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24天)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备受科学家关注,与此问题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据推测,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形成原始生命
B.研究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后,科学家推断鸟类可能进化成爬行类
C.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长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冬天的雷鸟羽毛变换成雪白色,属保护色,有利于其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3.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及变化的本质。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则( )
A.生成物中有单质和化合物
B.该化学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C.生成物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
5.机器人探雷器通常由探头、信号处理器和报警装置组成。当磁性探头靠近埋有地雷的地面时,能激发地雷内部的金属导体产生涡电流,此过程反应的工作原理是( )
A. B.
C. D.
6.小敏阅读教材得知: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稀H2SO4,可以组成一个电池(图甲)。那么该电池的正负极与什么有关呢?对此,小敏做了三组实验,并借助灵敏电流表进行判断(图乙)。发现该电池的正负极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且存在一定规律。据此判断,下列金属片组合可以使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图丙)的是( )
A.a铝片、b镁片
B.a铁片、b锌片
C.a铁片、b铜片
D.a铜片、b银片
7.如图所示为商场门口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广告片和焦距为f的凸透镜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广告灯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B.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选择光滑的地面
D.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8.如图所示,将足量铜片浸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待充分反应后取出铜片,再将洁净的铁片浸入该试管的溶液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铁片上析出的固体中一定有Ag和Cu
B.实验结束时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反应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质量一定减少
D.实验能证明铜、铁、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9.小高将制作好的水火箭竖直立于地面如图甲所示,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瓶内压强足够大时,瓶内的水向下喷出,水火箭竖直向上飞起。如图乙是水火箭发射后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不考虑空气阻力,t1时刻水火箭中的水恰好喷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与t3时刻机械能的大小相等
B.图乙中水火箭达到最高点的时刻是t1
C.水火箭发射后受到平衡力的时刻是t2
D.水火箭向下喷水的过程中,水火箭对水向下的作用力小于水对它向上的作用力
10.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表示科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
B.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肺内气压的变化过程,ab段表示呼气过程
C.若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一般情况下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D.丁图中a点和c点分别表示植物开始光合作用和停止光合作用的时间点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黄旭华院士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核潜艇反应堆小型化、隐蔽性等关键技术。某核潜艇采用铀﹣235核反应堆提供动力,潜艇水下排水量为8000吨,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铀﹣235的原子核中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2)核潜艇获得核能的途径是 。
(3)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受到的浮力 牛。
12.现有稀硫酸、硫酸铜、硝酸钾和硫酸钠四种溶液。某同学参照生物的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检索表进行鉴别,请帮他将图中“?”的有关内容补充完整。
(1)2a: 。
(2)3a: 。
13.我国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是由一台内燃机和一台电机组成(如图所示),这台电机既可以当电动机,又可以充当发电机。
(1)内燃机启动向车轮输送能量的同时也会给蓄电池充电,此过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和 。
(2)电机充当发电机时,它的发电原理是 。
A.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B.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C.电磁感应现象
(3)某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机(充当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为20kW,汽车所用的蓄电池的最大容量为30kW h,蓄电池充满电后的电能全部供给电机,能使电机正常工作 小时。
14.如图为用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的实验装置。
(1)实验开始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具体操作是:关闭止水夹,向分液漏斗加入适量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若观察到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过程中关闭止水夹,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一段时间后再打开止水夹,烧杯内液体进入左侧烧瓶,根据产生的现象即可判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则烧杯中的溶液可以是 。
A.氢氧化钙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酚酞溶液
15.向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为 (选填“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
