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6.20近代社会生活(川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6.20近代社会生活(川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08 15:2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近代交通工具,最先传入中国的是( )
A.轮船、汽车 B.飞机、火车
C.汽车、飞机 D.轮船、火车
2.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城市陆续出现了中文报纸,
右图是中国著名报业家史量才于1912年秋天,以十二
万元买下的当时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申报》,从此踏上
办报之路。该报创办的时间是( )
A.1840年 B.1872年
C.1895年 D.1898年
3.下列选项建立在上海的有( )
①《中外新报》 ②《申报》
③《中外纪闻》 ④商务印书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下图为商务印书馆的建筑物,这是我国最早的出版机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个出版机构编印的主要内容有( )
①新式教科书
②出版自然科学书籍
③印行西方学术著作译本
④翻译英语读本和编辑英汉辞典等工具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留言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6.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因剪去辫子而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辫令的人物是( )
A.慈禧太后 B.宣统皇帝
C.袁世凯 D.孙中山
7.1932年上海一女仆跟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当时时代特点的是( )
A.大人,你什么时候回来
B.老爷,你家小姐生病了
C.先生,北京学生缠足的很多吧
D.先生,太太给你做了一件中山装
8.右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
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9.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仅坐一次便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 )
A.慈禧的盲目自大
B.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二、非选择题
10.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小明的爸爸是一位报纸珍藏家,上面的两张报纸就是他爸爸的珍藏品,他爸爸还为这些报纸做了简单的备注,备注上涉及到一些问题。
(1)图一和图二的报纸分别创办于何时?
(2)在这两张报纸中,_______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辛亥革命后,在大量发行的报刊中,最为著名的是_______。
(3)图二的报纸主要刊登哪些内容?与传统报纸有什么区别?此报纸创立的副刊是什么?为什么受欢迎?
(4)报纸这种社会传媒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11.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西方的近代文明带到了中国。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通方面:
(2)通讯方面:
(3)文化生活方面:
三、活动探究
12.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体现,下面是同学们在历史活动课中的两个学习片断,请你一起参与进来,共同感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一幕 历史短剧——《剪辫风波》
(旁白:1912年,孙中山颁布“剪辫令”后,人们纷纷响应。革命军在街头剪辫,被剪辫的人有的高兴,有的则痛苦不已。)
革命军:革命!革命!剪辫子,闹革命!(行人甲经过)
革命军:老乡!还留着这大清的尾巴!来,剪了它!
行人甲:不!不!毛发乃父母所生,留了一辈子了,我可舍不得。(甲终被革命军剪掉了辫子)
行人乙:快来看啊,瞧这假洋鬼子!
行人丙;嘿!你胆子可真够大的!
行人丁:我可不剪,万一大清又回来了怎么办?
第二幕 宣读《礼制》
(旁白:1912年8月17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正式公布《礼制》。)
第一条:男子礼为脱帽鞠躬。
第二条:庆典、礼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
第三条:公宴、公礼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
第四条:寻常相见,用脱帽礼。
第五条:军人警察有特别规定者,不适用本制。
第六条:女子用礼适用第二、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
第七条:本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请回答:
(1)从《剪辫风波》可以看出,剪发辫的过程中都受到了哪些思想的阻挠?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孙中山颁布《礼制》的目的是什么?在《礼制》颁布以前的清朝,人们通常使用什么礼节?
(3)试举两例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的社会习俗或风气,并谈谈你打算怎样为社会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鸦片战争后,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等逐渐从西方传入中国。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
2.【解析】选B。《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能力。《中外新报》创办于香港,《中外纪闻》创办于北京,《申报》、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故选C。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创办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主要编印新式教科书,出版自然科学书籍,印行西方学术著作译本,翻译英语读本和编辑英汉辞典等工具书。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照相技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B项发生在1839年,照相技术尚未传入。
6.【解析】选D。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绝大部分男子都剪掉了辫子。
7.【解析】选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辨析备选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
8.【解析】选A。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9.【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汽车是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传入中国后却不被接纳,这说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受到落后的封建观念的严重阻碍。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有关近代报刊的内容。图一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报纸。图二是辛亥革命后最著名的报纸。在识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本题所涉及的各问就不难解答了。
答案:(1)图一:1858年。图二:1872年。
(2)《中外新报》《申报》
(3)内容:刊登新闻,还发表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区别:传统报纸不发表评论。副刊是《自由谈》;因为在副刊中发表寓严肃主题于风趣诙谐之中的文章,所以受到读者普遍欢迎。
(4)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重要媒介。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归纳、知识整合的能力。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问题的三个方面,整合如下:
以前 现在(清末民初)
交通运输 步行、马车 火车、轮船
通讯工具 书信、驿站等 有线电报等
社会习俗 文化生活 听评书、看戏、读书 照相、电影、报纸、出版业
发式 男子留有长辫 剪辫
人际称谓 老爷、大人等 先生、君等
服饰 长袍、马褂 新式礼服(中山装等)
礼节 跪拜礼 鞠躬、握手
答案:(1)出现了火车、轮船,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方便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
(2)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有了有线电报和电话。原来只限于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在民国时期逐步成为民间传递信息和相互联系的方式。
(3)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有了相片;可以看电影、看报纸等。
12.【解析】解答第(1)题第一问的关键是从行人的言语中提炼出当时人们的真实想法,千年的封建礼教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回答只要体现当时社会变革的曲折性即可。第(2)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在对旧的社会制度加以改造的同时,也对与封建专制制度相伴随的陈规陋习加以改造,涤荡封建制度的污泥浊水。因此,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礼制》。第(3)题考查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举例恰当,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封建礼教思想的阻挠,如:以保留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怀念和忠诚;怕毁了发肤对父母不孝;认为留辫子是祖制,不可更改;怕清王朝复辟清算等。感想:这是几千年来人们思想上的重大变革,这种观念的变革是曲折的,也是困难重重的。(意思相近即可)
(2)去除旧俗或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礼节:叩首、跪拜、作揖、请安等。
(3)举例:封建迷信、破坏公物、不遵守社会公德、污染环境等。打算:遵守社会公德,礼貌待人,文明做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人。(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