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蛟龙探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训练阅读速度,把握主要内容。
2.结合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事件的重要意义。
3.理解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热忱。
【学习任务】
1.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2.细读课文,了解探海历程
3.深入理解,探究科学精神
4.品味语言,揣摩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浩瀚无垠的蓝色大海深处到底有什么呢 从古至今,人类对深海的探索从未停歇,而“蛟龙号”正是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蛟龙号”的第一次7000米深潜!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蛟龙号”的深海之旅,感受那份来自深海的震撼与自豪!
认识作者:
【许晨】 1955年8月生,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有《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航海家郭川的故事》《真情大援川》《钢铁铸造的岁月》等。
背景链接:(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
2012年6月24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成功进行7000米深潜海试,创造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
2.圈画出文中对划分层次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据此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段落层次 主要内容 关键性语句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10段)
第三部分(第11—20段)
第四部分(第21段)
明确:
段落层次 主要内容 关键性语句
第一部分(第1—4段) 探海背景 ①古往今来 ……
②蓦然,定格于……
第二部分(第5—10段) “蛟龙”就位 ①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
②对了!
③中国“蛟龙”来了!
第三部分(第11—20段) “蛟龙”探海过程及
海空“对话” ①这一天 ……
②而这时候……
第四部分(第21段) 抒发自豪 ①好啊!
②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3.拟写小标题,教师点评。
学生在完成段落划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为每一部分拟写一则小标题,教师点评。
预设:
段落起止 试拟小标题
第1—4段 深海的召唤
第5—10段 “蛟龙”来了
第11—20段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第21段 千古风流今在此
任务二:细读课文,了解探海历程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海洋探索呢
资料链接1: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对于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意义重大。深海开发离不开深海载人装备。20世纪8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相继研发出2000-6500米级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中国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不到800米,远远落后于美、法、俄、日等国家。
资料链接2: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长度14000多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这为中国的海洋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明确:
2002年,科技部正式将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
“蛟龙号”深潜海试是在全球深海探测技术快速发展,各国竞相开展深海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背景下进行的。其载人深潜能力达到了7000米。
2.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
准备
阶段 “蛟龙号”海试团队
目标海域
海试
当天 日期
天气
出征仪式
下潜过程
成功
坐底 时间
深度
预设:
准备
阶段 “蛟龙号”海试团队 2012年6月3日,“蛟龙号”海试团队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前往西太平洋。
目标海域 马里亚纳海沟: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因其是地球海洋最深点,适合进行7000米深潜海试。
海试
当天 日期 2012年6月24日,与“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
手控对接同日。
天气 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周密严格的探测表明,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
出征仪式 北京时间4时20分,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进行出征仪式。
下潜过程 3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中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显示水下各种数据。
成功
坐底 时间 北京时间9时07分
深度 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3.“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对我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预设:
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探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深海探测领域的话语权
有助于推动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
有助于深海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4.深入文本研读细节,探究中国“蛟龙号”海试,“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深层次原因。
预设:
特殊的命名:“蛟龙”人海,走向深蓝。
特殊的时间:2012年6月24日,海天连心。
特殊的地点: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特殊的深度:下潜至7000米,具备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潜水器技术先进。
特殊的意义:深潜奇迹,中国壮举。
任务三:深入理解,探究科学精神
1.小组讨论:将文中所呈现出的科学精神梳理、概括出来,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其内涵。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预设: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勇于创新 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深潜极限。 展示了在科技领域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的关键。
坚韧不拔 海试团队面对恶劣海况仍按计划进行深潜试验 表现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团结协作 海试团队、指挥部、潜航员等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深潜任务 体现了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勇攀高峰 “蛟龙号”不断挑战深海探测极限,勇攀科技高峰 体现了科研人员敢于挑战、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不断突破的重要动力。
