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切都是shùn xī(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huái liàn( )。
(2)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shè zú( )……
(3)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qī qī( ),十分yōu jì(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B.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C.一切/都将/会过去
D.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独处,是卢梭在瓦尔登湖荡起的双桨;②独处,是海明威守望乞力马扎罗山时心中的信念;③独处,是席慕蓉脚下布鲁塞尔的皑皑白雪;④独处,是梵高于贫病交加中画出的灿烂生长的向日葵。⑤人生活在世上,不可不避免地要与人交往,但我们却可以保持内心的一份独守,守住那一方不曾被________(涉猎 涉足)的心灵秘境。
A.③句中的“皑皑白雪”是偏正短语,④句中的“灿烂生长”是主谓短语。
B.①②③④句构成排比,排比的各项之间是递进关系。
C.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不可不”改为“不可”。
D.横线处应选填的词语是“涉猎”,意为“接触、涉及”。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白洋淀景区位于雄安新区中部,分属保定市的安新、雄县、容城、高阳、以及沧州市的任丘五个县管辖。
B.假若我们都能对那些给我们提供方便的人说声“谢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到自己的力量,我们这个社会还会不和谐吗?还会不温暖吗?
C.“作为文明的传播者,我们的传媒界,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他顿了顿,接着说:“更应该清楚自身的社会责任,坚诀抵制低俗之风,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D.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5.下列句子是有关我国传统礼节——座次的表述,依据其内在关联组成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便坐于此,故有“南面称帝”之说。
②“堂”多用于举办活动,其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最为尊贵。
③我国古代建筑格局通常为前堂后室。
④而沿用至今的“左尊右卑”是明朝建立后才固定的。
⑤“室”则用于居住,一般东西长,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A.③④②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感情。
C.《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未选择的路》一诗,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彷徨和苦闷。
7.学习小组围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展“人物形象深度解析”活动,请你完成以下题目。
(1)下面是佳佳摘抄的原著中有关保尔的片段,请在横线上写出其体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①____________ 他用刀背狂抽着他的坐骑格涅多克——它已经疲乏了,马辔子上染着点点的鲜血——直向厮杀着的人群冲去。
②____________ “我只剩下一条路——退休,领残废抚恤金。可是我决不这样干。你们不能阻止我工作……我所需要的是能够使我感觉到自己是在队伍里面那样的工作。”
③____________ “亲爱的,你别担心,我不会这么容易就死的。我还要再活下去,故意和那些有学问的医生们的预测开开玩笑……说我百分之百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往后再瞧一瞧。”
(2)本书一个突出的特色是大量穿插人物内心独白。请结合下面的原著片段,说说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出版社的沉默越来越急人。失败的预兆一天比一天明显了。保尔觉得:如果他的著作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也就是他的灭亡。那样他就不能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在这时候,他又想起了郊外海滨公园里的那一幕情景。他反复地问他自己:
“为了挣脱铁环,争取归队,使你自己的生命变得有用,你是否已经尽了一切努力呢?”
他每次的回答都是:
“是的,我似乎已经尽了一切努力了!”
(3)对比阅读有助于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祥子和保尔都经历了种种苦难,结局却截然不同,小广为两人写了一副对联,请你结合保尔的人生写出下联。
上联:三番起伏,祥子万念俱灰投末路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中两篇外国诗歌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三张图片,仿照(甲)图及示例,分别用一句话阐述其他两图中蕴含的哲理。
(甲)示例:错误的前行方向,会让努力付诸东流。 乙: 丙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甲)诗末句说“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说说假如是你经历了这些,你会“怀恋”什么
10.请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从下面情境中任选一个,续写一节小诗。(迁移运用,灵活表达)
情境①:劝慰朋友不要被失败击倒 情境②:提醒自己不要因成功而骄傲
我选择情境________(填序号)。
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走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决定了我迥异的旅途。
1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伫立”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阅读(乙)诗可知,诗人明明已选择了一条路,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标题?
有同学认为(甲)诗好似一位在耳边殷切叮嘱的长辈,(乙)诗好似一幅悬挂着的林间小路图画。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同样表达哲理的两首诗为什么会给人不同的阅读感受。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美】惠特曼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经终了,
我们的船渡过了每一个难关,我们追求的锦标已经得到,
港口就在前面,我已经听见钟声,听见了人们的欢呼,
千万只眼睛在望着我们的船,它坚定,威严而且勇敢;
只是,啊,心哟!心哟!心哟!
啊,鲜红的血滴,
就在那甲板上,我的船长躺下了,
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起来听听这钟声,
起来吧,——旌旗正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人们准备了无数的花束和花环,——为你,人群挤满了海岸,
为你,这晃动着的群众在欢呼,转动着他们殷切的脸面;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哟!
让你的头枕着我的手臂吧!
