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5 08:2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前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欧洲南部的一些岩洞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雕塑和绘画,其所绘野兽身上布满了被刺的伤痕,且这些图像多处于洞穴深处光线难以照射到的地方,很可能是原始人用于行施法术、祈求狩猎成功的遗迹。这主要体现了
A.艺术与宗教信仰的关联
B.原始人对野兽的恐惧心理
C.洞穴环境对绘画的影响
D.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进步
2.波斯帝国时期,大流士一世下令将帝国官方语言确定为古波斯语,要求在各地修建的纪念碑的碑文、诏书等重要文书都使用古波斯语,同时搭配埃兰语、巴比伦语进行多语对照;还在帝国境内广修驿道,要求信使使用统一规格的文书传递系统。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经济往来
B.促进文化交融
C.规范语言使用
D.巩固帝国统治
3.中古时期的西欧,教堂不仅是宗教礼拜的场所,还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教会规定的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成为民众社交、娱乐和经济交流的重要契机,带动了商业活动的繁荣。这些现象表明中古西欧宗教
A.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B.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C.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创新
D.强化了君主的统治权威
4.图1所示为学者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国家的部分评价,该国家为
“地跨亚欧两洲的庞大帝国” “罗马与蒙古传统的融合体” “旧的多神教与新的东正教并存”
图1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俄罗斯帝国
5.大化改新时,日本朝廷颁布的诏书在地方执行时因翻译和理解差异,出现赋役征派标准不一、官职任命流程混乱等问题,导致改革推进受阻。为此,朝廷设立专门的“文案寮”,统一规范诏书格式,培训专业文书人员,并建立诏书下发后的逐级核查制度,要求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执行情况。此举意在
A.加速中华文化传播
B.消除豪族地方势力
C.提升中央行政效能
D.完善庄园经济体系
6.表1所示呈现了8-15世纪不同时段内,西非部分国家在贸易、政治等方面发展的相关情况。这一情况变化表明该时期
表1
时段 主要西非国家情况
8-9世纪 加纳王国控制着跨撒哈拉贸易,主要出口黄金、象牙等,国内政治相对稳定,城市逐渐兴起
10-11世纪 加纳王国贸易规模扩大,与北非、中东等地贸易往来频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势力有所扩张
12-13世纪 加纳王国逐渐衰落,马里帝国崛起,控制了重要的贸易线路,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繁荣,政治影响力增强
14-15世纪 马里帝国依然强大,在延巴克围等城市建立了许多学校和清真寺,文化教育发达,同时桑海帝国开始兴起,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和政治活动
A.西非国家贸易中心不断南移
B.西非地区统一国家逐渐形成
C.区域贸易推动西非社会发展
D.西非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7.考古发现,玛雅帕伦克城邦统治者巴加尔二世执政时兴修水利,支持天文研究并修建神庙;乌斯马尔古城陶器上描绘了玉米种植与祭祀的场景。这反映出玛雅
A.文明以和平发展为主流
B.宗教信仰主导社会生活
C.农业水平决定城邦兴衰
D.社会发展涵盖多方面内容
8.1642年,荷兰航海家带领一支从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出发的船队去探索传说中的南方大陆,最终发现并命名了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该航海家是
A.塔斯曼 B.巴伦支
C.卡伯特 D.德雷克
9.图2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关系示意图。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革命引发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发展
C.三者共同促进社会转型
D.文艺复兴决定宗教改革
10.孟德斯鸠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政府形式,提出了分权和制衡的理念,认为这是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护公民自由的最佳方式。该理念对后世政治体系的影响是
①消除了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 ②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形成和传播
③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 ④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1742年,英国首相沃波尔遭到议会七次否决后被迫辞职,创下政府首脑失去下院信任后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英国首相小皮特解散议会后重新进行大选的做法又构成新的政治惯例。这体现了英国此时期
A.内阁运行机制渐趋完善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未成熟
C.内阁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政党政治的原则遭到了破坏
12.1789年,法国起草《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强调了个体的天赋权利,包括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迫切需要变革的愿望。这说明该宣言的起草
A.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
B.违背了资产阶级意志
C.奠定了近代政治架构
D.深受启蒙思想的启发
1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家将分工这一理论运用到极致,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能力,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奴隶”-工业无产阶级,将遭到更多的剥削,生活得更加水深火热。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A.工人生活更加贫穷 B.广泛使用机器生产
C.分工合作遭到抵制 D.阶级矛盾愈加突出
14.16世纪,西班牙王室在拉美推行委托监护制,在这一制度下,监护主以“代管土地”的名义占有原住民耕地,同时监护主需向印第安人提供住所、食物和宗教教育,这使监护主常以“抵偿债务”为由迫使印第安人进入矿山劳作。据此可知,委托监护制
A.意在向拉美移植本土制度
B.体现了殖民掠夺的隐蔽性
C.推动了西属殖民地工业化
