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2017秋)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种凤仙花》测试提升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2017秋)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种凤仙花》测试提升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5-15 22:3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种凤仙花》测试提升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 1 分,共 10 分)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 )、一定的( )和充足的( )。
凤仙花的根有( )、( )和( )等作用。
凤仙花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这样有利于接受更多的( )进行( )作用。
一朵完整的花由花萼、( )、雄蕊和( )四部分组成。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只要给种子提供充足的水分,种子就一定能萌发。( )
凤仙花的茎会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增粗,且茎具有支撑和运输的作用。( )
植物的叶子都是绿色的,形状也都相同。( )
所有植物的花都能结果,果实里面都有种子。( )
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
根只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没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
植物的茎只能向上生长,不能匍匐生长。( )
我们吃的苹果、梨等水果都是植物的果实,它们是由花的子房发育而来的。( )
植物的种子颜色、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 )
植物的叶在制造养料的过程中能产生氧气,所以我们要多植树造林。(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30 分)
把干燥的蚕豆种子放在冰箱里,种子不会萌发,主要原因是( )。
A. 冰箱温度太低,不适宜种子萌发
B. 冰箱里没有水分
C. 冰箱里没有空气
凤仙花的叶子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主要是为了( )。
A. 美观
B. 吸收更多的阳光
C. 防止被风吹倒
下列植物中,根属于直根系的是( )。
A. 玉米
B. 小麦
C. 凤仙花
植物的茎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靠茎中的( )来完成的。
A. 导管
B. 筛管
C. 形成层
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 )。
A. 花瓣和花萼
B. 雄蕊和雌蕊
C. 花托和花柄
下列植物的花属于不完全花的是( )。
A. 油菜花
B. 桃花
C. 南瓜花
凤仙花果实成熟时,轻轻一碰,果皮会自动裂开,将种子弹射出去,这种传播种子的方式叫做( )。
A. 风力传播
B. 动物传播
C. 弹力传播
下列关于植物一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
B.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空气、水等条件
C. 所有植物的生命周期都是一样长的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A. 根
B. 茎
C. 叶
我们吃的土豆,其实是植物的( )。
A. 根
B. 茎
C. 果实
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植株高度变化的规律是( )。
A. 先慢后快
B. 先快后慢
C. 始终保持匀速生长
下列植物中,依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是( )。
A. 苍耳
B. 蒲公英
C. 豌豆
花的雌蕊由( )组成。
A. 花药、花丝
B. 柱头、花柱、子房
C. 花瓣、萼片
植物的种子萌发后,最先长出来的是( )。
A. 根
B. 茎
C. 叶
为了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 )。
A. 用手直接剥开种子
B. 用镊子轻轻剥开种子
C. 用剪刀剪开种子
四、问题城堡(每题 4 分,共 20 分)
请详细阐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重要性。
凤仙花的根、茎、叶分别有哪些作用?请举例说明这些作用对凤仙花生长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花的结构与果实形成的关系。
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请列举三种传播方式,并分别举例说明。
为什么说叶是植物的 “食品加工厂”?
五、科学探究(8 分)
同学们在学习了植物的相关知识后,对影响凤仙花生长高度的因素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展了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
探究不同施肥量对凤仙花生长高度的影响。
实验材料
大小相同的花盆、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壤、凤仙花种子、肥料(氮肥)、尺子。
实验步骤
将 5 个大小相同的花盆分别标记为 A、B、C、D、E 。
在每个花盆中装入等量且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壤,各播下 5 粒凤仙花种子,待种子萌发后,保留每盆中生长状况良好且一致的 3 株幼苗。
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施肥:
A 盆:不施加肥料。
B 盆:每 10 天施加 1 克氮肥。
C 盆:每 10 天施加 2 克氮肥。
D 盆:每 10 天施加 3 克氮肥。
E 盆:每 10 天施加 4 克氮肥。
将 5 个花盆放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且温度适宜的同一地方,每天浇等量的水,保证土壤湿润。
每隔 10 天用尺子测量并记录每盆中凤仙花植株的高度,持续观察 50 天。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观察时间(天) A 盆植株平均高度(厘米) B 盆植株平均高度(厘米) C 盆植株平均高度(厘米) D 盆植株平均高度(厘米) E 盆植株平均高度(厘米)
10 5 6 7 8 9
20 8 10 13 15 17
30 10 14 18 22 25
40 12 18 23 28 32
50 14 22 28 35 40
问题
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置不施肥的 A 盆?(2 分)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施肥量对凤仙花生长高度有怎样的影响?(3 分)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一盆凤仙花的幼苗出现了病虫害,应该如何处理?为什么?(3 分)
六、拓展长廊
请分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茎、叶是如何相互协作,共同保障植物正常生长的。
假设你是一名园艺师,要培育一种新的花卉品种,你会从哪些方面考虑,运用哪些科学知识来进行培育?
