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砚池( ) 蘸水( ) 轻盈( ) 目眩神迷( )
驿道( ) 矗立( ) 闸口( ) 翡翠( )
cāng( )劲 犹yù( ) tiào( )望 擦shì( )
shuò( )大 亭台楼gé( ) 五彩bān lán(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绎道 跌落 喉咙 晶莹夺目
B.敞开 游览 回廊 目炫神迷
C.照壁 摄影 穿越 苍桑巨变
D.犹豫 蜿蜒 徘徊 遮天蔽日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12月底,我市终于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我市装点得格外漂亮,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欣赏美丽的雪景。
B.一架载有84名乘客和8名机组人员的俄罗斯国防部飞机失事,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各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C. 苏轼文章出类拔萃,他的《赤壁赋》写得真如行云流水,明快流畅,清新豪放,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
D. 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但都因为不满当时黑暗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牢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使命。
B.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
C.地铁四号线的正式开通运营,决定了长沙地铁网是否迈入“米”字形时代。
D.“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B.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C.丽江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
D.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揭晓,阿来凭借中篇小说——《三只虫草》与散文——《士与绅的最后遭逢》获得小说奖和散文奖。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凡是普通的花草树木,随便地种在盆子里的,例如菊、月季、杜鹃等,只能称为盆植。
②如果是盆栽,那就要树干苍老,枝条经过整理,形成了美的姿态,方才合格。
③一般人对于种在盆子里的花草树木,统称为盆景,其实是有分别的。
④此外还有水石,以石为主体,或横峰,或竖峰,用水盘盛了水来供着,也要点缀几件小玩意。
⑤至于盆景,那么除了将树木作为主体外,还要配以拳石或石笋,和屋、亭、桥、船、塔与人物,等等。
A.①⑤②③④ B.①⑤③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 ③①②⑤④
7.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学校组织了“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主题活动。你参与活动的宣传工作,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图是该活动的宣传标志,请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不超过60个字。
(2)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内容方面有两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通知
本周五下午三点,特邀知名作家来我校作报告,与广大师生分享读书心得。请全体师生准时参加报告会。
学校办公室2017年4月19日
①格式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醮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作者为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巴金文学院院长,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传》等。)
8.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
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9.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2)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10.作者笔下的“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11.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展现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听九寨
沉石
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夜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出山洞的。”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巅,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
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我无需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联系语境,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13.文章标题是“夜听九寨”,而文章却以描绘九寨沟白天美景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作者浓墨重彩,详写夜探九寨山洞,其用意是什么?
15.作者说“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通过夜听九寨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哪些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山看叶
郑云云
站在幽静的山谷里,仰头望树,不见红叶。
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一定如织,红叶也应灿烂如花。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如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
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惟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才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
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之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升日落,望着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
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的观赏红叶。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
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万的树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配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
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
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
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说。 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动不已。惟有树了,惟有扎根于土的大树,才能有这般的英雄气。
而在深秋的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呢?
我想起京戏舞台上那出美艳惨烈的“霸王别姬”。身着红裳的虞姬决断地横抹一剑,便在生命的舞台上轻盈深情的旋转着旋转着,恰似一片红叶,在命运的风中缓缓着地。但求以一己的美丽消亡,换取爱者的生之路。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英雄泪!真正是天地为之动容的永恒一幕。接下来便是乌江自刎。至此,树们又该嗟叹人类的脆弱了。“无颜见江东父老”,难道如此便有颜见虞姬之魂?李易安可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为项羽的赴死击掌赞叹,但虞姬呢,那一片红裳,算不算白白落地?
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
山谷中,枫叶还绿着。走出山谷,不见枫,却见高坡上红艳艳一棵树。鲜红的叶,像一条条红鱼在风中游动;鲜红的果,大如握拳,在晚秋的艳阳天里一颗一颗如倒挂的金钟。蓝天上,风吹响,山谷口,我惊异地站立。
那是柿树。北方的柿树。
树的根部一圈黑乌乌的伤痕,那是与野酸枣树嫁接时留下的伤痕。野柿树的果其实又小又硬如枣核般,北方所有的柿树,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嫁接才能结出你所见到的艳如金钟般的果。我默然。心想也只有树了,只有树才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被腰斩的大恸,柿树可还记得分明?它以晚秋中超凡脱俗的美艳,试图向我证明什么?
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
16.结合具体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①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如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
②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动不已。
17.文章题目为“香山看叶”,文章为什么用了大量篇幅写香山之树?
18.文章说“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结合全文,树有哪些高出人类的地方?
19.文章主要是写香山的“枫树”,文中却穿插了“霸王别姬”的故事及“北方的柿树”,为什么?
