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诗句“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中,“听流泉”的感受器是( )
A.耳蜗 B.鼓膜 C.听觉神经 D.大脑皮层
【答案】A
【知识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分析】听觉形成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中的一定区域。
【详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听流泉”的感受器是耳蜗,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航天员出征前进行大量的旋梯、转椅等训练以增强对眩晕的耐受能力。这些训练主要针对的结构是( )
A.小脑 B.大脑 C.前庭 D.听小骨
【答案】C
【知识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分析】耳的结构中,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它们分别有收集声波和传送声波的作用;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鼓室内主要有三块听小骨,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管腔,三部分管腔分布有相应的感受器,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详解】A.小脑主要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运动,但它并不是直接针对眩晕感受的结构,A不符合题意。
B.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负责多种高级功能,包括感觉、运动、记忆等。然而,大脑并不是直接感受眩晕的结构,B不符合题意。
C.前庭位于内耳中,是人体感受平衡和位置变化的重要结构,也是感受眩晕的主要结构。航天员在进行旋梯、转椅等训练时,通过刺激前庭系统来增强对眩晕的耐受能力,C符合题意。
D.听小骨是内耳中的结构,主要负责声音的传导和放大,与眩晕感受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长时间佩戴大音量的蓝牙耳机,可能会导致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受损,听力下降。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 )
A.耳蜗 B.听觉中枢 C.听觉神经 D.外耳道
【答案】A
【知识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分析】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详解】A.耳蜗是内耳的一个重要结构,内部含有听觉感受器,即柯蒂氏器。这些感受器上分布着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它们能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因此,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的声音下,这些细胞容易受到损伤,导致听力下降,A符合题意。
B.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但并非直接感受声波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听觉神经是连接内耳和大脑的神经纤维,负责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听觉的形成。它本身并不包含对声波敏感的细胞,C不符合题意。
D.外耳道是声波进入耳内的通道,没有听觉感受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这样做是为了避免( )
A.震破外耳道 B.耳郭受损
C.损伤听小骨 D.震破鼓膜
【答案】D
【知识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分析】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
道经声波传到鼓膜;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鼓膜能将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听小骨能将振动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详解】A.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不符合题意。
B.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C不符合题意。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损伤,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5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以下行为会导致听力受损的是( )
A.远离噪声污染 B.科学爱耳护耳
C.适度清洁耳道 D.耳机音量过高
【答案】D
【知识点】耳的卫生保健
【分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详解】A.噪声污染是听力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特别是在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远离噪声污染是保护听力的有效措施,A不符合题意。
B.科学爱耳护耳包括避免用尖锐物体挖耳、避免耳朵进水后不及时处理等可能导致耳部感染的行为。科学爱耳护耳有助于保持耳部健康,从而保护听力,B不符合题意。
C.耳道需要适度清洁,以去除过多的耳垢和污垢。但过度清洁或使用不当的方法可能会损伤耳道或鼓膜,进而影响听力。因此,适度清洁耳道是保护听力的重要一环,C不符合题意。
D.长时间使用耳机,并且音量设置过高,会直接对耳蜗内的毛细胞造成损伤。这些毛细胞是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关键结构,一旦受损,听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耳机音量过高是导致听力受损的危险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6.长时间佩戴耳机会引起耳鸣甚至耳聋。耳朵受到声波刺激时产生振动的结构和产生听觉的部位分别是( )
A.鼓膜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B.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C.鼓膜和耳蜗
D.耳蜗和视网膜
【答案】A
【知识点】听觉的形成过程、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耳朵受到声波刺激时产生振动的结构和产生听觉的部位分别是鼓膜、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上课时,同学们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老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先认真思考再举手回答。对于上述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思考问题的主要部位是大脑 B.黑板在眼球的玻璃体上成像