D.引发了拉美民族独立浪潮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策划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二S计划”,德国则妄图在非洲建立从西南非到东非的殖民帝国。各国在海外殖民地疯狂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并且纷纷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体系。同时,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角逐。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欧洲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
B.列强海外扩张冲突加剧
C.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识觉醒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6.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前期,革命力量主要由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他们倡导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理念;革命后期,广大农村地区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种人积极参与进来,使革命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资产阶级的号召
B.国际环境的变化
C.文化教育的普及
D.土地政策的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两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中,雨季需要排涝,其他季节需要灌溉,因此,人们很早就开始修筑水利坝渠。在当时,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集体协作,这加强了居民之间的往来,进而推动了国家的形成。为有效治理国家,两河流域政权需要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巴比伦王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神化王权,强化军队建设,增加赋税,并颁布了较为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的刑罚较为严酷。
-摘编自[英]莱昂纳德·W.金《古代巴比伦:从王权建立到波斯征服》
材料二
古印度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独有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源于雅利安人对土著达罗毗茶人的征服。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它与奴隶制度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奴隶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强调社会分工,这在《摩奴法典》中有详细记载;同时,该制度还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在《梨俱吠陀》对种姓制度来源的介绍中得以具体体现。可以说,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所特有的,是多元文明融合的体现。
-摘编自张德强《古代文明多元特点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巴比伦政治制度形成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政治制度的不同。(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时代,已有商人从巴士拉(两河流域下游港口城市)抵达中国。9世纪中叶,阿拉伯商人开始定期从波斯湾各港口出发前往中国。他们通常在9月或10月启程,大约于次年4月或5月抵达广州。在广州进行货物交易,停留度过夏季,随后乘着东北季风,于10月或11月启程,途经马六甲海峡,最终在第三年的初夏返回波斯湾,整个来回航程历时约一年半。回程商品运抵波斯湾各港口后,换乘小船运往巴格达,之后再转运至北边的法兰克市场或西边的马格里布市场。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伯商人大多在广州登陆,之后北上扬州;部分商人还会沿江而上,深入四川地区。当时,阿拉伯人在中国侨居人数最多的两个城市是广州和扬州。759年,田神功(唐朝时期将领)劫掠扬州,在此期间丧生的阿拉伯商人达数千人之多。由于侨居广州的阿拉伯商人数量众多,唐政府专门任命穆斯林法官负责管理相关事务。阿拉伯帝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有香水、药材、犀角、象牙、珠宝、琉璃、石油、鸦片、豌豆、丁香等;中国输出的商品则包括丝绸、瓷器、纸、墨、孔雀、良马、马鞍、内桂等。
-摘编自戴小红《阿拉伯帝国的商业繁荣概貌》
(1)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商人对唐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商人对唐贸易繁荣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哥伦布的航行带来的远不止是欧洲人和美洲原住民的会面,他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双向交换的通道,让新、旧大陆的植物、动物,当然还有灾难性的病原体进行交换。这种被克罗斯比称为“哥伦布大交换”的双向交换,在生物学上是前所未有的,其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摘编自[美]杰弗里·萨克斯《全球化简史》
材料二
汉米尔顿估计,1500-1650年这一个半世纪里,从美洲运到欧洲的白银达1.6万吨。有学者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入中国;沃德·巴雷特统计,1493-1600年美洲产白银1.7万吨,其中约70%输入了欧洲。17世纪所生产的约4.3万吨美洲白银中,有约3.1万吨运抵欧洲,其中约1.2万吨最终被运到亚洲。18世纪约7.4万吨的美洲白银中有5.2万吨运往欧洲。
-摘编自刘军《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大交换”的世界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6-18世纪美洲白银的流动路径,并简析美洲白银这种流动路径形成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不断激化的结果,也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犹如一颗闪耀的巨星,照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了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几条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解析】材料重点强调原始人绘制布满伤痕的野兽图像并将图像置于洞穴深处,用于行施法术、祈求狩猎成功,这体现了艺术创作与宗教信仰方面的联系,故选A项;“恐惧心理”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B项;题干重点是绘画的用途,不是洞穴环境,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创作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材料中没有涉及早期人类生产方式进步的内容,故排除D项。