20.文章最后一段生动而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梅子黄时雨
聂鑫森
梅子黄时,雨也就特别多。
这时节的雨,下得绵长,下得滞闷,古城笼在一片烟雾里,苍灰的城墙,老旧的街巷,越发显得没有生气。麻石路面上响着木履铁齿的嗑嗑声,斗笠或油纸伞浮在空中,匆匆地来去,照例看不见人脸;人力车前面拉下黝黑的雨布,车夫弓着腰急走,草鞋踩得水花四溅。似乎所有的笑声、话语声,都死在这雨中了。城门上刚贴不久的处决犯人的告示,墨写的字和朱红画的“×”,化作细细的凝重的水线,缓缓地往下滴,恐怖地阴着一张恶脸。
城中做纸伞的店铺因黄梅雨的降临,倒是有了些许活力,一柄柄散发着桐油香的纸伞撑到雨中去,银钱伴着雨点的声音,叮叮当当响在柜台上,很中听。
城东头有一条破旧的小街,叫荒街子。城墙在这地方坍塌了一大块,坍塌了也没有补砌,龇牙咧嘴,有马车和驴车出入其间,让人觉得是被吞入一只巨兽的肚中。城外是野郊,凸着一大片乱坟岗子,有的有碑,有的无碑。荒街子其实称不上“街”,七八户人家,歪歪斜斜几栋旧屋。赖子健的“晴坊”就开在荒街子的顶头处。“晴坊”是一井伞铺,大约是这名号的不切,以及这地理位置的偏僻,生意自然不如城中那些伞铺的好。
“又是雨,又是雨,就没有个天晴的时候。”
赖子健端着一把小茶壶,皱着眉望着街,愤愤不平地说。“堂叔,开伞铺的还怕下雨?年头下到年尾才好呢。”答话的是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后生,他正在往伞骨上穿线。脸很白净,细眉,唇很薄,带点女相。
“丙生哥,你又讲大话。平素你对我讲,做伞有什么意思,一天不得一天完。”
坐在丙生身边的是赖子健的独生子小执,他正往糊好油纸的伞上,用笔蘸着墨,画兰草、竹叶,笔头很利索——待干了,再上桐油,然后晒在太阳下。他听到丙生答话,转过脸,说出这些话来。
“没意思?丙生,自你爹娘死后,我把你接来学手艺,将来靠它安身立命。要好好做人。”赖子健板着一张脸,训了丙生几句。丙生勾下头,忙着去穿针,不知怎么弄的,针尖忽然刺到指头上,渗出一点猩红,忙把手指头吮到嘴里,眉头皱得很难看。
“唉,天雨也愁人,天晴也愁人,什么世道!”赖子健呷了一口茶,把茶壶重重地搁在柜台上。雨还在下,先是绵软,尔后有了沙沙的声音,又密又急,街面上的石板亮得发青,飘袅起一小团一小团的雾,寒气也似乎加重。
快黄昏了。
小执走到厨房里去做晚饭,丙生收拾好工具,准备上铺板,赖子健依旧呆呆地坐着,捋着稀疏的短须,脸面竟浸上一层悲戚来。
就在这时,荒街上匆匆走来一个瘦长的人影,湿漉漉地飘到店里的柜台前来。
“老板,借光避一下雨。”
赖子健猛一抬头,不由得轻轻“哦”了一声。站在面前的人四十多岁,戴一顶礼帽,着一身长衫,眉粗黑,且长,直插入鬓,鼻梁很高,口阔。他“哦”一声,并不是因为认识,而是不认识,但又仿佛认识了许久似的。
“我们要关门了。”丙生啜着嘴说。
赖子健一拱手:“请进。请脱下湿衣服,给你烤一烤。”
“谢谢。”来人眉毛一挑,现出一脸的英气。
赖子健对丙生说:“关铺面。”又对厨房里喊道:“多炒两盘菜,热一壶酒,有客!”
来人也不客套,脱下湿了的衣、帽,交与丙生,丙生接过拿到厨房去烤。煤气灯点起来了,拼噬地响得欢快。赖子健和来人坐到柜台里的小桌前,彼此久久打量,一如久别的亲朋。
“你可是从城外来?”
“是的。去看一个死去的朋友。”
“可有碑石?”
“无碑,无字,可石朽而他不朽。”
“哦。佩服。”
酒和菜陆续摆上了桌子。
赖子健对来人说:“这是我的侄子丙生,这是我的儿子小执。”
来人笑了笑:“后生可畏。今日因雨而得识你们,也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
“来,喝。”赖子健端起酒杯,和来人的酒杯碰了一下,便一口干了。
赖子健又给来人斟上酒,问道:“荒街子店铺七八家,不知为什么独入敝舍?”