C.属于非条件(简单)反射 D.听觉在人耳的耳蜗内形成
【答案】A
【知识点】反射的类型、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详解】A.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思考问题需要语言中枢、逻辑推理等高级神经活动的参与,
而大脑皮层是这些高级神经活动的主要部位,所以思考问题的主要部位是大脑,A符合题意。
B.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黑板在眼球的视网膜上成像,而不是在玻璃体上成像,B不符合题意。
C.同学们上课时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回答,这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复杂反射),而不是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C不符合题意。
D.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而不是在人耳的耳蜗内形成,耳蜗只是听觉感受器所在的位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下列有关视觉和听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部位
B.沙眼和急性结膜炎的发病部位通常在结膜
C.晕车、晕船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有关
D.遇到巨大声响时可以迅速张口
【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眼的卫生保健、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耳的卫生保健
【分析】1.视觉形成的过程是: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A.视网膜是眼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而,视网膜并不是形成视觉的部位。这些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经过处理后才形成视觉,A错误。
B.沙眼和急性结膜炎是两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它们的发病部位通常在结膜。结膜是眼球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它覆盖在巩膜前面,并与巩膜紧密相连,B正确。
C.晕车、晕船是由于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前庭受到过度刺激而引起的。半规管是感受头部旋转运动的结构,而前庭则负责感受身体的直线加速和减速运动。当这些结构受到过度刺激时,人就会出现晕车、晕船等症状,C正确。
D.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以使咽鼓管(连接咽部和鼓室的结构)张开,从而使鼓室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这样可以防止因气压差过大而损伤鼓膜,D正确。
故选A。
9.骨传导耳机能够将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内耳,省去了声波传递的许多步骤。关于骨传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接受由骨头传导的刺激部位是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形成听觉的部位是耳蜗
C.说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D.骨传导可以弥补因内耳受损引起的听力障碍
【答案】A
【知识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分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详解】A.在骨传导过程中,声波通过骨传递到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毛细胞)会感受到这种机械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进行传递。因此,接受由骨传导的刺激部位确实是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A正确。
B.无论是通过空气传导还是骨传导,最终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耳蜗内的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会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识别,B错误。
C.骨传导并不是说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而是声音通过骨这种固体介质进行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C错误。
D.骨传导是通过骨将声波直接传至内耳,但如果内耳受损,如耳蜗或听神经受损,那么即使声波能够到达内耳,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听觉。因此,骨传导并不能弥补因内耳受损引起的
听力障碍,D错误。
故选A。
10.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眼球内玻璃体的曲度
B.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C.咽鼓管与中耳相通,吞咽可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因此,能接收到声音刺激的部位是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因此,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位于耳蜗,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能形成听觉。
【详解】A.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曲度,而不是玻璃体,A错误。
B.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一系列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B正确。
C.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中耳,吞咽时,咽鼓管开放,使空气进入中耳,可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C正确。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D正确。
故选A。
11.宋代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中写道:“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图中能产生“酸酸的”感觉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分析】图中,①舌;②脑干;③大脑;④小脑。
