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威尼斯的小艇》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威尼斯的小艇》公开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5 10: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18《威尼斯的小艇》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围绕“世界各地”的主题,编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课文,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风光画卷。《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 吐温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小艇”这一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水城威尼斯的独特风貌。
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这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基础上的进阶。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圈画关键、想象画面、动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静、动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威尼斯的无限情趣。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了解世界的兴趣。
语言运用: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学习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及课文语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审美创造: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是主要交通工具”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聚焦2、3、4自然段,通过圈画关键、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威尼斯的静、动之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初识威尼斯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发布单元学习任务
走进第七单元,我们将跟着作者游世界,赏风光。先来到水城威尼斯,再去赏荷兰的牧场,然后探埃及的金字塔,最后回到中国,做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官。
(二)借助资料,初识威尼斯
1.交流预习,分享“城市名片”
会搜集资料是当好推荐官的首要条件。课前同学们制作了城市名片,谁能借助名片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介绍威尼斯?
2.读“城市名片”,读准生字词
(1)指名读名片。
老师这里有一张城市名片,谁来读一读。
(出示)威尼斯是水上名城,由118座岛屿与纵横交错的水道构成。走近城市,船夫操纵着小艇,哗啦啦的水声与游客哗笑交织,簇拥石桥的各色建筑也倒映在水中,浪漫笼罩着整座城。
(2)读准生字词
①齐读生字词
纵横、操纵、哗啦啦、哗笑、簇拥、笼罩
②读准多音字“哗”
(出示字典页)做拟声词时读huā。
3.聚焦第一自然段,齐读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也向我们介绍了威尼斯,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追问:哪些信息和你课前了解的一样?
(三)聚焦“小艇”,齐读课题
这些水道横的、纵的交织在一起,小艇就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威尼斯的标志,最值得我们推荐。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世界各地”,“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是其中的一个语文要素。威尼斯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资料的搜集补充,学生能更加了解小艇对威尼斯的重要作用,为体会威尼斯的动静之美做准备。
二、梳理内容,一览威尼斯
(一)自主默读
出示学习提示一: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语文作业本》P77页第3题)
(二)交流成果
同学们,这是一位同学的学习成果,请他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概括的吗?
(三)总结修改
(出示,齐读)你看,课文就是围小艇这一典型景物向我们介绍了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借助关键句可以快速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而第三部分“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概括的难点。在教学时,基于学生的生成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再阅读文本、合作交流,从而突破难点。
三、细细品读,畅游威尼斯
(一)初步感受威尼斯的“静动美”
1.圈画关键,绘制小艇之形
(1)圈画关键,自画图示
出示学习提示二: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小艇具有怎样的特点。圈一圈关键词,画一画小艇,完成作业本78页的第4(1)题。
(2)借助关键,全班交流
①展示图示,指名分享
这是一位同学画的小艇,老师想采访采访你,你在画时都抓住了哪些关键词?(学生抓住关键词交流,教师顺势板贴特点)
②补充评价
追问:谁还想结合关键词来评价一下他画的小艇?
2. 聚焦表达,体会动静之美
(1)关注比喻,回顾所学
追问:这样的小艇动起来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预设:动如水蛇,轻快灵活。
作者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既让我们看到了静态时的小艇,也让我们看到了动态时的小艇,这就是五年级上册我们学习过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出示五上第七单元篇章页)
(2)合作读,读出动静之美
男女生合作着读一读,女生读静态的,男生读动态的。
(3)师画总结,简要介绍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画一画。借助关键词我们来介绍介绍小艇,它整体长、窄、深,两头翘起,静如新月,如此优美;动如水蛇,如此轻快灵活。(同时,调整板贴位置)
(4)动情朗读,再感动静之美
孩子们,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小艇的一静一动中,威尼斯也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这种美!
(二)细读感受威尼斯的“动态美”
1.体会乘船情趣
这样的小艇你想坐一坐吗?让我们一起跟着视频,边读边去领略威尼斯的风光吧!
