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课一练(解析版)(北师大版七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8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课一练(解析版)(北师大版七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08 16:0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在古代,人们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千耦其耘”。那么,这种劳动场面出现的时期是(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解析】选A。西周时期,人们使用木制、石制的工具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很低,靠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生产任务,因此,那时候实行的是大规模的强制性集体耕作。
2.生产工具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打制石器在山顶洞人之前普遍使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西周时期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故选C。
3.(2014·聊城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最主要是因为(  )
A.分封制的推行 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而个体生产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概念链接】“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公作”是指在贵族的封田里集体耕作。因这种劳动付出很大,劳动者一无所获,因而没有积极性,生产效率低,故为“公作则迟”;“分地”指的是地主把土地分给个体农民耕种,农民可以留下一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因而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都较高,故为“分地则速”。
4.在嘉峪关出土的壁画墓,图上绘二牛,一白一黑,牛鼻有环。二牛所挽之犁,犁头部深深切入土。这种耕作情景最早出现在(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夏商时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情景材料显示的是两牛牵引的犁,这一现象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
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解析】选C。此题属于因果型选择题,考查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新旧社会的交替和过渡时期。故正确答案为C。
6.战国时期,变法图强引领时代潮流,各国势力不断重新洗牌。下列改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A.魏国李悝变法 B.楚国吴起变法
C.齐国管仲改革 D.韩国申不害改革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齐国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改革均属于战国时期。
【拓展延伸】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出现变法运动
(1)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新的生产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废除旧贵族的特权,进行革新变法。
(3)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只有富国强兵,方能不被兼并,因而迫使各国变法。
7.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导演商鞅变法的君主是(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秦孝公 D.秦穆公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故选C。
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规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故选B。
9.假设你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一位农民,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大力开垦荒地 B.当兵建立军功
C.经商发财 D.多生产粮食布帛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里面规定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
10.毛泽东曾评价商鞅:“(他)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上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商鞅变法取得成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商鞅死后,其变法措施仍继续推行。因此,C正确。
【加固训练】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是成功的,对于中国的历史也是成功的。关于它的历史作用,不正确的是(  )
A.延缓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B.使秦的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加强
C.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D.使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成效最显著的社会改革,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A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公元前356年的一天,秦孝公召集商鞅等大臣讨论富国强兵之策。
【改革篇】
【斗争篇】
【收获篇】
【感悟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运用能力。考查的知识与商鞅变法有关。第(1)(3)题中的措施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通过对各项措施的分析理解,可以判断得出。第(4)题考查学生对变法成败的认识,变法成败与变法者个人的命运无关,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有关。
答案:(1)国富措施:①奖励生产。②承认土地私有。
兵强措施: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推行县制。
③统一度量衡。
(2)奖励军功。
(3)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成功了。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是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变法已经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