答案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温度、水分、空气: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种子内部生理活动;一定水分可使种皮变软,利于胚根突破,还参与种子内部物质转化;充足空气为种子萌发提供呼吸作用所需氧气。
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吸收养分:凤仙花根深入土壤,将植株牢牢固定;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氮、磷、钾等养分,供植株生长。
阳光、光合:凤仙花叶子这样生长能增大受光面积,充分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需求。
花瓣、雌蕊:这四部分是一朵完整花的基本结构,花萼和花瓣起保护和吸引昆虫等作用,雄蕊和雌蕊与生殖有关。
二、判断大厅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一定水分和充足空气,仅提供充足水分,若温度不适宜或缺乏空气,种子也不能萌发。
√:凤仙花茎随生长增粗,支撑植株使它直立,同时茎中的导管和筛管分别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植物叶子颜色除绿色外,还有红色、紫色等,形状更是多种多样,如圆形、针形、心形等。
×:只有经过传粉和受精的花才能结果,有些植物的花是单性花,如南瓜花的雄花,不能结果。
√:凤仙花和大多数植物一样,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过程。
×:根不仅吸收水分和养分,还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防止植物倒伏。
×:植物茎生长方式多样,除向上生长,如草莓茎可匍匐生长,黄瓜茎可攀援生长。
√:苹果、梨等水果由花的子房发育而来,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植物种子在颜色、形状、大小上差异很大,如绿豆绿色、椭圆形,西瓜子黑色、扁平状。
√:植物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同时产生氧气,植树造林可增加氧气含量,改善环境。
三、选择乐园
A:冰箱温度低,不适宜种子萌发,种子萌发需适宜温度,虽冰箱内有一定空气,干燥种子自身含少量水分,但低温抑制种子生理活动。
B:叶子交叉生长伸向四方是为吸收更多阳光,利于光合作用,并非为美观或防止被风吹倒。
C:凤仙花根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属于直根系;玉米、小麦根是须根系,没有明显主根。
B:茎中筛管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各部分,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形成层使茎增粗。
B:雄蕊产生花粉,雌蕊接受花粉完成受精,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是花最重要结构,花瓣和花萼起辅助作用,花托和花柄起支撑等作用。
C:油菜花、桃花都有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是完全花;南瓜花分为雄花和雌花,缺少雄蕊或雌蕊,是不完全花。
C:凤仙花果实成熟后自动裂开弹射种子,这种传播方式是弹力传播;风力传播如蒲公英种子带绒毛靠风传播;动物传播如苍耳种子带钩挂在动物身上传播。
C:植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过程,生长发育需要阳光、空气、水等,但不同植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如一年生植物寿命短,多年生植物寿命长。
C:叶含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运输物质和支撑植株。
B:土豆是植物的茎,属于块茎,储存营养物质,不是根和果实。
B:凤仙花生长初期,植株生长快,后期开花结果,生长速度变慢,高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A:苍耳种子表面有刺,可附着在动物皮毛上传播;蒲公英种子靠风力传播;豌豆靠弹力传播。
B: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花药和花丝是雄蕊结构,花瓣和萼片是花的其他部分。
A: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固定植株并吸收水分和养分,为后续生长做准备。
B:为观察种子内部结构,用镊子轻轻剥开种子可避免损伤种子内部结构,用手直接剥开可能用力不当损坏种子,用剪刀剪开也易破坏内部结构。
四、问题城堡
答案: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能保证种子内部的生理活动正常进行,比如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才能有效催化种子内物质的转化和代谢;一定的水分可使种皮变软,便于胚根突破,同时水分参与种子内部的物质溶解和运输,促进种子萌发;充足的空气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呼吸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种子萌发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萌发。
解析:分别阐述每个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具体作用,强调其不可或缺性。