2.D【解析】波斯帝国疆域辽阔,大流士一世采取统一官方语言、采用多语对照以及建立统一的文书传递系统等举措,有利于传达政令、加强各地联系、促进文化交流,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帝国统治,故选D项;统一语言及多语对照与强化经济往来关系不大,该举措主要目的并非强化经济往来,故排除A项;统一语言、多语对照及修建驿道等措施会在客观上促进文化交融,但这并不是大流士一世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意图,故排除B项;规范语言使用只是统一语言这一措施的目的之一,并非广修驿道、统一文书传递系统等其他举措的目的,故排除C项。
3.B【解析】教堂是宗教礼拜场所和城市地标,宗教节日成为民众社交、娱乐和经济交流的契机,这带动了商业繁荣,体现了宗教在建筑、社交、娱乐、经济等多方面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故选B项;材料中未提及宗教给民众带来经济负担,故排除A项;材料虽提到教堂是地标性建筑,但强调的是宗教对社会生活的综合影响,促进了建筑艺术创新的说法片面,故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对封建君主统治权威的强化作用,故排除D项。
4.D【解析】俄罗斯帝国地跨亚欧两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罗马的东正教文化传统(东正教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以及蒙古统治时期的一些传统,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旧的多神教信仰残余与东正教并存的情况,故选D项;罗马帝国晚期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阿拉伯帝国居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拜占庭帝国是东正教国家,三国均不是“旧的多神教与新的东正教并存”的国家,且罗马帝国与蒙古传统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5.C【解析】朝廷设立“文案寮”,统一诏书格式,培训专业人员,建立核查制度等,目的是确保朝廷诏书能够准确、有效地在地方执行,从而提升中央行政效能,保障大化改新的顺利推进,故选C项;设立“文案寮”后的一系列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化改新中诏书在地方执行时出现的问题,与加速中华文化传播无关,故排除A项;这些举措有利于削弱豪族地方势力,但“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庄园经济体系的内容,这些措施与完善庄园经济体系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
6.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8-15世纪西非国家因控制跨撒哈拉贸易,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国内政治稳定、税收制度完善、城市兴起繁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文化教育发达等,这表明区域贸易推动了西非社会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西非国家贸易中心有不断南移的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是不同的国家先后兴起和发展,并没有表明西非地区有统一国家逐渐形成,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贸易对西非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故排除D项。
7.D【解析】材料表明玛雅社会的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到战争与和平问题,不能说明玛雅文明以和平发展为主流,故排除A项;宗教信仰“主导”了玛雅社会生活的结论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农业发展水平对城邦兴衰的“决定”作用,故排除C项。
8.A【解析】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带领船队从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出发探索南方大陆,发现并命名了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故选A项;巴伦支是荷兰航海家,主要在北极地区进行探险,故排除B项;卡伯特是意大利航海家,为英国发现了纽芬兰岛等,故排除C项;德雷克是英国航海家,完成了环球航行等,故排除D项。
9.C【解析】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打破教会精神束缚,科学革命推动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变革,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故选C项;文艺复兴引发思想解放,故排除A项;宗教改革对科学发展起促进作用,故排除B项;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创造条件,并未决定宗教改革,故排除D项。
10.C【解析】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理念为近代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许多国家在构建政治体制时都借鉴了这一理念,促进了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和传播,②正确;资本主义国家在构建政治体制时,广泛采用了分权制衡的理念,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完善,④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消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错误;这一理念旨在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护公民自由,与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无关,③错误;故选C项。
11.A【解析】沃波尔因遭议会否决被迫辞职,小皮特在面临困境时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这些事件逐渐形成政治惯例,体现了内阁与议会关系的不断调整和规范,意味着内阁运行机制渐趋完善,故选A项;材料内容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与否无关,故排除B项;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而非内阁,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原则被破坏的信息,故排除D项。