来人又是一笑:“‘晴坊’二字我一见便觉亲切,夜雨如磬,盼晴心切,离伞家的原本含义相去甚远,因此就直奔贵店。”
“哈哈。”赖子健爽快地大笑。
来人夹了一筷子鸡蛋丝,问:“老兄不知我是何人,何故相邀?”
赖子健端起酒杯,微微一笑:“进店而不买伞,只说避雨,可见不俗。”
两人说话间,丙生一会儿看看堂叔,一会儿看看来人,然后又紧扒几口饭。只有小执听得入神,饭也不吃,菜也不夹,他觉得今晚太有意思了。
吃完了饭,丙生把烤干的衣、帽拿来,来人穿戴好了,说:“谢谢你们的款待,我该走了。”
“慢。”赖子健顺手取下一柄油纸伞,递给来人,“夜长路远,风雨相摧,请收下这菲薄的赠品。”
来人接过伞,忽然眼睛一亮,他看见了小执画兰草、竹叶的那支毛笔,便放下伞,说:“我留两行字,以作纪念吧。”他走过去拎起笔,蘸了蘸墨,在一方皮纸上沙沙写道:赖有晴坊团圆伞,何愁歧路风雨天。
“好!”赖子健高喊了一声。
意蕴独特,字也潇洒,行书带隶味,很见功力。
来人拿起伞,走到门边,又回过头来,然后拱拱手,走到门外去。
“咔叭!”伞撑开了,竹栓清亮地响了一声。赖子健急赶出去,朦朦胧胧见一个人影走向夜的深处,不由得狠狠地发了一回呆。走了!不知道来人姓什么,叫什么,做什么,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赖子健只记住了这个时刻,永远也不可忘却。
这一夜,赖子健躺在床上,无论如何都睡不着,他捧着那方皮纸,细品那两行字的笔意,怔怔地。
小执睡得很香。和小执同睡一床的丙生,闭着眼,其实毫无睡意,浑身燥热,尔后好容易睡去,又做了些稀奇古怪的梦。
黄梅雨季终于过去,太阳像憋久了,忽地发出灼人的光热。古城人开始晒霉了。
一日,丙生从城中心归来,进店就喊:“堂叔,看报,那晚来的人原来是个共产党,正法了!”
赖子健接过报纸,细看那照片,果然是他。名叫殷天宇,共产党的县委书记。
“堂叔,快去警察局。”丙生兴奋得一张脸通红。
“叭!”赖子健猛地给了丙生一个耳光,然后把报纸撕了个粉碎。“谁乱讲,我宰了谁!”
丙生捂着张脸,缩到店铺后面去了。
又过了几天,店中突然闯进一伙警察,里里外外搜查个遍,然后把赖子健带走了。每隔十日,小执去探一次监。
趁着无人,小执问爹:“爹,你是共产党?”“不是。”
“那你何必不交出那纸片,让人保释出去。”
“蠢总,有人告了我,说伞铺是联络站,那纸片是联络暗号。老殷虽然死了,我不能图活着乱讲,那样做人太没意思。爹死也无怨,虽然只和老殷这样的人,在一起喝过酒,说过话,萍水相逢,却有如深交。你准备收爹的尸骨吧。纸片在……你要记住。”
小执抱着爹大哭了一场。
果然不久,赖子健被处决了,报纸上说他是“共产党地下联络站负责人”。小执将爹的尸骨埋在野郊的乱坟岗子中。
丙生忽然失踪了。
听说后来被杀死在城西的湘江边。那晚,他从妓院喝过花酒出来,就糊里糊涂地死了。小执依然做伞。
后来讨了老婆,生了儿女。许多年过去了。
乱坟岗子成了古城的一处景致,有了花圃,有了亭台,有了一个烈士陵园。里面凸着三座石砌的坟台,一座是殷天宇的,一座是樊之的(殷天宇那年雨天到乱坟岗上去看望的就是他了),一座是赖子健的。荒街子也变得繁华起来,一色的新店铺。赖小执早从伞厂退休了,领着儿女开了这牙个体伞店,专制作古香古色的油纸伞,深受游人喜爱。
依然叫“晴坊”。
两边多了一副对联,是殷天宇的手迹放大后制作的:赖有晴坊团圆伞,何愁歧路风雨天。檀木,金漆,古雅,别致。
市党史办的同志,要在伞铺门前树一石碑,上写: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县委地下联络站旧址。并为小执另建了一处店铺,高大、堂皇,很有气派,以和这旧址兑换。
小执默默地坐在柜台内,端着把小茶壶,呷一口茶,说:“碑不要立,店我不换,我清楚我爹,他地下有灵,也会赞成我这样做的。”
小执仍喜欢在糊好纸的伞上画兰草、竹叶。闲时,还喜欢讲爹和殷天宇的那段奇遇。嗨,梅子黄时雨……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清新淡雅,多用短句,尤其在对话中,读来简洁明快,很有感染力。
B.小说情节多是平常小事,善用意象,以小见大,既有力地刻画人物,又深化主题。
C.小说第二段中,社会环境描写渲染强烈时代气息,自然环境描写则为殷天宇上坟埋下伏笔。
D.小说题目也是线索,既自然引出做伞,又自然引出躲雨,推动情节发展。
22.下列对赖子健款待殷天宇这一情节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赖子健开始就猜出了殷天宇的身份,只是看破不说破。
B.殷天字理解赖子健的人格和品质,二人心有灵犀。
C.因为对“晴坊”的解读,赖子健引殷天宇为知音。
D.赖子健睡不着,细品笔意,侧面写出其并未真正明白殷天宇的用意。
23.小说结构谨严,有些情节看起来突兀,实则处处伏笔,请以丙生告密为例,结合全文分析。
24.小说划横线句子言简意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yàn zhàn yíng xuàn yì chù zhá fěi 苍 豫 眺 拭 硕 阁 斑斓 2.D
3.C 4.A 5.C 6.D 7.(1)毛笔书写的“人”字像打开的书,三本打开的书形成“众”字,刻有繁体“書”字的印章点缀其间,寓意人人读书,开卷有益。(2)落款处的单位名称和日期应分两行写在右下方。正文应指出报告地点。8.“依止”写出了古城的建筑倚靠自然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美丽”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写出了因古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自然更美丽的特点。