答案:凤仙花的根有固定植株的作用,使凤仙花能在土壤中直立生长,不至于倒伏,比如大风天气,稳固的根系能保证植株不被吹倒;根还能吸收水分和养分,为植株的生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像吸收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吸收的氮、磷、钾等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茎具有支撑作用,支撑着凤仙花的叶、花和果实,使其能充分接受阳光等环境资源;茎还能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通过导管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叶等部位,通过筛管将叶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植株各部分。叶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植物生长,例如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叶还能进行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及运输,调节植物体温等。
解析:分别说明根、茎、叶的作用,并举例阐述对凤仙花生长的重要性。
答案:以桃花为例,花的雄蕊产生花粉,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叫传粉。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受精后,花瓣、雄蕊、花柱等逐渐凋落,子房开始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花的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密切相关,花的结构是果实形成的基础。
解析:以桃花为例,详细描述花的结构在传粉、受精及果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风力传播,如蒲公英,它的种子很轻,且带有绒毛,像一把小伞,风一吹就会飘到远方,从而实现种子传播;动物传播,像苍耳,种子表面有倒钩,容易附着在动物的皮毛上,随着动物的移动被带到其他地方;弹力传播,比如豌豆,果实成熟后,果皮会自动裂开,将种子弹射出去,落到周围的环境中生长。
解析:列举三种传播方式,并分别举例说明种子结构特点与传播方式的适应性。
答案:叶是植物的 “食品加工厂”,因为叶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有叶绿素。在阳光的照射下,叶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淀粉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就如同工厂生产产品一样,为植物提供 “食物”。同时,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释放到空气中。所以叶在植物获取营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同一个高效的 “食品加工厂”。
解析:从叶的结构(含叶绿体)和生理功能(光合作用)阐述其作为 “食品加工厂” 的原因。
五、科学探究
答案:这个实验的变量是施肥量。设置不施肥的 A 盆作为对照组,其目的是为了与其他施肥的花盆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能够清晰地看出施肥量不同时凤仙花生长高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判断施肥量对凤仙花生长高度的影响。如果没有对照组,就无法确定是施肥量的改变导致了凤仙花生长高度的变化,还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解析:明确实验变量的定义,即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因素。解释对照组在实验中的重要性,它为实验结果提供了参照标准,帮助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答案: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凤仙花的生长高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各个观察时间点,施加不同量氮肥的花盆中,植株平均高度均高于不施肥的 A 盆。而且施肥量越多,凤仙花生长高度增加得越明显。例如,在 50 天的观察期结束时,不施肥的 A 盆植株平均高度为 14 厘米,而每 10 天施加 4 克氮肥的 E 盆植株平均高度达到了 40 厘米。这表明适量增加施肥量能促进凤仙花的生长,但也可能存在一个限度,当施肥量过多时,可能对植物生长产生其他影响,不过本实验未体现出这种负面情况。
解析:通过对表格中不同施肥量花盆与不施肥花盆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描述施肥量与凤仙花生长高度之间的关系,并对数据反映的趋势进行合理推测。
答案:如果有一盆凤仙花的幼苗出现了病虫害,应该将这盆受病虫害影响的幼苗移出实验。因为病虫害可能会传播给其他健康的凤仙花幼苗,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盆出现病虫害的幼苗生长情况已经受到病虫害干扰,不再单纯受施肥量的影响,继续留在实验中会使实验数据失去可靠性,无法准确反映施肥量与凤仙花生长高度之间的关系。
解析:从病虫害的传播性以及对实验变量控制的角度出发,说明移除受病虫害影响幼苗的必要性,强调保持实验变量单一性对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意义。
六、拓展长廊
答案: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物质基础。根像一个 “后勤保障部门”,源源不断地为植物提供 “资源”。茎一方面起到支撑作用,使植物的叶能伸展到合适位置,充分接受阳光,另一方面作为 “运输通道”,通过导管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叶,通过筛管将叶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根等其他部位。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长需要,还通过茎运输到根和其他部位,为植物各部分生长提供能量和物质。同时,叶的蒸腾作用产生拉力,帮助水分和养分在植物体内运输。所以根、茎、叶相互协作,根负责吸收,茎负责运输和支撑,叶负责制造养料,共同保障植物正常生长。
解析:分别阐述根、茎、叶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说明对植物正常生长的保障作用。
