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5.3《感觉的形成(二、听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承接了之前对人体感觉器官的研究,丰富了同学们对人体如何感知外界信息的认识。通过学习听觉,大家能进一步理解人体是一个精密且协调的整体,为后续学习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调节奠定基础。教材涵盖了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过程、晕车晕船现象以及耳的保护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同学们能理解听觉这一复杂生理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明白耳的各部分结构怎样协同工作,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晕车晕船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理解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对人体的视觉系统有了一定了解,也掌握了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他们对耳的知识应该有一些初步认识(尤其是外耳和中耳),但对完整的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可能不清楚。因为这些知识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会有较大的兴趣。然而,学生在知识深度和逻辑思维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可能影响他们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此外,部分学生在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可能导致他们在理解听觉形成过程以及晕车晕船现象的生理机制时遇到困难。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影响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描述耳的结构、听觉形成的过程与其各自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耳的模型,利用获得的证据围绕自己的观点做有依据、有层次的论证,训练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收集有关耳卫生保健的资料,设计一份宣传爱耳的手抄报,提高科学探究实践的能力。
态度责任:认同爱耳、护耳的重要性,形成珍惜健康、热爱生命、关爱听障人士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耳的结构、听觉形成的过程与其各自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观察耳的模型,利用获得的证据围绕自己的观点做有依据、有层次的论证,训练科学思维。
难点:
1.通过收集有关耳卫生保健的资料,设计一份宣传爱耳的手抄报,提高科学探究实践的能力。
2.认同爱耳、护耳的重要性,形成珍惜健康、热爱生命、关爱听障人士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游泳时耳朵不小心进了水,周围的声音立刻听不清了。这时,侧过头,进水的这只耳朵朝下,用同一侧的脚单脚支撑跳几下,水流出来后,周围的声音就又能清楚地听到了。为什么耳朵进水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思考问题,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尝试回答问题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证据.观察耳的模型 展示耳的结构模型,对照模型,详细讲解耳的各部分结构,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和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利用 PPT 展示耳的结构示意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各部分结构,并配以文字说明其功能。例如,指出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能传导声波等。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如 “外耳道的作用是什么?”“鼓膜在哪个部位?” 等,检查学生的听讲情况。 播放一段关于听觉形成过程的动画视频,视频中清晰展示声波从外耳道进入,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导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再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的全过程。播放结束后,教师结合动画,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再次梳理听觉形成的步骤,并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流程图: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听觉。 仔细观察耳的结构模型和 PPT 上的示意图,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跟随教师的思路,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名称。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强化对耳结构的记忆。对于不太理解的地方,及时向教师提问。 认真观看动画视频,直观感受听觉形成的动态过程,结合教师的讲解和黑板上的流程图,理解听觉形成的各个步骤。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 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模型和示意图,将抽象的耳的结构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提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动画视频能够将抽象的听觉形成过程生动地呈现出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通过教师的再次梳理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任务二:生活链接 提出问题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生活中,有人很易晕车、晕船,这是怎么回事呢?晕车、晕船是无法克服的吗? 2.当听到巨大爆炸响声时,有人一边大喊大叫,一边赶紧用双手堵住耳朵。请你分析他的做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生活实例,身边生活例子,引导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任务三:学习保护耳和听觉 利用 PPT 展示一些可能会对耳造成伤害的行为图片,如长时间戴耳机且音量过大、用尖锐的物体挖耳、在噪音环境中不采取防护措施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行为对耳的危害,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要性。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并讨论这些行为对耳的危害,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的保护耳的方法,做好笔记,理解每个方法背后的原理。 通过展示危害耳的行为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不良行为对耳的损害,从而增强保护耳的意识。
任务四:学习人体的感觉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视屏,归纳总结人体的感觉: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皮肤——触觉、痛觉、冷热觉。所有的感觉形成均在大脑皮层!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归纳总结人体的感觉。 通过视频的播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内容。
任务五:做中学.实践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通过图书或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耳卫生保健的资料,设计一份宣传爱耳的手抄报,分小组在学校或社区向居民宣传爱耳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作业。通过宣传活动,理解“预防大于治疗”。 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03-104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认真阅读题目,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知识的巩固与检测,以便查漏补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过程、晕车晕船的原因以及耳的保护方法等。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小结,如 “耳分为哪几个部分?”“听觉是如何形成的?” 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知识。 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形成等知识进行系统回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盲人对盲道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手语翻译者做出的手势可在听力障碍者的眼球中形成视觉 C.盲道表面突出可刺激盲人足底皮肤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D.听力障碍者通过手语获得信息并作出的反应是条件反射 2.如图所示,骨传导耳机可将声波通过骨头传导至内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感受声波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部位是听小骨 B.骨传导可以减小声波对鼓膜的损伤 C.与听觉有关的信息经听神经传至大脑皮质 D.使用骨传导耳机不影响收集外界声音信息,保证人身安全 3.图示为做眼保健操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学生听到眼保健操音乐的感受器③位于内耳 B.听觉是在结构⑤形成的 C.学生能准确按摩穴位依赖于⑥的调节 D.结构⑦能调节心率和维持身体平衡 完成练习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通过通过图书或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耳卫生保健的资料,设计一份宣传爱耳的手抄报,分小组在学校或社区向居民宣传爱耳知识。(选做)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必做) 按照个人情况完成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顾及每位学生,必做作业适合全体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熟悉基本概念。选做作业,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感觉的形成(二、听觉)
1.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听小骨和鼓室组成;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保护耳和听觉:
4.人体的感觉:
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
皮肤——触觉、痛觉、冷热觉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模型展示、动画演示、小组讨论等,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等重点知识,突破了声音信号转换和神经传导、晕车晕船现象生理机制等难点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存在依赖他人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另外,在讲解晕车晕船现象时,虽然结合了生活实例,但对于前庭和半规管过于敏感导致晕车晕船的生理
机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讲解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和形象化,如制作简易的模型模拟前庭和半规管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更好地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