拼搏奉献 科研人员长期投入深海探测研究,默默奉献。 展现了科研人员为了科学事业和国家利益,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拼搏精神。
2.“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预设:
无论是航天领域的“神舟”系列飞船,还是深海探测领域的“蛟龙号”,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未知、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精神。
小结:科学精神是科技事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泉,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和推动。
任务四:品味语言,揣摩思想感情
1.学生细读文本,圈画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它们在传达作者思想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预设:
(1)当历史老人脚步蹒跚地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品析:作者将历史进程比喻成老人的脚步,“蹒跚”一词更将历史发展的曲折特点人格化,委婉地表达出“20世纪初,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和日本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一事实,流露出中国人心中深深的遗憾之情,为下文中国探海后来居上蓄势。
(2)对了!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
品析:“对了”这一感叹词,有一种确定无疑的感觉。“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突出了“蛟龙号”海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作者借此表达出对“蛟龙号”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的自豪感。
(3)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
品析:“太好了”“太有意义了”两个感叹句,直白且强烈地抒发了内心的激动与兴奋。表达出对这一具有特殊意义事件的赞叹,对中国在航天和深潜领域同时发力、创造奇迹的欣喜。
2.探究“上天入海,共创伟绩”这一壮举所彰显的伟大意义。
浏览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用大篇幅的文段详细介绍“海天连心,互致祝福”的目的。
预设:
“海天连心,互致祝福”的壮举,宣告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遨游天地,探索未知梦想的实现;承载了“龙”的传人未尽的向往和期待;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空间和自然探索永不止步的豪情。作者饱含深情地记录这一次“对话”,代表着华夏儿女从此以后,天宫有仙客,入海似蛟龙。这一次海天“对话”的成功,是勇敢的宣言,是科学的腾飞。
3.抓住“华夏大地”“华夏子孙”“华夏儿女”等关键词,深刻领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无比自豪的感情。
预设:
作者运用这些饱含自豪和骄傲情感的词语,热情讴歌了中国载人深潜壮举的伟大精神:这是献身祖国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是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爱国情怀;是踏实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挑战极限、敢于冒险、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勇气。作者在文中真情流露,力透纸背,讴歌了华夏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精神,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传达出中国人民“胸怀大海,走向世界”的胸襟和胆魄。
三、课堂小结
为什么中国载人潜水器命名“蛟龙?
“蛟龙”命名寓意:“蛟龙”是古代神话中潜游深渊、呼风唤雨的神兽,《淮南子》载其“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象征深不可测的力量。
中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命名“蛟龙号”,寓意蛟龙入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索海洋奥秘的精神。潜水器探索万米深海,挑战极限,恰如蛟龙入海,彰显中国对海洋奥秘的征服欲与科技实力。
【课后延学】
班级内要举办“中国载人航天”和“中国载人深潜”发展成就的墙报展览,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绘制墙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23 “蛟龙”探海
在浩瀚无垠的蓝色大海深处到底有什么呢 从古至今,人类对深海的探索从未停歇,而“蛟龙号”正是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蛟龙号”的第一次7000米深潜!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蛟龙号”的深海之旅,感受那份来自深海的震撼与自豪!
新 课 导 入
许晨,1955年8月生,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有《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航海家郭川的故事》《真情大援川》《钢铁铸造的岁月》等。
作 者 简 介
2014年,作者随同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走进一线,深入生活,以生动的文笔、传奇的故事,再现了我国研制“蛟龙号”的风雨历程,讴歌了华夏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精神。同时,昭示了人类只有不屈不挠探索未知世界,征服一个个极点,才能不断发展。
背 景 链 接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简称“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蛟龙号”目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科考已走在世界前列。
知 识 链 接
蛟龙(jiāo ) 蹒跚( pán ) 憧憬( chōng) 蓦然(mò)
瞩目( zhǔ) 矗立(chù) 突袭(xí) 宏图( hóng)
踌躇满志( chóu)( chú) 绘声绘色(huì) 浩瀚无际(hàn )
淋漓尽致(lín)(lí) 波澜起伏(lán ) 劈波斩浪( pī )
1.重点字音
2.词语释义
⑴憧憬:
⑵蓦然:
⑶矗立:
⑷瞩目:
⑸突袭:
对某种事物的期待与向往。
突然,猛然。
高耸地立着。
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出其不意突然攻击。
2.词语释义
⑹绘声绘色:
⑺淋漓尽致:
⑻劈波斩浪:
形容描写或叙述一件事情很逼真。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
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航船顶着波浪前行。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任务一 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012年6月24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成功进行7000米深潜海试,创造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
2.圈画出文中对划分层次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据此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段落层次 主要内容 关键性语句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10段)
第三部分(第11—20段)
第四部分(第21段)
2.圈画出文中对划分层次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据此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段落层次 主要内容 关键性语句
第一部分(第1—4段) 探海背景 ①古往今来 ……
②蓦然,定格于……
第二部分(第5—10段) “蛟龙”就位 ①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
②对了!