在甲板上,这真是一场梦——
你已经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我的船长不回答我的话,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
我的父亲,不感觉到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也没有了生命,
我们的船已经安全地下锚了,它的航程已经终了,
从可怕的旅程归来,这胜利的船,目的已经达到;
啊,欢呼吧,海岸,鸣响吧,钟声!
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漫步在甲板上,那里我的船长躺着,
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有删改)
【注】本诗是惠特曼为悼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反动势力雇佣的刺客杀害了他。
1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而写的一首著名的哀悼诗,故本诗的基调是悲怆的。
B.在第一节中,诗人将林肯总统称为“我的船长”,流露出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C.在第二节中,诗人深情地喊出“船长,亲爱的父亲哟”,表现了诗人对林肯总统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也写出了人们对总统的拥护。
D.在第三节中,诗人描写了到达目的地时的欢呼声和鸣响的钟声,而这热烈的气氛也让诗人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正视林肯总统已去世的现实。
1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多次使用呼告的手法,如“船长,我的船长哟”等,直接倾诉对林肯总统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B.第一节中,沸腾的港口与“鲜红的血滴”“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欢呼的人们的批判。
C.这首诗以对去世的林肯总统的崇敬、哀悼之情为线索,使诗歌浑然一体;长短句交替使用,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D.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美国比作一艘航船,将林肯总统比作船长,吟唱了一曲悲歌,塑造了一位伟大人物的形象。
16.全诗共三节,诗人在称呼“船长”时,人称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7.本诗每一节的末尾都写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③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④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⑤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⑥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⑦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⑧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⑨“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
B.第一段中划线处“他可能还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质上是作者觉得。
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19、文章开头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第⑥段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昙花
王幅明
我过去从未见过昙花,但心里却讨厌它,什么缘故呢?也许是“昙花一现”听得太多了,头脑中的昙花已不是花,而成为一种人,一种令人厌恶的人。但这毕竟出于想象,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我则只是一个谜。
想不到近来竟和昙花朝夕相见。我在一所干校学习,教室旁边有一个虽不很大但却相当可观的花园,里面栽种着各色各样的花,有的如火,有的似霞……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虽然如此,我总觉还有一种美中不足之感,因为有一种花,只能看见叶子而一直不见花开,确切地说,还不是叶子,而是一丛象扁长的绿叶似的枝茎。——这便是昙花。不知怎的,每当我走过昙花身边,总不免要停留片刻,深为看不到它的花开而遗憾。
一次,我问花工:“昙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开呀?”
花工笑了笑说:“很快就会开的,——不过,就是到了开花的时候,你们也不一定能够看到,因为它多在夜晚开,而且几个小时就开败了。”
真令人失望。夜晚,花园大门都是关闭着。即使不关闭,漆黑一团,谁还有雅兴来观赏呢?也许,我永远不会看到昙花开放了。
盛夏的夜晚,天气异常闷热,在宿舍里呆不住,学友们都三五成群地走出校门,到外面的林荫道下漫步,直到很晚才回去,我也如此。一次,刚刚回到门口,一个奇特的景象把我吸引住了,很多人聚集在大门里面的小广场上,好象在围观什么东西。围观中心的上面,还临时挂了一个很大的吊灯。
我感到迷惑,便询问身旁的一位同志。
“你还不知道?那是在看昙花!花工为了让大家都能观赏,特意从花园里里搬出来的。”
我简直有点欣喜若狂,不由分说,就从人群中挤了进去。
我终于看到了久久思念的昙花!我惊呆了,这哪里是花呀,分明是刚刚从九天之外降临凡世的天仙,如此纯净,如此美丽,好象刚刚从清澈的泉水里洗过,身上还挂着透明欲滴的水珠儿。花朵有很多瓣,每一瓣都在张开着,像披在仙女身上的透明的轻纱,又像是经过天工精雕细刻的白玉。我听到人们不约而同的赞叹声。不知不觉,一股幽香钻进了鼻孔,虽不浓烈,但却沁人心脾。显然,那是从“天仙”身上飘散出来的。此刻,我完全被这种奇妙的花陶醉了。
不久,花朵渐渐地凋谢了。一瓣一瓣地,先外后里,最后萎缩成一团。花工用剪刀把它从花的根部剪掉,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如同是没有开过花一样。从含苞、盛开到凋谢,一共只要三四个小时,谁能说这不是个奇迹?
赏花归来,我一直陷入沉思之中。夜深入静,万籁俱寂,我却迟迟不能入睡。
我回味着昙花,这是一种多么奇特和非凡的花啊!它有着一般花卉所不具备的可贵品格,然而却常常遭人误解和非议。是的,它的花期十分短暂,但那是令人骄傲的一瞬,它的典雅和美丽,足以使人看上一眼便能终生难忘。而谁又去仔细想过:它为了开一次花,一次确能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花,一次闪射着生命之光的花,曾经孕育了多么长久的时间啊!由此我想到那些经常炫耀自己却不能人带来美感的花,它们在昙花面前该显得多么逊色。
我迟迟不能入睡。我沉思着。我真不明白,过去一些人怎么能用这么一种圣洁的花来比喻生活中那些不足为道的过客呢?从时间的短暂上看,两者似有相之处,但那是绝不可以相提并论的。一种给人留下的是厌恶,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的记忆里也随之消失;而另一种,却给人留下了长久的思念……
我觉得,昙花并没有凋谢,它将一直在我的心头盛开……
22.阅读全文,说说“我”对昙花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讨厌→ → →
23.为什么作者说“昙花并没有凋谢,它将一直在我的心头盛开……”?