12.D【解析】宣言中天赋权利的内容与启蒙思想倡导的自由、平等理念相符,表明该宣言深受启蒙思想启发,故选D项;法国先爆发大革命,之后才起草《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故排除A 项;该宣言符合资产阶级反封建、求权力的利益,不违背其意志,故排除B项;该宣言对近代政治架构有影响,但“奠定”的表述不准确,故排除C项。
13.D【解析】资本家对分工理论的极致运用,使工业无产阶级遭到更多剥削,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愈加突出,故选D项;材料指出工业无产阶级将遭到更多剥削,生活更加水深火热,但不能由此得出工人生活更加贫穷,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工理论的运用及其对无产阶级的影响,未提及广泛使用机器生产,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分工合作遭到抵制,C项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C项。
14.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监护主以“代管土地”名义占有原住民耕地,又以“抵偿债务”为由迫使印第安人进入矿山劳作,这种方式打着“代管”“教育”等旗号,实际上是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体现了殖民掠夺的隐蔽性,故选B项;西班牙王室在拉美推行委托监护制是为了更好地对殖民地进行统治和掠夺,而不是为了移植本土制度,故排除A项;委托监护制下,印第安人主要是被迫进入矿山劳作,为西班牙提供矿产资源等原材料,并没有推动西属殖民地工业化,故排除C项;拉美民族独立浪潮主要是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16世纪的委托监护制在时间上有较大差距,且委托监护制不是引发拉美民族独立浪潮的直接原因,故排除D项。
15.B【解析】材料中法国有“二S计划”,德国妄图建立从西南非到东非的殖民帝国,各国在海外殖民地疯狂掠夺资源、倾销商品,还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展开激烈角逐,这些充分说明了当时列强海外扩张冲突加剧,故选B项;虽然材料提及列强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体系,但这只是列强海外扩张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仅据此得出欧洲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的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识觉醒的相关内容,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故排除D项。
16.D【解析】墨西哥长期存在严重的土地分配不均问题,革命后期,一些革命力量意识到土地问题对农民的重要性,提出了土地改革等相关政策,这直接关系广大农村印第安人和混血种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积极参与到革命中来,使革命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故选D项;资产阶级前期就参加了革命,但农村群众前期参与少,说明资产阶级号召不是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A项;国际环境变化对农村群众参与革命的影响相对较小,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故排除B项;当时墨西哥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较低,且文化教育普及与农村群众参与革命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
17.(1)因素:地理环境;农业生产需求;宗教被用于神化王权。(6分)
(2)不同:
权力集中程度不同:古巴比伦通过强化王权,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权力集中于国王;古印度种姓制度下,权力较为分散。
法律体系特点不同:古巴比伦有较为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刑罚严酷,以法律来维护统治秩序;古印度虽有《摩奴法典》,但更多强调种姓制度下的社会分工和宗教规范,法律与宗教紧密结合。
社会等级结构不同:古巴比伦社会等级结构相对复杂,有国王、贵族、平民和奴隶等阶层,国王处于顶端;古印度以种姓制度为核心,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等级界限森严。
文明融合程度不同:古巴比伦文明是在两河流域特定的地理和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上没有明显体现多元文明融合;古印度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与土著达罗毗荼人融合的结果,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是多元文明融合的体现。(8分,答出其中两组即可)
18.(1)特点:贸易路线与时间固定;贸易范围广;贸易规模较大;贸易商品种类丰富。(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双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交通条件的改善;两国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两国政府商业政策的支持;文化交流的促进。(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影响:改变了新旧大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造成美洲原住民锐减,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从美洲直接到亚洲。(2分)
原因:西欧国家主导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亚洲经济具有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大西洋贸易网络、太平洋贸易网络的形成。(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变革。(2分)
阐述: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1864年,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第一国际成立,它推动各国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权益而斗争,加强了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与合作。随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此后,社会主义在多国发展,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总之,马克思主义诞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与进步。
综上,马克思主义诞生于特定时代,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指引,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兴起,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深刻改变世界历史进程。(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