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四)
第四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曹操曾作诗《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的儿子曹植也在诗中写道:“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组诗歌反映的时代是( )
A.战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三国鼎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之间互相攻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再结合题干中的“曹操”“曹植”等信息判断,这组诗歌反映的时代是东汉末年。
2.历史剧《英雄曹操》首次为曹操翻案,塑造了一个英雄曹操。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战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故选B。
3.“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襄阳隆中,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袁绍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三顾茅庐”这一故事的了解情况。刘备本来实力很弱,为了招揽人才,他“三顾茅庐”,请出在荆州隆中隐居的诸葛亮。
4.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隆重推出麻辣说三国之《曹操的启示》,备受大家关注。下列关于曹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当时曹操已病逝。故本题选D。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魏国在北方黄河流域,吴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备占据四川等地,由此可知D正确。
6.居住在江苏镇江的王先生说他祖籍在河南许昌,请问他祖先最早可能在何时迁徙到此(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7.下列著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
8.下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题图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的情况,故选C。
9.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
A.建康 B.成都 C.洛阳 D.广州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建康是南朝的都城,同时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10.与右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迁都洛阳
D.淝水之战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由所学可知图中人物是北魏孝文帝,相关事件是迁都洛阳。
11.同学小王对小刘开玩笑说:“你的祖先可能姓独孤,是鲜卑人呢。”小王此话缘于( )
A.商鞅变法 B.秦统一全国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其中采用汉姓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于是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12.一位西域商人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太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鲜卑人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北魏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其中就有“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等措施。故选D。
1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
A.汉武帝 B.秦孝公
C.北魏孝文帝 D.汉光武帝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他迁都洛阳,并且采取汉化措施,从而加速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4.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 )
A.数学领域 B.建筑领域
C.医学领域 D.文学领域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数学领域计算出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15.右图是我国发行的邮票《古代科学家——贾思勰》。贾思勰的重要著作有( )
A.《兰亭序》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九章算术》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兰亭序》——王羲之,行书名作;《齐民要术》——贾思勰,农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数学著作。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民间
④龙门石窟继承秦汉雕塑艺术的风格,同时吸收佛教艺术的特点
A.②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并不是我国第一部史书,故②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④均为正确叙述。
17.卢汉同学写出的下列历史关联,错误的是( )
A.司马迁——《史记》 B.贾思勰——《齐民要术》
C.王羲之——《兰亭序》 D.顾恺之——《黄庭经》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司马迁——《史记》,贾思勰——《齐民要术》,王羲之——《兰亭序》,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8.下列图片中,与佛教有关的是(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开凿石窟,塑造佛像,龙门石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总结概括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是一位初一同学在学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后作的概括,你认为这一时期是( )
A.先秦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图示中的信息“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发展”即可推断出答案,其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汉族与这些少数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战争连年不断。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融合,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顺应了这种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故正确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识图分析:
请回答:
(1)图一三个国家中建立最晚的是 ,它与图二中的东晋都定都于今天的 ,为图一这种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这一时期的夷洲是今天的 。(4分)
(2)图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战役的作战形势图 (1分)
(3)图一中的两次战役和图二中所反映的这次战役,在战争结果上有何相同点 (2分)这三次战役中失败的一方主观上共同的原因是什么 (1分)
(4)你认为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 (1分)为什么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2)题是识记层面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中的三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战败的一方主观上都是由于骄傲轻敌造成的。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从以史为鉴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吴 南京 赤壁之战 台湾
(2)淝水之战。
(3)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骄傲轻敌。
(4)有。虽然战争手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化。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战争而言仍然有借鉴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民勤本业……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二,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2分)
(2)这种变化和材料三有何联系 (2分)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促进江南地区发生巨大变化 (4分)
(3)从江南经济变化中,你认为对我国现在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取材料一、二中的关键信息“无千金之家”和“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1)题。在回答第(1)题的基础上,联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回答第(2)题。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从环境、政策、人才和技术等角度来回答,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开发。
其他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②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③本身自然条件优越。(任答两点即可)
(3)①要维护治安创造稳定社会环境;②要制定良好的政策;③吸引人才、革新技术;④要改善环境等。(符合题意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两则材料可能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2分)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魏主”后来把都城从哪里迁到了哪里 (2分)
(2)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2分)为此,“魏主”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除材料所述措施外,“魏主”还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答出一项即可)(2分)
(3)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4分)
【解析】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魏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北魏孝文帝之口。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答案:(1)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2)“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措施: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学习汉语。措施:改穿汉服,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3)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4.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探究一:小明同学总结了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特点,请给他总结的特点加以举例说明: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 。(2分)
(2)(文化)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 。(2分)
探究二:孝文帝崇信佛教,他在位时大力开凿石窟,思考佛教广为传播的原因有哪些。(3分)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则大肆毁佛。请思考“崇佛”“毁佛”的根本原因。(2分)
探究三:这一时期政治割据,战争连绵,但文化却取得巨大成就,请归纳原因。(3分)
【解析】探究一主要是列举知识点,属于客观性题目,直接作出解答即可。探究二则是关于佛教传播的原因以及统治者在不同时期对待佛教的不同态度。佛教传播的原因要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佛教教义来思考;统治者在不同时期对待佛教的不同态度完全取决于佛教是否有利于其统治。探究三则是考查这一时期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要从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入等角度思考问题。
答案:探究一:(1)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2)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探究二:统治者推崇佛教,愚昧人民,以维护其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颠沛流离,他们希望在精神上得以解脱;而佛教宣扬生死轮回,使人们能在虚幻中得到一点慰藉,消除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流亡的痛苦等。(言之有理即可)统治者“崇佛”“毁佛”的根本原因是维护其统治。
探究三:民族的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佛教的传入,继承和发扬秦汉时期的文化等。(回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