答案:
目标性状确定
考虑因素:明确想要培育出具有何种独特性状的花卉,如花色、花型、花香、花期、植株大小、抗病性、耐寒性等。例如,培育出四季开花且香气浓郁的小型花卉,适合室内盆栽观赏。
科学知识运用:了解花卉各类性状的遗传特点,知晓哪些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哪些是多基因控制。单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过程中相对简单,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易于通过杂交等手段进行定向培育;多基因控制的性状虽更为复杂,但通过对亲代和子代性状的统计分析,也能掌握其遗传规律,从而有目的地选择亲本进行杂交,期望获得目标性状组合。
亲本选择
考虑因素:根据目标性状,挑选具备优良性状的亲本花卉。若期望培育出抗病性强且花色鲜艳的花卉,就需寻找分别具有良好抗病性和鲜艳花色的花卉品种作为亲本。同时要考虑亲本间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过近可能导致后代遗传多样性降低,出现近交衰退;亲缘关系过远可能存在杂交不亲和现象。
科学知识运用:熟悉花卉的分类学知识,了解不同花卉品种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以此判断亲缘关系远近。掌握植物生殖生物学知识,知晓不同花卉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等)以及花粉与柱头的识别机制,为克服杂交不亲和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对于自花授粉花卉,可通过人工去雄、套袋等手段进行异花授粉杂交;对于存在杂交不亲和的亲本,可尝试采用特殊的授粉方法,如蒙导授粉、花柱短截、胚拯救等技术,促进杂交成功。
杂交技术
考虑因素:选择合适的杂交方式,包括单交(两个亲本进行一次杂交)、复交(多个亲本进行多次杂交)、回交(杂种与亲本之一再次杂交)等。确定杂交时机,要在花卉的花期准确把握亲本的开花状态,确保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处于最佳时期。
科学知识运用:掌握植物开花生理学知识,了解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对花卉花期和花器官发育的影响,通过调节环境条件,使亲本花期相遇。熟知花粉的采集、保存和活力检测方法,柱头可授性的判断方法,确保杂交成功。例如,有些花卉花粉适宜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可延长花粉寿命;通过测定花粉萌发率来判断花粉活力;利用联苯胺 - 过氧化氢法等检测柱头可授性。
环境调控
考虑因素:新花卉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酸碱度等环境条件有不同需求。如在幼苗期可能需要相对较高的空气湿度和散射光环境,成株期对光照强度和时长要求可能发生变化。
科学知识运用:了解植物生理学中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光照方面,知晓不同光谱成分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利用人工补光技术,如红光、蓝光促进光合作用和花芽分化;温度方面,掌握花卉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通过温室等设施进行温度调控,避免高温或低温伤害;水分方面,了解花卉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维持土壤适宜湿度,同时避免积水导致根部缺氧;土壤方面,依据花卉特性调节土壤酸碱度和肥力,如喜酸性土壤的花卉可添加硫磺粉降低土壤 pH 值,通过合理施肥提供氮、磷、钾等必需营养元素。
选育与筛选
考虑因素: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需要对大量后代植株进行长期观察和筛选。根据目标性状制定筛选标准,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开花期等不同阶段,逐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同时要注意区分可遗传变异和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科学知识运用:运用遗传学中的变异原理,了解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等导致性状变异的机制。掌握性状鉴定技术,如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如光合速率、色素含量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准确鉴定植株的性状,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在幼苗期快速筛选出携带目标基因的植株,缩短选育周期。
繁殖与推广
考虑因素:确定适合新花卉品种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组织培养繁殖等。种子繁殖操作简单,但可能会出现性状分离;无性繁殖(扦插、嫁接、组培)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繁殖成功后,需进行区域试验,评估新花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科学知识运用:掌握植物繁殖学知识,了解不同繁殖方式的原理和适用范围。种子繁殖需了解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性,通过适当处理打破休眠,促进萌发;扦插繁殖要知晓插穗生根的生理机制,掌握促进生根的技术,如使用生根激素处理插穗;嫁接繁殖需掌握砧木与接穗的亲和力原理,选择合适的砧木和嫁接方法;组织培养繁殖要熟悉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掌握培养基配方、无菌操作技术等。区域试验则需运用生态学知识,评估新花卉与不同生态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