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高中历史(统编版)
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馀。
——_____晚年自述
李鸿章
李鸿章生平
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847年,中进士,步入仕途。
1853年,回乡参与帮办团练,与太平军交战。
1859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一、一生荣华出曾门:从李鸿章发迹看天国之梦
1851
1853
1856
1864
1、进程
1851 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 定都天京,通过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1856 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 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进程
2、指导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相同之处 不 同 之 处 提出时间
主要内容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
——摘自《资政新篇》
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都未能真正实施
鼎盛时期
衰落时期
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作
劳动产品归圣库所有
学习西方法律,发展工商业等,主张学习西方
两个纲领哪个更符合农民愿望?哪个更符合时代潮流?
《天朝田亩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更符合农民愿望。但绝对平均主义的做法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产品归公也损害农民劳动积极性。
《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方案,更符合时代潮流,但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无法得到农民的拥护。
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资政新篇》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洪仁玕
2、指导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进入南京后,“人间天国”迅速封建化: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政治等级森严以多数人的卑贱来衬托少数人的荣光却是确然可见的……天下男子的兄弟之情和天下女子的姊妹之情,已经被忘得干干净净。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失败原因
1861年,李鸿章组建淮军。
1862年,率淮军抵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1863年,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曾致信曾国藩说:“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并推崇洋人的“战守工具,天下无敌”。 ——整理自《李鸿章》
根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和先进阶级的指导,清军和洋枪队联合镇压
二、少时有志匡华夏:从李鸿章上书看近代起步
中央代表:
恭亲王奕訢
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
洋务派地方代表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鸿章以为中国欲富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办洋务的背景、目的和基本设想。
1、洋务运动概况
李鸿章创办的部分洋务:
1863年,奏设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科技人才。
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年,奏设开平矿务局;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1879年,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0年,奏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奏设天津水师学堂。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根据材料,归纳洋务运动涉及的主要内容。
2、主要内容
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
3、评价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放手办理?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定不了里面是何等材料。”
——李鸿章在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感慨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李鸿章为何认为自己只是个裱糊匠?
纸片糊裱——只是停留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内里未改——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体制,腐朽的封建体制才是导致清朝落后的根源。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三、糊裱难堵漏风墙:从李鸿章重海看四面危机
1、19世纪的边疆危机
西北边疆
英国支持新疆内乱
俄国占领伊犁地区
左宗棠收复伊犁
西南边疆
中法战争爆发
法国占领越南
传统宗藩体系受到冲击
东南边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日本占领中国台湾
塞防
海防
VS
李鸿章
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尚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大患愈棘。
左宗棠
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是停兵节饷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俄人攘我伊犁,势将就假不归……俄人日进,宜以全力注重西征。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
我国地少人多,朝鲜与日本相邻,占了它可以作为日本得到中国东北的跳板!
朝鲜一直都受我大清保护,日本竟有胆子来吞并,朝鲜国内有动乱,当然要由我大清军队来平乱!
朝鲜国内爆发农民起义
请求清廷出兵镇压
日本趁机陈兵朝鲜
偷袭清军
甲午中日
战争爆发
慈禧太后
明治天皇
(2)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等
丰岛海战
日军偷袭清军
清军北撤至平壤
平壤战役
日清在平壤爆发大型战役
由于清军主帅指挥不当延误战机,清军大败。
黄海海战
北洋水师援军抵达朝鲜,日清开战。
李鸿章避战保船,躲进威海港,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威海卫战役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日本在控制黄海、旅顺后,逐渐控制了战局。甲午最后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管带丁汝昌自杀殉国。
(3)结果:1895年,李鸿章赴日谈判,代表清廷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领土
巨额赔款
四口通商
投资办厂
条约内容
澎湖列岛
台湾岛及附属岛屿
辽东半岛
影响
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激起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3、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定约未及一月,而俄国遂与德法合议逼日本还我辽东之事。俄人代我取辽,非为我计,自为计也。彼其视此地为己之势力范围,匪伊朝夕,故决不欲令日本酣睡于其卧榻之侧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指出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分析“俄人代我取辽”的真实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最后结果。
三国干涉还辽
抢占在华利益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削职,投闲散置。
1900年,奉命与八国联军和谈。
1901年,代表清廷与英俄等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后病逝。
康有为、梁启超合照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