(1)播放视频,朗读
(2)总结:这是一种多么自由、愉悦的体验啊!有这样的体验离不开谁?
预设:船夫。
2.感受船夫之技
(1)自主学
出示学习提示三:
自主学: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想想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合作学:四人小组讨论、梳理,将关键词写在词卡上。
(2)全班交流:
孩子们读得很认真,交流得也很激烈,老师也请一些同学将他们的成果板贴到了黑板上,我们依次来听听他们的想法。
预设:
①应对的方式
预设: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左拐右拐、挤过去、平稳地穿过、急转弯
②遇到的情况
预设:极快时、拥挤时、极窄时(学生分享,教师补充板书)
(3)关注板书,发现“情况”与“方式”间的关系
问:同学们,对应着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无论船夫在行驶时遇到什么情况,他总能应对自如。
(4)师生合作读
师读“遇到的情况”,生读“应对的方式”
(5)借助板书夸技术
请你借着板书推荐推荐船夫,夸夸船夫的驾驶技术。
(6)合作读整段
我们也用朗读来夸一夸船夫!老师读第一句,你们接着读。正是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才让小艇如此轻快灵活,我们似乎也有了这样的感受(齐读最后一句)
(7)想象画面,简要总结
读着这样动态的文字,我们似乎就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小艇在动,坐在艇上的人在动,看到的风景也在动 ,感受到了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的动态美。(板书:动态美)。
(8)配乐读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和着音乐读一读,读出小艇带来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船夫与其朝夕相处,因而具有高超的驾驶技术。三、四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舒适悠闲、惊险刺激的两种乘船体验,展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字出发,通过圈画关键,想象小艇在水道中灵活穿梭的样子,从而在动态描写中感受小艇赋予威尼斯动态的生趣、美感。
四、简要总结,回味威尼斯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马克吐温走进了威尼斯,看到了小艇的样子,还坐着小艇感受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感受到了威尼斯的动态美。小艇与威尼斯紧密相连,小艇还会给威尼斯带来怎样的美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为做好推荐官做准备!
板书设计:
18威尼斯的小艇
两头翘起----静如弯月
极快时
拥挤时-----动态美
极窄时
教学反思
一、明学情,促进阶
(一)基于学情,定准目标
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单元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基于语文要素的进阶,在教学本课时,教师没有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做过细的分析,而是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动情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会这些描写的效果,感受作家笔下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二)基于生成,突破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新课标中指出:“要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整理,运用课程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本课中,教师以学生课堂中生成性的材料作为支架,让学生充分思考,经历存疑、解难的过程。在三个活动中,教师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在“绘制小艇之形”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绘形,再围绕一位同学的图示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进行评价,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在形象化的思维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艇“静如新月、动如水蛇”的特点,从而感受其表达效果,突破要素落实难点。但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更相信学生一些,创设一个更具活力的课堂。
二、聚核心,思统整
对标新课标,本单元可以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两个任务群结合起来组织开展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创设了“做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官”这一任务情境统整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表达。在本课中,教师在环节三“细细品读,畅游威尼斯”中分别让学生借助图示说小艇,结合板书夸船夫,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做好推荐官做准备。
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以语文要素为核心进行“建模”,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性理解。《威尼斯的小艇》是单元的首篇课文,教师重在指导,以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方法,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多篇文本的阅读,学生感受到了静态描写、动态描写所体现出的景物的独特魅力。而在“词句段运用”中,学生要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进行表达,以此更好地展现情景的特点。从“知道”到“运用”,“一个语文要素”转化成了“一个经验”。
三、简师言,强参与
增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在教学时要变“注重教”为“注重学”。从文本出发,通过设计“绘小艇之形”“探船夫之技”等活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如在“探船夫之技”中,教师融入多种形式的朗读先让学生自主圈画批注,再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写词条,最后借助词条全班分享,梳理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不断进阶,形成一条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