24.本为以“被误解的昙花”为题,联系全文看,人们对昙花有哪些误解?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25.本文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社会现象的忧思?这一现象对你有何启示?
26.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答案
1.(1)瞬息 怀恋 (2)涉足 (3)萋萋 幽寂 2.C 3.C 4.B 5.C 6.D 7.(1)英勇无畏 热爱工作 乐观不屈 (2)利用内心独白,写出了保尔在等待出版社消息时焦急、矛盾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有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直接地了解保尔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3)四次生死,保尔百炼成钢成英雄
8.(2)示例:表面的事实未必就是真相。(或:不要被表面假象迷惑,要看破根本。)
(3)示例:身处困境,心向光明。(或:在黑暗中也要学会翩翩起舞。)(意思对即可)
9.示例:①怀恋那个在困难和痛苦中坚定努力、顽强拼搏的自己;②怀恋自己在挫折和逆境中收获到的人生经验。(言之有理即可)
10、①示例:生活打击了你 不要沮丧,不要妥协 失意的日子里须要乐观 相信吧,黑夜过后将迎来黎明
②示例:生活恩赐了你 不要得意,不要忘形 骄傲的日子里须要三思 否则啊,前进的阻碍就会降临
11、不能。“伫立”意为“长时间地站着”,表现出“我”面对岔路时,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刻思索。“站立”则不能表现出“我”站立时间之久和“我”的思索。
12、①作者在文中侧重抒写的是对未选择的路的留恋和向往。②生活中很多人对已选择的路不满,于是对未选择的路更加怀恋。作者以此为标题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引发思考,深化诗歌主旨。③作者以此告诫人们:人一生中有很多路可以选择,但必须学会放弃,慎重选择之后就不要后悔。
13、(甲)诗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风格平和、温暖、娓娓道来,诗中没有具体的形象,直抒胸臆表达哲理;(乙)诗运用“树林”“路”等具体的形象来阐释哲理,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写出林间画面,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14. D;
15. B;
16.(1)第一节中,诗人称呼“船长”时,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他”。而第二节中,称呼“船长”时,使用的是第二人称“你”。第三节中,对“船长”的称呼又用回第三人称“他”。(2)第一节中,使用第三人称“他”,表达了诗人不得不接受船长已经逝去这一事实的无奈、遗憾之情。第二节中,反复称呼“你”,似与船长直接对话,显得亲切自然,表现了由开始热切企盼船长醒来到后来逐渐接受他无法醒来这一事实的过程,是一个由满怀希望到陷入绝望的情感转变过程。第三节中,再次使用第三人称“他”,在表达诗人独自悲痛难抑的同时,也倾吐了其对船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17、(1)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这是在描写伟人去世时的情景,每一节的末尾都这样写,使用的是间隔反复的手法。(2)①在胜利到来之际,伟大的领袖却已逝去,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反复咏叹可以渲染并加强全诗的悲剧气氛。②表明诗人的情感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③以诗人悲怆欲绝的情感构成诗歌的主旋律,使诗歌节奏具有回环往复的效果。
18、BD
19、含义: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从具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
理由: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对三国群雄的看法和回归自我的追求。不同的地方有:时代不同,几乎是两代入;魏哥名士没有陶渊明本真、自然,有点故意和表演;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真正彻底放达,过于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
作用: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有人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看法;总领本段。
20、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就没有找回自我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
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追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安静使陶 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
21、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
22.答案:遗憾(失望) 陶醉 思念(赞美)
23.答案:昙花虽然凋谢了,但它开花的奇特和非凡,生命的典雅和美丽以及谦逊、圣洁的品质却给了我人生的思考和启迪。因此,它一直在我的心头盛开。
24.答案:人们的误解:用昙花比喻那些炫耀一时的不足为道的过客。写法及好处:反衬,突出昙花的美及其可贵品质,突显文章主题。
25.答案:含蓄表达了人们对“卑微却崇高”的生命存有偏见甚至漠视这一社会现象的忧思。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要注重内在精神品质的修养;要珍爱生命,谦逊高洁,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26.答案:示例:“花朵有很多瓣,每一瓣都在张开着,像披在仙女身上的透明的轻纱,又像是经过天工精雕细刻的白玉。”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瓣的晶莹洁白,突出了其朦胧、圣洁的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陶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