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赔款太少 B.通商口岸太少
C.清政府不听话 D.鸦片输入受阻
2.右图反映的历史场景距2010年已有多少年( )
A.150年 B.110年
C.100年 D.70年
3.一部《1860:圆明园大劫难》让人们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感受到了刻骨的“记忆”。与这个“记忆”有关的侵略者是( )
A.英法联军 B.俄国
C.美国 D.日本
4.小童特别喜欢历史影视剧,下列是小童暑假期间观看过的历史题材影片。请你判断小童通过哪一影片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
5.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6.在1858年,一位中国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地区捕鱼遭到沙俄士兵的阻挠,他们驱逐渔夫的理由是( )
A.这是中俄《瑷珲条约》规定的
B.这里自古就是沙皇俄国的领土
C.这是中俄《北京条约》规定的
D.沙皇俄国的武力比中国强大
7.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其中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 )
①中俄《瑷珲条约》 ②中俄《北京条约》 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④中俄《改订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②
8.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都城定于天京。“天京”属于现在的哪个省( )
A.浙江 B.江苏 C.湖北 D.安徽
9.某英国人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 这反映的是
( )
A.清军抗击美军 B.林则徐镇守广州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0.反映中国人民一贯具有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史实包括
( )
①岳飞抗金 ②戚继光抗倭 ③文天祥抗元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虎门销烟 ⑥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英法联军的暴行,他说: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1)材料中提到的“夏宫”是指哪座建筑?
(2)材料中的事件发生于哪次战争期间?
(3)这场战争爆发后,俄国一面充当帮凶,一面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了中国多少领土?
(4)对于两个强盗的暴行,你有何感想?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西征军攻占长江中下游许多地方。全盛时,太平天国已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材料二 “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太平军)。”
材料三 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勾结地方官绅,招募外国人组成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任领队,抵抗太平军的进攻。
(1)材料一、二反映了太平军哪方面的优势,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2)太平军当时面对的敌人是谁?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三、活动探究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
材料二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有五件已经回归祖国,它们是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和马首。另外七件鼠首、兔首、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至今未归。
(1)从材料一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2)请从下列表情符号中,选取最能表达你从漫画中汲取到历史信息后的真实情感的代码,并写出最能表达你此时情感的词语。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国宝的流失和回归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解析】选A。图片展现了圆明园被焚后的残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010-1860=150。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4.【解析】选C。圆明园被焚毁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时间是1860年。
5.【解析】选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作为英法联军帮凶的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6.【解析】选A。1858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7.【解析】选C。通过回忆教材可知,沙俄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共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其领土范围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8.【解析】选B。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而现在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
9.【解析】选D。由题干中的“1862年”“华尔”“慈溪”等关键信息可判断为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0.【解析】选D。题目考查的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其中①③属中华民族内部争端,与外国无关,不符合题意。
11.【解析】根据材料中“英法联军”“抢劫”“付诸一炬”等,可判断出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残暴行为。第(1)、(2)、(3)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4)题是主观性题目,答案灵活多样,但必须突出两点:一是对暴行的痛恨,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认识;二是认识到国家富强是不受外侮的前提。
答案:(1)圆明园。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4)火烧圆明园不仅是列强侵华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火烧圆明园不仅给中华文明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凌。
12.【解析】第(1)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中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来分析其优势和精神。第(2)题应该结合教材知识来回答。第(3)题应该分析当时清政府对洋人的入侵既惧怕又不得不依赖洋人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一现实,所以他们既斗争又勾结。
答案:(1)优势:作战勇猛,战斗力强。体现了坚决反抗封建主义压迫,反抗外国侵略的精神。
(2)清政府和西方侵略者(或中外反动势力)。
(3)既斗争又勾结。
13.【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入圆明园,掠夺珍宝,鼠首和兔首就是在此时被掠走,据以上分析回答第(1)题。第(2)题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面对那段屈辱的历史,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我们是愤怒的、悲痛的、伤心难过的;文物的流失和回归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地位,国家地位是由该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关于感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劫掠我国大量文物,并火烧了圆明园;被拍卖的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就是在那时候被掠走的。
(2)代码:BDE 词语:愤怒、悲痛、难过。
(3)文物的被劫掠和收回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所处地位的不同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不同。国宝漂泊海外多年,现在回归祖国,它们是中国由盛转衰到再次复兴的历史见证。作为青少年,应铭记国耻,以史为鉴,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不再让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