【详解】A.①舌是味觉的感受器,能够接受食物的刺激,包括酸味。当舌头接触到梅子时,其中的酸味感受器会被激活,产生神经冲动,A不符合题意。
B.②脑干是连接脊髓和大脑的重要部分,主要控制基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等,与产生“酸酸的”感觉没有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
C.③是大脑,大脑皮层是感觉的高级中枢,负责整合和处理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产生味觉。图中能产生“酸酸的”感觉的部位是③大脑,C符合题意。
D.④小脑主要参与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和调节肌肉紧张等,与产生“酸酸的”感觉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某兴趣小组用橡皮膜、卷纸筒、皮筋、小音响及食盐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橡皮膜模拟的耳朵结构及能加大食盐振动幅度的操作分别是( )
A.耳蜗、加大音响的音量 B.耳蜗、减小音响的音量
C.鼓膜、加大音响的音量 D.鼓膜、减小音响的音量
【答案】C
【知识点】听觉的形成过程、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分析】(1)耳由外耳(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内耳组成。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收集声波);中耳包括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并传递给耳蜗)、鼓室;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详解】在耳朵的结构中,鼓膜可以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振动。在这个模型里,橡皮膜能够随着声音振动,其功能类似于耳朵的鼓膜 ,而耳蜗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结构,与橡皮膜功能不同,所以橡皮膜模拟的是鼓膜。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加大音响的音量,会使声音的响度增大,从而让橡皮膜(模拟鼓膜 )振动幅度加大,食盐振动幅度也会随之加大;而减小音响的音量,声音响度减小,橡皮膜振动幅度会减小,所以能加大食盐振动幅度的操作是加大音响的音量。 综上,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如图是人耳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飞机降落时咀嚼食物可使[a]两侧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B.结构[b]由三块听小骨组成,可传导并放大鼓膜产生的振动
C.晕车与结构[c]对头部位置变化感知过于敏感有关
D.结构[d]内含有感受振动刺激的细胞,能产生听觉
【答案】D
【知识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分析】1.图中:a是鼓膜,b是听小骨,c是半规管,d是耳蜗。
2.听觉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详解】A.做咀嚼运动或大口呼吸可以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的气压恢复平衡,飞机降落时咀嚼食物可使a鼓膜两侧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A正确。
B.b听小骨为人体中最小的骨,由锤骨、砧骨及镫骨组成,听小骨可传导并放大鼓膜产生的振动,B正确。
C.结构c是半规管,与感知头部位置变化有关,过于敏感容易晕车,C正确。
D.结构d是耳蜗,内含有感受振动刺激的细胞,对声音刺激能产生神经冲动,而听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D错误。
故选D。
14.课间活动时,小刚和亮亮一起打羽毛球,小刚猛一扣球,亮亮反应迅速,顺利接球,小刚说:“你真厉害!”下图为人耳和眼球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完成接球动作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亮亮在接球过程中,②的曲度变小
C.能听到小刚的夸奖,接收声波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
D.打羽毛球与膝跳反射同属于复杂(条件)反射
【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反射的类型
【分析】题图中:A是鼓膜,B是半规管,C是耳蜗;①是角膜,②是晶状体,③是玻璃体。
【详解】A.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可见,人完成接球动作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可见,亮亮在接球过程中,②晶状体的曲度变大,B错误。
C.听觉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可见,能听到小刚的夸奖,接收声波刺激的感受器位于C耳蜗,而A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C错误。
D.打羽毛球是后天经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复杂反射(条件反射),而膝跳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二者反射类型不同,D错误。
故选A。
15.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掏耳不当、中耳炎会造成听力损失,长期持续的嗓音以及短暂的强噪音造成的听力损失也是不可逆的。嗓音能破坏柯蒂氏器(声波感受器)中的毛细胞,而受损的毛细胞不会再生。
(1)由如图可知,“掏耳不当”可能直接造成[ ] 皮肤受损引发炎症,以及[C] 的结构损伤不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2)“中耳炎”能影响鼓室中 的功能,导致振动无法传递至内耳。
(3)“柯蒂氏器”是内耳的[ ] 的主要组成部分;毛细胞则是听觉感受细胞,在由听觉引起的反射中,它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的 。毛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将声音信息
传到 ,人就产生了听觉。
(4)阴雨天雷鸣响起时,大脑会据雷声听觉发出指令,通过脊髓的 功能向下传导到相应的低级中枢,再通过反射弧中的 ,将信号传导给由躯体、四肢肌肉组成的效应器,我们就会遵从大脑的指令迅速跑去避雨。
(5)耳的结构中,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6)请根据资料,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用耳习惯的具体做法: 。
【答案】(1) B外耳道 鼓膜
(2)听小骨
(3) E耳蜗 感受器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 传导 传出神经
(5)前庭和半规管
(6)不随便掏耳
【知识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分析】图中的A是耳廓,B是外耳道,C是鼓膜,D是听小骨,E是耳蜗,F是半规管。
