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5.4 运动的完成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3.5.4 运动的完成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16 15:5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5.4《运动的完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的完成》是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章节处于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这一单元中,运动的完成涉及人体多个系统的协调配合,是对之前所学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深化。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运动的产生过程,学生能够从宏观层面理解人体如何通过各部分结构的协同作用来实现运动这一基本生命活动,同时为后续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等相关内容奠定基础,在整个初中生物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且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自身的运动现象较为熟悉,但对于运动背后的生理机制缺乏深入理解。在之前的生物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层次等知识,这为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和运动的完成原理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运动完成过程中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协同关系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较为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直观演示等,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的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体验屈肘和伸肘活动,提升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解剖鸡翅,观察鸡翅的运动系统,学习动物解剖的基本方法,提高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认同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的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体验屈肘和伸肘活动,提升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难点:
1.通过解剖鸡翅,观察鸡翅的运动系统,学习动物解剖基本方法,提高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
2.认同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球速快、变化多的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国球”。高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能从各种角度精准而灵活地接发球。那么,人体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呢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参与讨论,根据生活经验发表对人体完成动作的初步看法。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运动场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运动的完成。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证据.实验:屈肘和伸肘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先让学生将右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用左手摸上臂前面的肌肉,然后慢慢屈肘,观察肌肉变化并按压感受硬度变化,反复操作。2. 要求学生参照教材图示,找到自己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感受屈肘和伸肘时这两块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状态。3. 提出问题:“在屈肘和伸肘动作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起到什么作用?一块骨骼肌能独立完成动作吗?”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思考。 1. 按照教师指导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肌肉变化并记录感受。2. 通过触摸肌肉,直观感受屈肘和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变化。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小组讨论,尝试得出结论。 通过亲身体验式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基于实验证据进行分析和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
任务二: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 利用 PPT 展示骨骼肌的结构示意图,详细讲解骨骼肌由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肌腱组成。举例说明骨骼肌的收缩力是运动的动力来源,如人在提重物时,手臂肌肉的收缩产生力量提起物体。 展示关节的结构模型,向学生介绍关节由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重点讲解关节面覆盖着光滑且有弹性的关节软骨,关节囊内壁能分泌滑液,这些结构特点如何保证关节既灵活又牢固,如关节软骨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囊非常坚韧,把相邻的两骨牢牢地连在一起。 归纳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类比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理解骨起支撑作用,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认真观看 PPT,倾听教师讲解,理解骨骼肌的结构组成。结合生活实例,理解骨骼肌受刺激收缩的特性以及在运动中的动力作用。 观察关节结构模型,仔细聆听教师讲解,了解关节各部分结构名称和特点。积极思考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参与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理解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阐述。 运用直观的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骨骼肌的结构,通过实例讲解加深学生对骨骼肌特性和功能的理解,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使学生对关节的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关节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将骨、关节、骨骼肌的作用与生活中的杠杆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在运动过程的作用。
任务三:学习运动的完成 结合动画演示,详细讲解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变短,牵动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发生位置变化,从而产生运动的过程。强调人体的运动是多个系统(如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等)协调配合的结果。 2. 举例说明不同运动动作中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具体协作关系,如跑步时下肢骨的运动、膝关节的屈伸以及腿部肌肉的收缩舒张等。 1. 认真观看动画演示,理解运动产生的过程,明确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支配作用以及各系统的协调配合。 2. 根据教师举例,思考并分析自己熟悉的运动动作中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作情况,与同学交流分享。 利用动画演示这一直观手段,将抽象的运动完成过程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运动中各结构协作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任务四:学习体育锻炼对运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讲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各器官的积极影响,如使肌肉发达、骨更粗壮坚固、关节的牢固性和柔韧性增强,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倾听教师讲解,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的益处,认识到坚持锻炼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意识,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生物学科的实用性。
任务五:做中学.观察:观察鸡翅 播放观察鸡翅的相关视频,布置课后家庭作业:观察鸡翅的肌肉、骨骼和关节。 观看视频,完成家庭作业 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从宏观到微观认识肌肉、骨骼和关节与运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08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根据所学解答问题 知识的巩固与检测,以便查漏补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完善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运动的完成的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明确重点,完善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1.做眼保健操过程中,涉及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的协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坚持做眼保健操,对预防近视有一定的作用 B.做眼保健操时,离不开神经系统复杂而精巧的调节 C.做眼保健操时,手臂屈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做眼保健操时,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牵引其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 2.打篮球是广受喜爱的运动形式。篮球运动的某一瞬间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运球过程需要多组肌肉的相互配合 B.投篮时肱二头肌始终处于收缩状态 C.防守动作需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有效 D.投篮和防守都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3.元旦的时候,小刚和妈妈一起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看到红旗冉冉升起,小刚情不自禁地抬起手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如图表示小刚做出敬礼动作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运动系统的组成为骨、骨连结、骨骼肌 B.只依赖运动系统就可以完成此动作 C.①是骨,②是关节,关节可使运动更加灵活 D.小刚完成敬礼动作中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不能推开骨 完成练习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观察鸡翅的肌肉、骨骼和关节(选做)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必做) 完成课后作业 分层作业,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再次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运动的完成
1.屈肘和伸肘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2.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支撑作用
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动力作用
关节(骨连结):由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腔组成,支点作用。
3.体育锻炼对运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直观演示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运动的完成这一抽象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实验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相关结论。然而,在讲解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协调配合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可能是由于该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抽象,且缺乏直观的展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相关的视频资料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另外,在课堂练习环节,发现学生对于一些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简答题回答不够理想,后续应加强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