(2)请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D点溶液蒸发结晶得到的物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16.在即将进行的体育中考中,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请结合你训练时的实际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长跑同学在测试前深吸一口气以缓解紧张的情绪。外界气体被吸入,此时膈肌 ,(选填“收缩”或“舒张”)。进入肺泡的氧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所获得的氧气最先到达心脏的哪个腔室 。
(2)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牵引骨绕 运动。
17.2024年4月9日(农历三月初一),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上演:昏天地暗,太阳被吞食成发光“指环”。
(1)图甲中 地可表示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点:北纬43°,西经94°。
(2)这天月球运行到图乙中的 位置(填字母)。
18.汽车里有很多安全装置。
(1)大部分汽车都会在说明书上标注“12周岁以下或身高一米四以下的儿童不宜坐在前排”。12周岁以上的中学生刚进入人生长周期中的 期;汽车上的安全带是按成人标准来设计的,身高一米四以下孩子的脖子在发生事故时很容易被安全带勒住,影响正常的呼吸运动和 循环。
(2)汽车上的安全气囊在发生严重碰撞时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乘员由于碰撞受到的伤害,过程如图所示。从功能上看,图中相当于反射弧中神经中枢的部分是 (选填序号)。
三.计算题(共2小题)
19.实验室用金属镁与100g盐酸反应探究酸的性质。小滨取反应后的溶液,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当NaOH溶液滴加至150g时不再有沉淀产生。求:
(1)5.8g沉淀的成分为 。
(2)a点时,与NaOH反应的物质化学式 。
(3)若在b点溶液中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填“能”“不能”)证明HCl有剩余;
(4)计算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如图甲是一个家用的抽水马桶,每次按压冲水旋钮出水后,水箱会自动流进一定量的水,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以自动停止进水。项目化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了它的工作原理后,计划制作一个模型,具体设计如图乙:当水箱中的水位较低时,进水口进水,浮球随水箱水面上浮,达到设定水位后,金属杆AOB(O为支点)带动针阀下降堵住进水口,从而稳定水箱水位。O点还可以调节松紧,以方便固定金属杆OB在不同角度。
(1)产品设计:已知针阀对进水阀门的压力达到6牛时,进水阀被关严而停止进水。小组同学计划用一个重2牛、体积为500厘米3的浮球来装配模型,当OA=10厘米时,请计算出OB的最短长度。(摩擦力和金属杆的质量、针阀的质量均忽略不计,下同)
(2)产品测试:项目小组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每次水箱进水后,此时浮球未浸没,但水箱中的水量比较少(这样影响冲水的实际效果),这时需要对浮球和金属杆AOB做出改进的方案是 。(写出2点)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24天)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A C A A A C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可结合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论进行分析。
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
【解答】解:A、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所示.
可见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形成原始生命,A正确;
B、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B错误;
C、如图所示:
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些,有的颈短些,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D正确。
故选:B。
2.【分析】可以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包括不可燃不助燃,能与水和石灰水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使右面的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助燃不可燃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瓶子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D正确。
故选:D。
3.【分析】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要使像移到烧杯中,需要增大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C。
4.【分析】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确定该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而进行解答。
【解答】解: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2O+O2CO2+H2O;
A、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均为化合物,故A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因此不属于化合反应,故B说法错误;
C、生成物二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则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C说法正确;
D、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5.【分析】当磁性探头靠近埋有地雷的地面时,能激发地雷内部的金属导体产生涡电流,这属于运动产生的电流,属于电磁感应现象,找出电磁感应现象即可。
【解答】解:当磁性探头靠近埋有地雷的地面时,能激发地雷内部的金属导体产生涡电流,这是电磁感应现象;
A、如图属于电磁感应,和探雷器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
B、如图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故B错误。
C、如图是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这是电流的磁效应。故C错误。
D、如图属于电流的磁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6.【分析】根据图乙可以判断电流表指针偏向于活泼金属一侧分析。
【解答】解:由图乙可知,当两种金属片至少有一种可以与稀硫酸反应时,电流表指针偏向于活泼金属一侧;所以图丙中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说明金属活动性:a大于b,且可以与稀硫酸反应,
A、金属活动性:a铝片小于b镁片,故错误;
B、金属活动性:a铁片小于b锌片,故错误;
C、金属活动性:a铁片大于b铜片,并且铁可以与稀硫酸反应,故正确;
D、a铜片、b银片都不与稀硫酸反应,故错误;
故选:C。
7.【分析】当2f>u>f时,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此时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此原理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物体的表面有两种,一种是平的而且是光滑的,这种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另一种是粗糙的,这种表面发生漫反射,平行光线经过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解答】解:A.广告投影灯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其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故A正确;
