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染织工业中的化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探究反应后物质的成分,能自主构建科学探究实验的思维模型。 2.能发现和表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能够针对所探究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且顺利、科学地实施整个过程。 3.通过实验设计与探究,能根据现象推理得出实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思维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从物质类别角度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基于实验事实进行猜想假设、证据推理;树立微观意识,从微观角度看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任务名称 任务目标 教学活动
项目导引 课前播放中国传统手工染色工艺——扎染,让学生感受传统手工染色的震撼。 视频展示传统手工染色工艺扎染。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化学课堂,一起探究染织工业中的化学——初中化学实验探究。
真实情景导入 以AI数字人具体介绍碱煮过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题。 AI数字人介绍造碱煮过程。
任务一 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培养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练习,回归教材——建立物质的分类观。认真思考。 通过问题衍生,不断设问,层层递进,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引发思考,从而走入项目。 师:贝壳(CaCO3)灼烧得到贝壳灰(CaO),加水混合制成石灰乳(Ca(OH)2),再与草木灰水(K2CO3)混合,过滤即得氢氧化钾溶液。请在导学案上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学生:思考并完成学案,黑板展示方程式书写的规范性。 【追问】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 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现象结论猜想一:KOH猜想二:KOH、K2CO3 猜想三:KOH、Ca(OH)2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 ; ;猜想____成立2.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 ;
【反思评价】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型: → → → → →
任务二 物质变质后成分的探究 构建思维模型,探究物质变质后成分有什么。 通过自主命题掌握物质变质后成分的探究。 师:为保持碱煮较好的洗涤效果,制得的氢氧化钾溶液必须密封保存。小明猜想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他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完成学案并展示。 老师引导,及时纠正错误回答。 师:根据下面的题头和科学探究的模型,仿照“任务一”和“针对练习”自主设计问题,完成“任务二物质变质后成分的探究”。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反思评价: 评价细目表: 评价 细目 表评价项目具体内容得分总分科学性(5分)设计合理、无知识性错误、有梯度完整性(5分)考点全面、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创新性(5分)试题结构、设问新颖语言表达(5分)声音洪亮、表述清晰
【实验探究】完成模拟命题的实验探究 要求:小组合作,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仪器试剂用完放回。
酸洗 运用思维模型来分析,及时巩固,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引导】碱煮之后的布料表面残留的碱液(K2CO3和Ca(OH)2反应后的溶液)、铁锈斑会影响布料的手感和后续工艺,需要进行“酸洗”。 师:写出稀硫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用过量的稀硫酸“酸洗”后,溶液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什么, 可能有的阳离子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 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学生回顾,完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型,并进行评价。
作业 运用模型分析,查阅资料,分析。提出祝愿。渗透学生自主学习。 师布置课后作业: 1.学习非遗染色技艺草木染,利用天然植物汁液给漂白后布料染色。 2.完成学案上的课后拓展。
结束 回归情境,升华情感。 视频展示传统染色到现代染色技术。这不仅是时间的跨越,更是技术的革新。愿同学们和染色技术一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染织工业中的化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探究反应后物质的成分,能自主构建科学探究实验的思维模型。
2.能发现和表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能够针对所探究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且顺利、科学地实施整个过程。
3.通过实验设计与探究,能根据现象推理得出实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课前任务】用H+、Ca2+、Ba2+、Cu2+、 Mg2+、CO32-离子填空。(—表示两者不共存)
( ) ( )
( ) OH- ( ) ( ) ( ) SO42-
【学习过程】
(2024威海15节选)酸和碱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纺织、印染等。染织工业的基本流程为:碱煮→酸洗→漂白→染色→质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碱煮原理:“碱煮”可除去布料表面的油污,使布料表面变得更加光滑、有光泽。古人利用贝壳和草木灰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钾溶液洗涤布料,其过程是贝壳灼烧得到贝壳灰,加水混合制成石灰乳,再与草木灰水混合,过滤即得(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为保持较好的洗涤效果,制得的氢氧化钾溶液须密封保存。
小明猜想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也能和二氧化碳反应,他的依据是二者都含有________(用符号表示)。为验证猜想,进行实验探究:向A、B两个相同规格且充满CO2的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钾溶液和蒸馏水,充分反应后放在水平桌面上(U型管内为红墨水),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则猜想正确。
酸洗工艺:碱煮之后的布料表面残留的碱液、铁锈斑会影响布料的手感和后续工艺,需要进行“酸洗”。写出用稀硫酸除去铁锈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碱煮