9.(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丽江古城的山上柏树、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蜿蜒的老街错落有致、古朴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景,让人心生愉悦和喜爱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客心地的纯洁与善良,从侧面写出了丽江之美,能陶冶人的情操,能使人也变得美丽。
10、富有好奇心、具有远大理想、乐观自信、坚强无畏、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特点。
11、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一滴水”以人的情感、动作,能把丽江优美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写得生动、传神、有趣,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丽江的热爱、赞美之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扑”,是猛冲上去的意思,突出“我”急欲探究九寨山水的强烈愿望。
13.描绘白天美景,为下文写“夜探九寨”做逆转、设置悬念。
14.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九寨另一种特殊的情态美:九寨之水不仅可观可看,更可听。而只有夜探才能触摸水的神经,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15.示例:①明白了泉击石盘的生命含义;②明白了山洞里流出的绿色诗意;③明白了九寨水的神经和泉的甘甜。
16.答案:①“辜负”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尽力奉献温暖的热情,也衬托出红叶的美丽迷人,表达出作者的赞赏之情。②“我行我素”本是贬义词,“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时的一套去做”。这里是贬词褒用,赞美树不畏外界环境的艰难而坚强不屈的品性及顽强的生命力。
17.答案:因为叶是“树的眼睛”,“看叶”也是看树, 叶和树是一个完美的生命体,共同昭示着一种顽强向上的精神,共同引起作者关于人生的思考。
18.答案:①树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②树能经受住疼痛,永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③树虽经历了生命的大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保持生命的高贵。④树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晚秋中展现超凡脱俗的美艳。
19.答案:①秋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与“虞姬”,二者都以自己的美丽消亡来换取“爱者的生之路”,联想自然贴切,耐人寻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意蕴,更富感染力;②“柿树”对于“枫树”则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树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共同表达了主题。
20.答案:示例:“蓝天若水,红叶如鱼”,红叶,一个意蕴丰富的形象,用它那最经典、最热烈的红色,绘出了人生之旅中最亮丽的风景。“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表达了对树的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精神的由衷赞美。
21.C 22.D 23.伏笔如下:①为了挣钱,宁愿雨“年头下到年尾”,可见其自私。②针扎了“眉头皱的很紧”,可见其内心软弱。③小执揭发他“抱怨做伞不挣钱”,赖子健教育他“好好做人”,可见其好逸恶劳、贪图快钱。④殷天宇“躲雨”,他说“要关门了”,可见其冷漠,对别人的痛苦没有同情心。⑤喊道“共产党正法了”,还催促堂叔“快去警察局”,人命不重要,重要的是挣钱,自私无情。 24.①小执“不立碑、不换店”,既不图名,也不图利。②赖子健不是共产党,但同情革命,乐于款待革命者,宁死保护革命者,不图名利。③小执深受父亲濡染,并未供出纸条保父亲性命,更未拿父亲的死换取名利,也是绝对忠诚的革命群众。④此句既彰显了赖子健及小执的古道热肠和牺牲精神,也侧面烘托出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