【详解】(1)B外耳道起着传递声波的作用,C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掏耳不当”可能直接造成B外耳道皮肤受损引发炎症,以及C鼓膜的结构损伤不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2)D听小骨将振动传递到内耳,“中耳炎”能影响鼓室中听小骨的功能,导致振动无法传递至内耳。
(3)E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柯蒂氏器”是内耳的E耳蜗的主要组成部分;耳蜗内的毛细胞则是听觉感受细胞,能够接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在由听觉引起的反射中,它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的感受器。毛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将声音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4)脊髓既有反射,又有传导作用。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脊髓的传导功能向下传导到相应的低级中枢,再通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将信号传导给由躯体、四肢肌肉组成的效应器。
(5)前庭和半规管具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如果半规管对头部的位置变化过于敏感,则在坐车时容易因车辆的摇晃而引起晕车。
(6)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用耳习惯的具体做法:不随便掏耳,以免造成外耳道皮肤受损和鼓膜的损伤。
16.2024年3月3日是全国第25个爱耳日,今年活动的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人工耳蜗是一种高科技电子装置,可将麦克风收集的声波通过言语处理器转换成电信号,经过传导,到达植入耳蜗内的工作电极,刺激听觉神经从而恢复听觉。下图为耳蜗受损患者佩戴人工耳蜗及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其中①~④为耳的结构,A、B、C为脑的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听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器位于[ ] 内,听觉形成的部位是[A] ,此部位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生活中,有同学用尖锐器物掏外耳屎(耳塞)时,不小心戳破[ ] ,声音不能转化为振动,会造成听力下降或者丧失。
(3)下列关于人工耳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克风与④的功能相同
B.言语处理器与②均能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
C.人工耳蜗并没有让耳朵恢复如常,而是重建了一条新的听觉通路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佩戴人工耳蜗后的失聪宝宝第一次听到世界的声音受到惊吓哭泣,妈妈见此情景激动的热泪盈眶,妈妈的这种反应属于 反射。
(5)当鼻、咽、喉发炎时应及时治疗,病菌易通过 (填图中序号)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6)在耳科门诊患者中,约有20%的听力障碍患者都是中学生或是大学生。请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条保护听力的建议: 。
【答案】(1) ④耳蜗 大脑皮层
(2)②鼓膜
(3)C
(4) 反射 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5)③
(6)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长时间长时间或大音量使用耳机等
【知识点】听觉的形成过程、耳的卫生保健、反射的类型
【分析】分析图:①耳郭,②鼓膜,③咽鼓管,④耳蜗,A大脑,B小脑,C脑干。
【详解】(1)正常人在听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器位于④耳蜗内,因为耳蜗内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声波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听觉形成的部位是A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在此处形成听觉。
(2)生活中,有同学用尖锐器物掏外耳屎(耳塞)时,不小心戳破②鼓膜,鼓膜的作用是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若鼓膜受损,声音不能转化为振动,会造成听力下降或者丧失。
(3)A.在耳的结构中,鼓膜在声波的刺激下会产生振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所以麦克风收集外界的声波,应该相当于人耳的耳郭,故A错误。
B.声音处理器可以感受麦克风的声音信号并把它转换为神经系统可识别的电磁信号,它相当于人④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②鼓膜在声波的刺激下会产生振动,故B错误。
C.人工耳蜗是将麦克风收集的声波通过言语处理器转换成电信号,经过传导,到达植入耳蜗内的工作电极,刺激听觉神经从而恢复听觉,并没有让耳朵恢复如常,而是重建了一条新的听觉通路,故C正确。
故选C。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佩戴人工耳蜗后的失聪宝宝第一次听到世界的声音受到惊吓哭泣,这是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所以妈妈见此情景激动的热泪盈眶,这种反应属于复杂反射(非条
件反射)。
(5)③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当鼻、咽、喉发炎时,病菌易通过③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6)当长时间佩戴耳机时,近距离、长期过量的刺激会使毛细胞受损,进而影响听力。为了保护听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长时间长时间或大音量使用耳机等。/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诗句“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中,“听流泉”的感受器是( )
A.耳蜗 B.鼓膜 C.听觉神经 D.大脑皮层
2.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航天员出征前进行大量的旋梯、转椅等训练以增强对眩晕的耐受能力。这些训练主要针对的结构是( )
A.小脑 B.大脑 C.前庭 D.听小骨
3.长时间佩戴大音量的蓝牙耳机,可能会导致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受损,听力下降。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 )
A.耳蜗 B.听觉中枢 C.听觉神经 D.外耳道
4.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这样做是为了避免( )
A.震破外耳道 B.耳郭受损
C.损伤听小骨 D.震破鼓膜