B.广告投影灯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地上的广告图标,这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应选择粗糙的地面,故C错误;
D、广告投影灯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镜头到广告片的距离(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镜头到地面的距离(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A。
8.【分析】根据铜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待充分反应后,此时试管里为硝酸铜溶液,再将洁净的铁片浸入该试管的溶液中,铁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由此分析回答问题。
【解答】解:A、铜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待充分反应后,铜片上覆盖着一层银白色的固体,此时试管里为硝酸铜溶液,再将洁净的铁片浸入该试管的溶液中,铁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铁片上覆盖着一层红色物质,所以铁片上析出的固体中一定有Cu,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
B、铜与硝酸银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待充分反应后,此时试管里为硝酸铜溶液,再将洁净的铁片浸入该试管的溶液中,铁与硝酸铜发生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实验结束时溶液中一定含有Fe2+,故B正确,符合题意;
C、Cu+2AgNO3═Cu(NO3)2+2Ag Fe+Cu(NO3)2═Fe(NO3)2+Cu
64 216 56 64
每64份质量的铜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每56份质量的铁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所以反应后试管中的溶液质量一定减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铜可以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说明铜比银活泼,铁可以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说明铁比铜活泼,所以该实验能证明铜、铁、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分析】(1)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物体由于受到重力并处在一定高度时所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弹性势能与弹性形变大小有关;
(2)在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到零的时候,水火箭到达最高点;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答】解:A、下降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所以机械能守恒,故A正确;
B、上升过程中,水火箭的高度变大,速度减小,水火箭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到零的时候,水火箭到达最高点,水火箭到达最高点的时刻不是t1,故B错误;
C、在上升过程中,水火箭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C错误;
D、发射时,瓶内高压气体对水做功,水向下喷出,水火箭给水一个向下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喷出的水对水火箭有向上的推力,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两个力大小相等,故D错误。
故选:A。
10.【分析】(1)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最终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只有在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4)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解答】解:A、脂肪只有在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因此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A错误。
B、乙图是人体呼吸时肺内气压的变化过程,ab段前半段低于大气压是吸气;后半段高于大气压表示呼气,B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C正确。
D、丁图中a点和c点分别表示植物开始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的时间点,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分析】(1)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对外不显电性。
(2)核反应堆是利用可控的链式反应释放的核能。
(3)根据物体的悬浮条件计算浮力的大小。
【解答】解:(1)铀﹣235的原子核中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则其核外电子数为92。
(2)核潜艇获得核能的途径是核裂变。
(3)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在水下排开水的重力,即:。
故答案为:(1)92;(2)核裂变;(3)8×107。
12.【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解:(1)稀硫酸、硫酸铜、硝酸钾和硫酸钠四种溶液中,显蓝色的是硫酸铜溶液,其它三种溶液均显无色,由2b可知,滴加的是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则2a是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的是硝酸钾和硫酸钠溶液。
(2)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的是硝酸钾和硫酸钠溶液,硫酸钠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硝酸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不反应,则3a对应的是硫酸钠溶液。
故答案为:
(1)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硫酸钠溶液。
13.【分析】(1)内燃机工作时,给蓄电池充电,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
(2)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
(3)根据电能的公式变形即可求出时间。
【解答】解:(1)内燃机启动向车轮输送能量的同时也会给蓄电池充电,此过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
(2)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故C正确;
(3)由公式W=Pt可知,t1.5h。
故答案为:电能;C;1.5。
14.【分析】(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利用装置内外的压强差检验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以及碳酸钠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实验开始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具体操作是:关闭止水夹,向分液漏斗加入适量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若观察到一段时间后分液漏斗内液面保持稳定,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过程中关闭止水夹,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一段时间后再打开止水夹,烧杯内液体进入左侧烧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根据产生的现象即可判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氧化碳直接和氢氧化钙也可以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烧杯中的溶液可以是B。
