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2015--2016学年七上期中综合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2015--2016学年七上期中综合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08 15:5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综合检测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半坡遗址距今约6 000多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 000年,故选C。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会使用火 B.种植水稻
C.烧制彩陶 D.铸造司母戊鼎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京人遗址”“灰烬层”等,可以推知北京人会使用火。
3.“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水稻和粟的种植是远古人类生活史上史无前例的飞跃。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远古居民分别是什么人吗(  )
A.元谋人 北京人 B.元谋人 半坡人
C.河姆渡人 半坡人 D.河姆渡人 北京人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故选C。
4.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②与半坡原始居民有关,④是商朝制作的青铜器。
5.右图是人们祭祀轩辕黄帝时的情景,人们祭祀黄帝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下选项中能够反映黄帝的贡献的是(  )
①建造宫室 ②造船
③制衣 ④造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灵活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黄帝的贡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故正确答案为A。
6.“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了解情况。禅让制是尧舜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它体现了民主精神。
7.小明针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制作了一张知识卡片,如下图
①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原始
居民最早种植。
③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④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的形式,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请你判断一下,他的整理中哪项是错误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综合应用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8.“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当年写下的诗句,该诗句中的“安阳”附近过去曾经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
9.北京西周燕都遗址,有“北京城之源”之名。《史记》记载,周武王克商封召公于燕。“封召公于燕”体现了西周的(  )
A.世袭制 B.君主专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对全国的控制网。“封召公于燕”就是西周分封制的体现。
10.周顷王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这个故事说明(  )
A.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
C.周天子平时比较注重节俭
D.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周王室财政拮据,没钱办理襄王的丧事说明了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11.周王朝的没落,拉开了春秋时代的序幕。诸侯纷纷而起,雄心勃勃,逐鹿中原。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有(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大国的称霸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12.战争与发展本应该是矛盾的,但是在春秋时期却不然。随着连年的征战,经济、文化却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刀光剑影中欣欣向荣地成长。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式工具(  )
A.石器 B.铁犁铧
C.骨耜 D.木棒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C、D都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故选B。
1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军功
C.编制户口 D.建立县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军队战斗力”。商鞅变法规定:按照军功大小封爵,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一措施提高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使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
14.通过甲骨文,我们能“看清楚”的内容有(  )
A.夏朝的政治、军事情况
B.商朝国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C.西周的分封制
D.春秋争霸战国争雄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甲骨文反映了商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15.司母戊鼎是世界最大的国之重器,鼎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虽然已
经过去3 000多年,依然洋溢着王家之气。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
(  )
A.父系氏族后期 B.夏商时期
C.商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业高度繁荣,其中已发现中最大的是司母戊鼎。
16.“一曲都江堰,唱醉两千年。”在成都平原西北部有一座留存于世的无坝引水工程,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平原带来两千多年的福祉。它的修建者是(  )
A.禹 B.李冰父子
C.商鞅 D.李春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灵活应用能力。从题干中关键信息“都江堰”“成都平原”等,可知与都江堰有关,它是李冰父子修建的。故正确答案为B。
17.中国古代有位教育家,他在教学中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特长。这位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教育家”“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可判断这位古代教育家为孔子。
18.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应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仁在其中”,可见是儒家的主张。《论语》是儒家经典,故选C。
19.尽管战国时期动荡不安,但它在经济上的富足,文化上的昌盛,都足以使这个时代在5 000年历史的群峰中拔地而起。它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  )
A.礼仪教化 B.甲骨文的出现
C.百家争鸣 D.私学的出现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很大。
20.英国前首相希恩聆听编钟(如图)演奏后感叹道:“你们国家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就有这样的编钟,真是不可思议,这是世界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这充分说明(  )
A.我国古代音乐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很高水平
B.夏朝时开始从西域吸取西域音乐
C.西周时大型宫廷舞有了大型的音乐器械
D.是为商朝时的软舞做伴奏的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编钟是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能演奏多种乐曲。它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观察下图:
请回答: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2分)
(2)图二所示“钻孔石斧”主要反映了我国哪一大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4分)
(3)图三是“铁农具”。那么铁制工具何时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有什么重要影响 (4分)
(4)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
【解析】本题以生产工具为线索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题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切入,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掌握情况;第(2)题中的图二为课本图片,回顾课本可知是半坡人使用的工具,据此回答;第(3)题考查铁器牛耕的使用及影响;第(4)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要把生产工具的进步同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答案:(1)过着群居生活。
(2)黄河流域。粟。
(3)春秋时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4)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22.观察下图:
请回答:
(1)图一的“诸侯”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4分)
(2)图二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这一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谁 与成语“问鼎中原”有关的霸主是谁 (4分)
(3)图三中与“周天子”并立的七个诸侯国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到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哪个 (4分)
(4)从图一到图三,诸侯对天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前三题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4)题可分别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入手分析归纳答案。
答案:(1)分封制;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齐桓公;楚庄王。
(3)战国七雄;秦国。
(4)西周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纳贡、服役。而从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竞相做起霸主来。
23.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既扮演过阻碍社会进步、吞噬千百万人生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的角色,又起过促进社会发展、为新社会“助产接生”的重大作用。
【连环画战争】
(1)按照连环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2分)
(2)图A和图C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史上的哪一战役
A:    ;C:    。(4分)
【典故出战争】
很多的成语典故,都源于战争。请结合下列材料说出成语并说出涉及的战争的名称。
典故一: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王以报答楚王为名,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3)成语:    ;战役:    。(2分)
【利弊论战争】
(4)请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说一说战争的双重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迁移能力。第(1)(2)题根据图中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根据题干中的“晋楚两军”“大败楚军”,可知是城濮大战中的退避三舍。第(4)题从正反两方面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
答案:(1)C、A、D、B。
(2)A:牧野之战;C:涿鹿之战。
(3)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4)春秋战国的兼并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同时也冲击着旧的社会秩序,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渐趋瓦解。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同时,他还深刻地指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三位思想家分别属于哪家学派 (3分)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     (填字母)。(2分)
(2)郭沫若之所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因为春秋战国处于    。(2分)
(3)概括材料二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2分)他属于哪派思想 (1分)战国时期,采用该派思想进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什么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确立统治思想的因素有哪些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识图能力。考查内容与诸子百家思想有关。根据材料一三位思想家的观点和主张,链接所学知识,可解答第(1)(2)题。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可概括韩非子的主张,他属于法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采用的是法家思想并取得重大成果。在分析的基础上,可解答第(3)题。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统治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原则来阐述即可。
答案:(1)A:儒家;B:道家;C:墨家。B
(2)社会变革(或社会剧变)时期
(3)主张:重视法律、法治;强调法治为人治服务。法家。商鞅变法。
(4)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和维护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