出来,并予以归类。
所想: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地方特色的场所和建筑:厂甸、隆福寺、胡同 ②家乡的风俗习俗:过旧历年
③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枣树;
所做: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堆假山 ②种垂柳、养睡莲、植枣树
解析:分析:朋友家的环境布置处处体现出他们特意所为,用心良苦,乡心未改。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段内容。从文中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概括。
(5)文中友人到了外国,要“我”从中国带几颗枣核,而且把家里也布置得像以前在家乡的模样,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明朋友对家乡一直念念不忘的情怀。
解析:分析:朋友怀念家乡的枣树,所以特意托“我”带枣核,用种枣树的形式表达思乡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语言,理解句子表达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