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二)
第二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解析】选A。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2.(2014·扬州中考)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
A.20世纪前期 B.20世纪后期
C.21世纪前期 D.21世纪后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关于世纪的计算方法,是百位数字加1。公元前2070年的百位数字是20,就是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某世纪的70年代,属于该世纪的前期。故选C。
3.夏朝和商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
A.启 成汤 B.启 盘庚
C.禹 盘庚 D.禹 成汤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4.巨幅壁画《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已入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它反映的是3 000多年前的哪一场面( )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B.商汤灭夏
C.周武王灭商
D.犬戎灭西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牧野之战发生在周武王与商纣王之间,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5.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6.《孟子·告子》载:“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诸侯朝于天子”“再不朝,则削其地”等,可得出诸侯有朝觐天子的义务,不朝觐就剥夺其爵位,再不朝,减去其封地等,可见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
7.“‘天子’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万事万物的,享有‘神’一般的威望。”春秋时期,“天子”的处境为( )
A.天子把土地和人民等分给亲属、功臣等
B.天子地位下降,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C.至高无上,独揽大权
D.昏庸无能,实行暴政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所以B正确。
8.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为唐侯,叔虞的儿子后改国号为晋。晋国的位置是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片中的信息,可以确定②的位置是晋。
9.历史典故“卧薪尝胆”曾被拍成电视剧播出。它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分封诸侯
C.诸侯争霸 D.秦并六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卧薪尝胆”与吴越争霸有关,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史实。
10.春秋时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举行诸侯盟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是( )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秦穆公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11.观看下面的这组图片,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的是( )
【解析】选B。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12.公元前221年,蒙恬被秦王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京城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的(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允许土地买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13.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使得哪一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
A.奴隶主阶级 B.奴隶阶级
C.地主阶级 D.平民阶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所以C正确。
1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出现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15.右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像
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灵活应用能力。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符合题干中“出土于我国河南”“商朝青铜器”“巨鼎”的要求。
16.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 )
A.主张“为政以德” B.按出身贵贱招收门徒
C.主张“因材施教” D.以《论语》作为教材
【解析】选C。A是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B不符合孔子的观点;《论语》是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整理的孔子言论集,所以D的叙述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本题选C。
17.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18.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题干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时间、提倡法治、主张改革,链接所学可知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秦王嬴政接受这一主张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由此判断正确答案选D。
19.下面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它依自然水势而建,对于这一工程的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由渠首和排洪网两大系统构成的
B.由分水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
C.内江用于排洪,外江用于灌溉
D.宝瓶口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都江堰是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的;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的是飞沙堰,所以A、C、D叙述错误,故选B。
20.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下列历史人物的事迹中能体现出创新精神的有( )
①禹 ②周幽王 ③商鞅 ④李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大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治水;商鞅在秦国变法改革,使秦国富强起来;李冰创造性地修建了都江堰,代表了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以上三人都体现了创新精神。而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1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君主,他们的行为,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与灭亡。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漫画“暴君”】
(1)图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的缩影,请你说出这一君主是谁。他有何暴政 (3分)
(2)图二是一幅漫画,近几年,有人评价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你结合史实来说明。(3分)
(3)漫画中两位君主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2分)
【邮票“名君”】
(4)上面两枚邮票分别是商朝和西周的建立者,请你说出他们的名字。这些君主之所以能够建国安邦,都曾得益于他们具有指挥才能。请你举一例图四人物指挥的一场战役。(6分)
(5)通过上述君主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感悟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归纳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两幅漫画,正确判断出漫画内容与哪一国王有关,由问题中“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可判断图一暴君是夏桀。由图二内容及文字信息,可知这是对商朝末代国王商纣的评价,解答第(2)题应运用商纣的暴政史实进行说明;两位君主的暴政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据此可回答第(3)题。第(4)题依据所学内容回答即可。第(5)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强迫平民和奴隶服劳役,尽失民心。
(2)不同意。商纣王是一位暴君,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园林,役使民力,施用炮烙等酷刑,残害人民,因此不应该被称为“文武双全,功勋卓越”的君主。
(3)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4)图三是商汤,图四是周武王。牧野之战。
(5)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言之有理即可)
22.识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1)图一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谁 图中A处指的是什么战役 此战役后,成就霸主美梦的是谁 (4分)
(2)图二中的韩、赵、魏三个国家是由春秋时期的哪个国家分裂而来 战国后期,各国共同对外策略主要围绕哪国考虑 为什么 图二中B处指的是什么战役 (5分)
(3)图一、图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第(1)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吴”“洛邑”以及问题,可判断是春秋争霸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即可。第(2)(3)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分封制。齐桓公。城濮大战。晋文公。
(2)晋国。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各国害怕秦国威胁自己的安全。长平之战。
(3)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纷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上述史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次变法事件 (2分)
(2)结合所学内容,在下面的示意图中补写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
材料二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3)材料二,这是后人称颂谁的诗 请你简单介绍他的成就。(3分)
(4)材料一、二中的两个人物,一位是著名的改革家,一位是著名的水利专家,你认为他们哪些精神非常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秦孝公”“商君”,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3)题根据材料二“伯禹亦不如”,与大禹相比较,可知李太守指的是李冰,其功绩是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商鞅变法。
(2)①承认土地私有;③奖励军功;④编制户口;⑥推行县制。
(3)李冰;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创新精神、为国为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等。(言之有理即可)
24.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比较调皮,某班出现上课说话,下课打闹,口出脏话,乱扔纸屑,顶撞老师等不良现象。班主任召集班干部开会商量对策。
材料一 卫生委员说:“我们也不用罚,也不用管,随他去吧,慢慢地也许就会变好了。”
材料二 纪律委员说:“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必须采取措施,我建议实行重罚,违纪一次罚款十元,再罚值日一周。”
材料三 班长说:“我主张以批评教育为主,我们可以制定班规,让每个人去遵守,谁违犯了,我们可以批评他,规劝他,帮助他,让他慢慢地改正过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两家学派的观点 并指出他们各自的主张。(4分)
(2)材料三体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他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6分)
(3)假如你是班主任,经过讨论后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管理班级中出现的这些现象 (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不用罚,也不用管,随他去吧”可知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根据材料二中的“必须采取措施……实行重罚”可知是法家加强法治的观点。由此回答第(1)题。第(2)题根据材料三中“以批评教育为主”,可知是儒家的观点,其创始人是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材料一: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材料二:法家;强调以法治国。
(2)儒家;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提出“仁”的学说,提倡“为政以德”。
(3)应制定班规,对违纪的现象首先给予批评教育,并相应地罚干值日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