5.2025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以下行为会导致听力受损的是( )
A.远离噪声污染 B.科学爱耳护耳
C.适度清洁耳道 D.耳机音量过高
6.长时间佩戴耳机会引起耳鸣甚至耳聋。耳朵受到声波刺激时产生振动的结构和产生听觉的部位分别是( )
A.鼓膜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B.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C.鼓膜和耳蜗
D.耳蜗和视网膜
7.上课时,同学们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老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先认真思考再举手回答。对于上述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思考问题的主要部位是大脑 B.黑板在眼球的玻璃体上成像
C.属于非条件(简单)反射 D.听觉在人耳的耳蜗内形成
8.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下列有关视觉和听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部位
B.沙眼和急性结膜炎的发病部位通常在结膜
C.晕车、晕船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有关
D.遇到巨大声响时可以迅速张口
9.骨传导耳机能够将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内耳,省去了声波传递的许多步骤。关于骨传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接受由骨头传导的刺激部位是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形成听觉的部位是耳蜗
C.说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D.骨传导可以弥补因内耳受损引起的听力障碍
10.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眼球内玻璃体的曲度
B.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C.咽鼓管与中耳相通,吞咽可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11.宋代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中写道:“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图中能产生“酸酸的”感觉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某兴趣小组用橡皮膜、卷纸筒、皮筋、小音响及食盐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橡皮膜模拟的耳朵结构及能加大食盐振动幅度的操作分别是( )
A.耳蜗、加大音响的音量 B.耳蜗、减小音响的音量
C.鼓膜、加大音响的音量 D.鼓膜、减小音响的音量
13.如图是人耳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飞机降落时咀嚼食物可使[a]两侧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B.结构[b]由三块听小骨组成,可传导并放大鼓膜产生的振动
C.晕车与结构[c]对头部位置变化感知过于敏感有关
D.结构[d]内含有感受振动刺激的细胞,能产生听觉
14.课间活动时,小刚和亮亮一起打羽毛球,小刚猛一扣球,亮亮反应迅速,顺利接球,小刚说:“你真厉害!”下图为人耳和眼球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完成接球动作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亮亮在接球过程中,②的曲度变小
C.能听到小刚的夸奖,接收声波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
D.打羽毛球与膝跳反射同属于复杂(条件)反射
15.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掏耳不当、中耳炎会造成听力损失,长期持续的嗓音以及短暂的强噪音造成的听力损失也是不可逆的。嗓音能破坏柯蒂氏器(声波感受器)中的毛细胞,而受损的毛细胞不会再生。
(1)由如图可知,“掏耳不当”可能直接造成[ ] 皮肤受损引发炎症,以及[C] 的结构损伤不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2)“中耳炎”能影响鼓室中 的功能,导致振动无法传递至内耳。
(3)“柯蒂氏器”是内耳的[ ] 的主要组成部分;毛细胞则是听觉感受细胞,在由听觉引起的反射中,它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的 。毛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将声音信息
传到 ,人就产生了听觉。
(4)阴雨天雷鸣响起时,大脑会据雷声听觉发出指令,通过脊髓的 功能向下传导到相应的低级中枢,再通过反射弧中的 ,将信号传导给由躯体、四肢肌肉组成的效应器,我们就会遵从大脑的指令迅速跑去避雨。
(5)耳的结构中,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6)请根据资料,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用耳习惯的具体做法: 。
16.2024年3月3日是全国第25个爱耳日,今年活动的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人工耳蜗是一种高科技电子装置,可将麦克风收集的声波通过言语处理器转换成电信号,经过传导,到达植入耳蜗内的工作电极,刺激听觉神经从而恢复听觉。下图为耳蜗受损患者佩戴人工耳蜗及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其中①~④为耳的结构,A、B、C为脑的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听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器位于[ ] 内,听觉形成的部位是[A] ,此部位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生活中,有同学用尖锐器物掏外耳屎(耳塞)时,不小心戳破[ ] ,声音不能转化为振动,会造成听力下降或者丧失。
(3)下列关于人工耳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克风与④的功能相同
B.言语处理器与②均能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
C.人工耳蜗并没有让耳朵恢复如常,而是重建了一条新的听觉通路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佩戴人工耳蜗后的失聪宝宝第一次听到世界的声音受到惊吓哭泣,妈妈见此情景激动的热泪盈眶,妈妈的这种反应属于 反射。
(5)当鼻、咽、喉发炎时应及时治疗,病菌易通过 (填图中序号)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6)在耳科门诊患者中,约有20%的听力障碍患者都是中学生或是大学生。请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条保护听力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