③中国“蛟龙”来了!
第三部分(第11—20段) “蛟龙”探海过程及
海空“对话” ①这一天 ……
②而这时候……
第四部分(第21段) 抒发自豪 ①好啊!
②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3.拟写小标题。
段落起止 试拟小标题
第1—4段 深海的召唤
第5—10段 “蛟龙”来了
第11—20段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第21段 千古风流今在此
任务二 细读课文,了解探海历程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海洋探索呢
资料链接1: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对于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意义重大。深海开发离不开深海载人装备。20世纪8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相继研发出2000-6500米级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中国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不到800米,远远落后于美、法、俄、日等国家。
资料链接2: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长度14000多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这为中国的海洋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海洋探索呢
2002年,科技部正式将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
“蛟龙号”深潜海试是在全球深海探测技术快速发展,各国竞相开展深海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背景下进行的。其载人深潜能力达到了7000米。
2.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
2.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
准备
阶段 “蛟龙号”海试团队 2012年6月3日,“蛟龙号”海试团队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前往西太平洋。
目标海域 马里亚纳海沟: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因其是地球海洋最深点,适合进行7000米深潜海试。
2.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
海试
当天 日期 2012年6月24日,与“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同日。
天气 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周密严格的探测表明,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
出征仪式 北京时间4时20分,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进行出征仪式。
下潜过程 3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中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显示水下各种数据。
2.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
成功
坐底 时间 北京时间9时07分
深度 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3.“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对我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探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深海探测领域的话语权
有助于推动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
有助于深海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4.深入文本研读细节,探究中国“蛟龙号”海试,“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深层次原因。
特殊的命名:“蛟龙”人海,走向深蓝。
特殊的时间:2012年6月24日,海天连心。
特殊的地点: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特殊的深度:下潜至7000米,具备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潜水器技术先进。
特殊的意义:深潜奇迹,中国壮举。
任务三 深入理解,探究科学精神
1.小组讨论:将文中所呈现出的科学精神梳理、概括出来,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其内涵。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1.小组讨论:将文中所呈现出的科学精神梳理、概括出来,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其内涵。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勇于创新 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深潜极限。 展示了在科技领域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的关键。
坚韧不拔 海试团队面对恶劣海况仍按计划进行深潜试验 表现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团结协作 海试团队、指挥部、潜航员等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深潜任务 体现了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勇攀高峰 “蛟龙号”不断挑战深海探测极限,勇攀科技高峰 体现了科研人员敢于挑战、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不断突破的重要动力。
拼搏奉献 科研人员长期投入深海探测研究,默默奉献。 展现了科研人员为了科学事业和国家利益,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拼搏精神。
2.“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无论是航天领域的“神舟”系列飞船,还是深海探测领域的“蛟龙号”,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未知、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技事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泉,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和推动。
任务四 品味语言,揣摩思想感情
1.细读文本,圈画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它们在传达作者思想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1)当历史老人脚步蹒跚地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作者将历史进程比喻成老人的脚步,“蹒跚”一词更将历史发展的曲折特点人格化,委婉地表达出“20世纪初,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和日本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一事实,流露出中国人心中深深的遗憾之情,为下文中国探海后来居上蓄势。
1.细读文本,圈画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它们在传达作者思想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2)对了!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
“对了”这一感叹词,有一种确定无疑的感觉。“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突出了“蛟龙号”海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作者借此表达出对“蛟龙号”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的自豪感。
1.细读文本,圈画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它们在传达作者思想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3)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
“太好了”“太有意义了”两个感叹句,直白且强烈地抒发了内心的激动与兴奋。表达出对这一具有特殊意义事件的赞叹,对中国在航天和深潜领域同时发力、创造奇迹的欣喜。
2.探究“上天入海,共创伟绩”这一壮举所彰显的伟大意义。
浏览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用大篇幅的文段详细介绍“海天连心,互致祝福”的目的。
“海天连心,互致祝福”的壮举,宣告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遨游天地,探索未知梦想的实现;承载了“龙”的传人未尽的向往和期待;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空间和自然探索永不止步的豪情。作者饱含深情地记录这一次“对话”,代表着华夏儿女从此以后,天宫有仙客,入海似蛟龙。这一次海天“对话”的成功,是勇敢的宣言,是科学的腾飞。
“华夏大地”“华夏子孙”“华夏儿女”等关键词,深刻领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无比自豪的感情。
作者运用这些饱含自豪和骄傲情感的词语,热情讴歌了中国载人深潜壮举的伟大精神:这是献身祖国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是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爱国情怀;是踏实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挑战极限、敢于冒险、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勇气。作者在文中真情流露,力透纸背,讴歌了华夏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精神,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传达出中国人民“胸怀大海,走向世界”的胸襟和胆魄。
为什么中国载人潜水器命名“蛟龙”?
