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
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以So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GC)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它
具备丰富的知识源、强大的语言理解功能与高效的生成能力,冰人机协作的知识生产新模式极大地提
升了知识生产的效率。但一项新技术的社会应用并非只有积极影响,而往往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
当前,AGC实现了机器对人脑功能的“复现”,能够做到与人进行对话并理解人的需求,生成人
所需要的知识。当智能机器日益趋近于大挂至超越人,人类知识生产的主体地位将受到冲击与挑战。
目前,智能机器生成的知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用性,越来越多的文字生产工作正交由机器完成,知
识生产的效率不断得到捉升。同时,人正逐渐形成对智能机器的依赖,人机协作的知识生产模式中人
发辉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发挥自身创造力的主观意识也正在被人工智能所弱化。实际上,虽然当前
人工智能生成知识的能力日益强大,但在提出创意方面,人仍然具备优势。在人机协作的知识生产模
式中,人与智能机器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然而,技术的便利性容易促
使人“走捷径”,人往往会主动选择依赖智能机器的强大功能,而放弃发挥自身的优势,全盘接受大
模型“拼接”生成的知识,亭致“创造新事物的欲望和能力消减,自觉、主动、能动、积极等意识
或意志品质随之下降”。此外,如果人工智能的功能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越发强大,能够不依赖人独立
生产高质量的创新性知识,那么智能机器将可能彻底取代人类在知识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甚至反客为
主“宰制”人,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万物之灵”的地位可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认知能力,基于人机协作的知识生产模式,可以高效率地生产知识,但高效
率并不代表高质量。如果对高效率的追求无度,或许人将成为智能机器生成的知识的“搬运工”。当
前,AIGC基于数据训练出的大模型发挥作用,但训练算法尚在起步阶段,技术并不成熟,人工智能
往往会遵循一套固定的恩维逻样,导致人机协作生产的知识难以表现出差异性。人工智能虽然可以代
替人执行部分认知功能,理解人提供的需求并转化为相关的知识,但其生成的是一种平均化的知识,
如果人为智能机器提供的内容缺乏差异性,机器就可能给予相似的结果。因此,在人机协作生产知识
的过程中,如果人不细致地认知与修正智能机器生成的知识,就会产出大量同质化的甚至错误的知
识。此外,当前人工智能难以生成基于现实情境的知识,它无法理解人所处的现实情境,而只能认知
数据库内的已有知识表述的过去的情境。如果人不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境
第1页,共8页■口口□□■■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解析】因果倒置,具体见材料一第2段。
2.(3分)D【解析】材料二主要论述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带来的问题和风险,D项不属于生
成式人工智能会带来的风险。
3.(3分)C【解析】A项,“必然趋势”无依据;B项,“肯定是重复的”错误,人可以发
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境修饰智能机器生成的知识,这样生产出的知识
就能避免重复:D项,“消极的”错误。
4.(4分)
①形成对它(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依赖
②创造性和否定性逐渐消失/缺乏多样化思考和选择自由/没有否定性认识和批判性思维
③“创造”出大量“虚假需求”
④人被数字化、智能化浪潮裹挟/很多人被迫去适应和学习
(每空1分)
5.(6分)
(1)提出创意(或答发挥自身创造力),使人与智能机器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2)为智能机器提供具有差异性的内容。
(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境修饰智能机器生成的知识。
(每点2分。)
6.(3分)A【解析】B项,“对打猎的眷恋”错误,是对大山和动物们的眷恋:C项,“表
明人的过度干预已经影响了动物的生存习性”错误,反映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D项,“反映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残酷的竞争法则”错误,反映的是大自然的平衡之道。
7,(3分)A【解析】表现山上的动物的活力是侧面写动物保护的成效,其目的并非反衬。
8.(4分)
(1)从岩羊天性的角度设置悬念:①并不险峻的山脊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②岩羊天性机
敏,在人逼近的情况下本应迅速逃开却一动不动。(2分)(两点中任答一点可得2分)
(2)从人的心理的角度设置悬念:“他”的“好奇”“迟疑”“奇怪”强化了读者的好奇心
理。(2分)
9.(6分)
蕴涵:(1)对生命而言,活着的时候应该得到尊重,禁猎就是对生命的尊重。(2)当
生命已然无法有尊严地生存时,也应该享有有尊严地结束生命的权利。(4分)
用意:戛然而止,富有余味,以留白启发读者思考应该如何对待生命。(2分)
第1页,共5页
■口口□□■■
10.(3分)BEG【解析】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
由也。
11.(3分)C【解析】“屈”与“却”用法相同。却:使…退却。
12.(3分)A
【解析】尧和四岳并非对比关系;无“批评”“赞扬”之意。
13.(8分)
(1)(4分)岂徒曰与之而己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
①岂徒曰与之而已也
(岂:怎么/难道。翻译出表示反问语气的词即可。徒:白白地/只/仅仅。其他相同意思也
可认为正确。与之:给他们/给百姓/给民众。而己也:罢了,也可以不翻译。)
整句翻译参考:哪里是白白地给予他们而己/哪里是白白地给予他们(就)罢了
②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
(因:趁机。遂:于是/就/再,表示动作先后。劝:勉励/劝勉/劝导/鼓励。)
整句翻译参考:给他们后再趁机来勉励他们罢了
一个句子2分,错一个采分点扣1分。采分点正确但句意不通(含病句),扣1分。
(2)(4分)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参考答案】(这)难道是我作为百姓父母的心意吗?应当废除肉刑,用其他方式来替代/
有用来替代的方式。
【评分标准】①第一个分句句意正确1分,“岂”翻译为反问句,“难道…吗?哪里…
呢?/怎么能…呢?”,“意”可翻译为“心意/目的/心愿/愿望”:
②第二个分句句意正确1分,“其”翻译为“还是/一定/应当”:
③第三个分句句意正确,“有以”翻译正确1分,“易之”翻译正确1分:“有以”翻译为
名词性,如“采取/采用/有用来…的办法”,“易之”,“替代它改变它”。
14.(3分)
(1)使自己不失仁义。(答“不伤仁义”“不成为残忍的人”,也给分)
(2)以宽仁来教化、勉励百姓。
(3)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每点1分)
15,(3分)C【解析】“寄托了诗人不肯将就的高洁追求”理解错误。
16、①叶诗借“关不住”“出墙来”的杏花,写出春天难以抑制的蓬勃生机,流露出诗人的
惊喜之情。(2分)
②吴诗借杏花红艳之乐景反衬旅人的愁苦。或:(杏花红艳与诗人孤独漂泊的愁苦对比,
表达作者满怀愁绪)。(2分)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