古人利用贝壳和草木灰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钾溶液洗涤布料,其过程是:灼烧贝壳(CaCO3)得到贝壳灰(CaO),加水混合制成石灰乳(Ca(OH)2),再与草木灰(K2CO3)水混合,过滤即得。试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任务一: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1.某兴趣小组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将烧杯丙中混合物过滤后得到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试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组讨论】
提出猜想 需验证物质 需验证离子 确定试剂
猜想一:KOH KOH无需检验
猜想二: 、 有无______ 有无______ ______________
猜想三: 、 有无______ 有无______ 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仪器试剂用完放回。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猜想一:KOH 猜想二: 、 猜想三: 、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 猜想 成立
2.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
【反思评价】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型:
提出问题 结论解释 反思评价
【针对练习】
为进一步探究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猜想假设】该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 猜想二:有CaCl2和HCl
猜想三: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有CaCl2、HCl和Ca(OH)2
其他各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猜想假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一:只有CaCl2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一成立
猜想二:有CaCl2和HCl 用镊子将锌粒放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反应后的溶液,观察现象。 有 产生 猜想二成立
猜想三:有CaCl2和Ca(OH)2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uCl2溶液,观察现象。 无明显现象 猜想 不成立
【交流评价】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能够得出结论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上述实验探究中有明显的错误。同学们经过反思后发现了错误,错误的原因是 任务二:物质变质后成分的探究
2.为保持碱煮较好的洗涤效果,制得的氢氧化钾溶液必须密封保存。
①小明猜想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依据是二者都含有__________(用符号表示)。
②为验证猜想,进行实验探究(如图):向A、B两个相同规格且充满
CO2的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钾溶液和蒸馏水,充分反应后
放在水平桌面上(U形管内为红墨水),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则猜想正确。
【模拟命题】我是小小命题人,根据下面的题头和科学探究的模型,仿照“任务一”和“针对练习”自主设计问题,完成“任务二物质变质后成分的探究”。
3.现代“碱煮”使用的物质是烧碱。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得烧碱。实验室有一瓶开封且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某化学小组设计如下方案对其变质情况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反思评价:
【命题评价】
评价 细目 表 评价项目 具体内容 得分 总分
科学性(5分) 设计合理、无知识性错误、有梯度
完整性(5分) 考点全面、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创新性(5分) 试题结构、设问新颖
语言表达(5分) 声音洪亮、表述清晰
【实验探究】完成模拟命题的实验探究
要求:小组合作,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仪器试剂用完放回。
● 酸洗
碱煮之后的布料表面残留的碱液(K2CO3和Ca(OH)2反应后的溶液)、铁锈斑会影响布料的手感和后续工艺,需要进行“酸洗”。
(1)写出稀硫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2)用过量的稀硫酸“酸洗”后,溶液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 ,
可能有的阳离子是 。
【小结作业】
● 小结
● 课后作业
1.学习非遗染色技艺草木染,利用天然植物汁液给漂白后布料染色。
2.完成学案上的课后拓展。
● 能力提升
1.学习复分解反应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
稀盐酸、CaCO3粉末、Na2SO4溶液、BaCl2溶液之间的反应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大家一致认为试管①中不发生复分解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试管③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Na2SO4;猜想三: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BaCl2 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不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三成立
【反思拓展】
Ⅰ.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又要考虑 是否有剩余。
Ⅱ.依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步骤二中除可用稀硫酸外,选用 (填字母)也能
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
A.稀盐酸B.氢氧化钠溶液C .碳酸钠溶液
● 课后拓展:计算该NaOH固体的变质率 实验步骤:称量1.2g该NaOH固体样品于小烧杯中备用;量取10.0mL12% 的稀盐酸,用电子秤称量反应前仪器和药品的质量,记录数据;将稀盐酸加入小烧杯内,待完全反应,再次称量仪器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记录数据。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质量差/g
105.46 105.02 0.44
兴趣小组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出该NaOH固体的变质率为 。
温馨提示:变质率=(已经变质的NaOH的质量/未变质前NaOH的总质量)×100%
【反思评价】兴趣小组充分认识到定量探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 染色
草木染是一种非遗染色技艺,是利用天然植物汁液给漂白后布料染色。经过植物汁液染色后的布料可以借助不同的酸、碱性溶液进行调色。为探究调色原理,以紫薯汁为例,进行如下实验:
向紫薯汁中加入的溶液 白醋 盐酸 食盐水 草木灰水 石灰水
加入溶液后的颜色 红色 红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请分析酸性、碱性溶液能对染色后的布料进行调色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