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1节 力 教案 教科版 物理 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章 第1节 力 教案 教科版 物理 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5-23 09:3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力 课 时 1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和施力物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形变,也可以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给出已知力的条件下,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难点 在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与意图 教案修订
导入新课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同学们又要开始新的学习,大家一起来给自己和同学鼓掌鼓励一下,努力在新的学期取得很好的成绩。询问同学们鼓掌后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手拍疼了,有的却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是由于用的力不同,那到底什么是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学生鼓掌。以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出力,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推进新课 一、认识力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力现象,并将学生列举的力现象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这些力现象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同时,用“推、拉、压”等词语联系起来,我们将“推、拉、压”等叫做“作用”,根据归纳的各种现象的规律,让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一种作用。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既然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那只有一个物体会不会有力的作用?请学生举例证明。所以,只要有力的发生,就一定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比如,人推桌子,桌子动了,那么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分别从人的角度和桌子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两物体之间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并举多个例子让学生理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对的,且以谁为研究对象,谁就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也相应地会产生一个力作用在那个物体上,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物体间的作用是 学生: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将列举的事例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找出共同点,总结规律。学生:只有一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学生:人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
推进新课 相互的,力是成对出现的,同时强调用疼痛等来判断力的大小是不科学的。 根据力的概念及力的相互作用,请学生总结力的产生条件,即至少有两个物体,并且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接触产生的,也可以不用接触。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作用到物体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用手压瓶子,瓶子变瘪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用手推桌子,桌子由静到动;人推车子,车子由慢到快;课间打羽毛球,用球拍击打羽毛球改变运动方向,物理学中,将物体的运动速度、动与静、运动方向称为运动状态,所以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再举一些事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力能同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并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变化时,一定有力的作用 ,但有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或形状)不一定发生变化。 强调里的大小不能以个人感受直接判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意识。举生活中实例说明里的作用效果,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课堂练习 教材发展空间习题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 必做作业 完成题单上对应习题
选做作业
板书设计 力一、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一种作用二、力的相互作用1、以谁为研究对象,谁就是受力物体2、力是成对出现的3、力的产生条件:(1)至少两个物体(2)相互作用(不一定接触)三、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 形状 运动状态 速度(动 静,v变化) 方向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