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认识浮力 课 时 1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能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存在,并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2、 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初步认识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3、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类比和推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通过合作实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浮力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难点 认识浮力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与意图 教案修订
导入新课 播放ppt展示莲花灯和孔明灯的图片,从古至今,人们为了祈福或祭拜逝去的亲人会放孔明灯或莲花灯,孔明灯为什么能升到空中,莲花灯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两者浮起来的原因,由此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1、活动:感受浮力 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有什么样的感觉? 将木块从水中托出,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入浮力的概念: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他向上的力,叫做浮力。2、探究浮力的方向将一个木块用细线系好,将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烧杯底部,水平放置烧杯,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观察细线的方向,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此时浮力的方向。再多次将烧杯倾斜不同的角度,观察细线的方向,得出浮力的方向。通过多次实验,请学生总结出浮力的方向,即:竖直向上。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升力是由压强差产生的,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升力类似,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液体内部的压强差。 让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特点,即:液体对投入 学生感受浮力,让他们对浮力有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打破自己错误的前概念,认识到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仍然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学生:观察到木块浮起来了,细线是竖直的。 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由此推理得出浮力的方向,让学生又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掌握。
推进新课 其中的物体四周都有压强,但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要比其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大,总的效果就是出现一个作用于这个物体的向上的力,即浮力。 思考:沉没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受到浮力了吗?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判断一下: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产生的,像沉船那样与水底紧密结合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因为它的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强。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学生阅读书上实验探究:测量浮力。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1)物体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 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2、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对图10-2-5的两幅图进行分析。左图中的重物只受重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作用,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体重力的大小;对右图进行分析,物体受重力、弹簧测力计拉力和浮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得到这三个力的关系。结合左右两图的受力关系,让学生分析得出物体浮力大小与F1和F2的关系,即:F浮=F1—F2。 结合两图的分析可知,浮力始终与重力在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由此从理论的角度再次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学生自行阅读相关内容并思考,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理论的角度再次论证浮力的方向,让学生意识到理论与实际是统一的。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三、请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 必做作业 练习册上对应练习
选做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浮力一、浮力1.概念:一切侵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2.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的压强差3.方向:竖直向上二、浮力的大小1、称量法2、原理法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