课 堂 小 结
“蛟龙”命名寓意:“蛟龙”是古代神话中潜游深渊、呼风唤雨的神兽,《淮南子》载其“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象征深不可测的力量。
中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命名“蛟龙号”,寓意蛟龙入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索海洋奥秘的精神。潜水器探索万米深海,挑战极限,恰如蛟龙入海,彰显中国对海洋奥秘的征服欲与科技实力。
班级内要举办“中国载人航天”和“中国载人深潜”发展成就的墙报展览,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绘制墙报。
课 后 延 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蛟龙探海》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训练阅读速度,把握主要内容。
2.结合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事件的重要意义。
3.理解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热忱。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蛟龙( ) 蹒跚( ) 憧憬( ) 蓦然( )
瞩目( ) 矗立( ) 突袭( ) 宏图( )
踌躇满志( )( ) 绘声绘色( ) 浩瀚无际( )
淋漓尽致( )( ) 波澜起伏( ) 劈波斩浪( )
(答案见配套课件)
2.词语释义
憧憬:
蓦然:
矗立:
瞩目:
突袭:
绘声绘色:
淋漓尽致:
劈波斩浪:
3.背景链接
2014年,作者随同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走进一线,深入生活,以生动的文笔、传奇的故事,再现了我国研制“蛟龙号”的风雨历程,讴歌了华夏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精神。同时,昭示了人类只有不屈不挠探索未知世界,征服一个个极点,才能不断发展。
4.知识链接
“蛟龙号”简介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简称“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蛟龙号”目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科考已走在世界前列。
【课中探究】
任务一: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圈画出文中对划分层次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据此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段落层次 主要内容 关键性语句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10段)
第三部分(第11—20段)
第四部分(第21段)
3.拟写小标题。
在完成段落划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为每一部分拟写一则小标题,教师点评。
段落起止 试拟小标题
第1—4段
第5—10段
第11—20段
第21段
任务二:细读课文,了解探海历程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海洋探索呢
2.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填写下表。
准备
阶段 “蛟龙号”海试团队
目标海域
海试
当天 日期
天气
出征仪式
下潜过程
成功
坐底 时间
深度
3.“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对我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4.深入文本研读细节,探究中国“蛟龙号”海试,“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深层次原因。
任务三:深入理解,探究科学精神
1.小组讨论:将文中所呈现出的科学精神梳理、概括出来,并结合课文内容,解读其内涵。
科学精神 内容体现 内涵解读
2.“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任务四:品味语言,揣摩思想感情
1.学生细读文本,圈画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它们在传达作者思想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2.探究“上天入海,共创伟绩”这一壮举所彰显的伟大意义。
浏览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用大篇幅的文段详细介绍“海天连心,互致祝福”的目的。
3.抓住“华夏大地”“华夏子孙”“华夏儿女”等关键词,深刻领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无比自豪的感情。
为什么中国载人潜水器命名“蛟龙?
【课后延学】
班级内要举办“中国载人航天”和“中国载人深潜”发展成就的墙报展览,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绘制墙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