故答案为:(1)一段时间后分液漏斗内液面保持稳定;
(2)B。
15.【分析】根据每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和36.5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加36.5份质量;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和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44份质量的质量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29份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每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和36.5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加36.5份质量;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和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44份质量的质量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29份质量。
(1)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中,曲线出现转折,所以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为全部变质;
(2)氢氧化钠变质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D点溶液蒸发结晶得到的物质是NaCl。
故答案为:(1)全部变质;
(2)2NaOH+CO2=Na2CO3+H2O;
(3)NaCl。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分析】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骨骼肌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解答】解:(1)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之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进入肺泡的氧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进入血液,然后经肺静脉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3)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时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牵引骨绕关节运动。
故答案为:(1)收缩;左心房。
(2)关节。
17.【分析】(1)在经纬网图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日全食 是一种天文现象,发生在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之间位置排列恰到好处时,月球完全遮挡住太阳,使得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暂时陷入黑暗。这种现象只有在月球的本影区域内才能观察到,因此只有在这些区域内的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日全食。
【解答】解:读图可知,(1)图甲中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点是北纬43°,西经94°,该点位于图中的A点。
(2)2024年4月9日(农历三月初一)发生日全食这天,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因此这天月球运行到图乙中的A位置。
故答案为:
(1)A;
(2)A。
18.【分析】1.呼吸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解答】解:(1)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可将人生全过程划分为八个年龄阶段,分别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人期。12周岁以上的中学生刚进入人生长周期中的青春期,孩子的身体逐渐发育,性发育开始明显。呼吸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汽车上的安全带是按成人标准来设计的,身高一米四以下孩子的脖子在发生事故时很容易被安全带勒住,影响正常的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汽车上的安全气囊在发生严重碰撞时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乘员由于碰撞受到的伤害,从功能上看,图中③相当于反射弧中神经中枢的部分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相应反应。
故答案为:(1)青春;血液;
(2)③。
19.【分析】(1)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2)根据a点时没有沉淀生成分析;
(3)根据b点时氢氧化钠与部分氯化镁反应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氯化氢的质量,进一步计算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1)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可见5.8g沉淀的成分为氢氧化镁;
(2)a点时没有沉淀生成,说明a点时,与NaOH反应的物质是盐酸;
(3)b点时氢氧化钠与部分氯化镁反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镁,加AgNO3溶液,氯化钠和氯化镁都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出现白色沉淀不能证明HCl有剩余;
(4)根据反应可得关系式NaOH~Cl~HCl,设氯化氢的质量为x。
NaOH~Cl~HCl
40 36.5
150g×8% x
x=10.95g
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95%。
答: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95%。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镁;
(2)HCl;
(3)不能;
(4)10.95%。
20.【分析】(1)先求出浮球受到的浮力以及浮球的重力,得出B端受到的向上的力,根据杠杆平衡原理,计算杠杆的长度;
(2)根据提高水位的方法分析。
【解答】解:(1)浮球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500×10﹣6m3=5N,浮球的重力G=2N,则B端受到向上的压力FB=5N﹣2N=3N,根据杠杆平衡原理:FA×OA=FB×OB,
即6N×10cm=3N×OB,解得OB=20cm;
(2)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每次水箱进水后,此时浮球未浸没,可以减小浮球的体积使得全部浸没而提高水位;也可以按照图中将OB逆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得水位提高。
答:(1)OB的最短长度为20cm;
(2)可以减小浮球的体积使得全部浸没而提高水位;也可以额按照图中将OB逆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得水位提高。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