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未庄——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阿Q——中国底层民众的灵魂画像
愚昧、落后、麻木、冷漠......
湘西世界,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
这是一曲牧歌,哀婉而动听;
这是一幅画卷,美丽而宁静;
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而难以触碰。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其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爱。他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风的淳厚朴实,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作者简介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周作人、废名、萧乾、朱光潜等。之所以称之为“京派”,是因为该流派作家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拥有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既具有现实主义气息,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 派 作 家 群
1916年
1924年
1931年
1946年
1949年
1988年
沈从文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苗汉土三家血统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活在都市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只身闯北京,去北大“蹭课”。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1924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8年,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生平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
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
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民风淳朴,
有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和美好。
边
城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边城》情节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
第六章:
当地端午节的风俗 (第三个端午节)
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一个端午节)
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二个端午节)
祖父对翠翠的试探 (现在)
活动一:梳理节选内容
小说节选围绕“端午节”,写了哪些事情?(按文本顺序进行梳理)
顺叙
插叙
沈从文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却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高尚的情操。”沈从文崇尚美,喜欢美,文章中也处处充满了不同的美,第三章的边城美在哪些方面?
活动二:
第三章:边城的端午风俗——赛龙舟
①边城的“不变”——纯朴之美
②崇尚力量、竞争、合作,不分等级,不慕名利,淳朴的人性之美。
③军民和谐。
整个社会环境是如此和谐统一,当地人的古朴、醇厚、善良、纯真、无私,是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jǐ]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边城”环境中生活的人们也必定是与这里的环境相匹配的,他们是“一群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活动三
翠翠
爷爷
过渡的乡民
任务:
阅读相关语段,找出描写相关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傩送
天保
顺顺
一些人物
分析: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的单纯与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
分析:“翠翠嗤地笑了”是因为祖父提起了与二老有关的事情。这与之前祖父提起大老时,翠翠显出“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形成对比,充分体现了翠翠对二老的情感。
翠翠情窦初开,爱得自然、朦胧,性格纯真率直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边城》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
翠翠纯朴聪慧、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依恋。
是一位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善解人意、清纯质朴、腼腆多情、矢志不渝的理想化纯美化的少女形象。
热心好客、善良淳朴
重义轻利、自尊自强
仁厚慈祥、深爱至亲
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因要陪翠翠进城,将摆渡的职务委托给老朋友;念及老朋友孤单,请他吃饭;为了让老朋友也来城里看热闹,又回到渡口;可看出他的忠于职守,热心善良。对知心朋友,友情深厚,表现了边城淳朴的人性美。
老人与卖皮纸的商人因为费用的问题起了“争执”,这是他们之间在友好地谦让,表现了边城人淳朴、诚实、善良的人性美。
他还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份的方式,引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
爷爷
①勇武爽朗,健壮俊美。“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连用“入”、“闭”、“汆”、“冒”、“出”、“捉”等动词,后文还用“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为烘托,都突显出傩送这一性格特点。
②淳朴善良,幽默风趣。傩送初遇翠翠的场景,翠翠在码头苦等祖父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当小黄狗朝他叫时,他也朝狗叫“老兄,你要怎么”。
傩送
天保:慷慨大方,豪爽直率,直接流露出对翠翠的喜爱。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爷爷对翠翠说:“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
顺顺: 大方洒脱,仗义慷慨。顺顺年轻时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在任何情形下追逐鸭子总不落空,看出他的勇猛好强。但他不霸道,他爱孩子,说话算数,现在已经把捉鸭子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他把解救别人的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很照顾爷爷和翠翠,给了很多粽子他们过端午节。
天保、顺顺
小结:人情美
小说展开的是一幅爱的画卷。在这幅画上,这种种的爱,就如边城的清纯古朴自然的风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这种纯洁的无私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此,作者已经“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了。”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分析人物的“孤寂”的色彩)
由湘西的封闭、农业文明社会性质决定,人们内心流露出了一种“孤寂”的色彩。
外公虽无微不至,但无法真正理解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孤独,“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父母早逝,与爷爷相依,和黄狗相伴;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只能从虚幻的梦境中来开始体会爱情;对于两兄弟的“决斗”,她更是不知道前因后果,最后只能孤独、凄凉地等待不可知的将来。
翠翠
活动四
女儿女婿的悲剧在老人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不敢直接告诉孙女天保兄弟的选择。“温和悲悯的笑”表现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走其母的老路;对于天保的死,他既难过又自责,而对此引起孙女的悲剧,他既无能为力,又无人可以诉说,因此,他在孤独中死去。
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爷爷
天保兄弟
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最后处理成悲剧呢?
观点一:
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势。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最后处理成悲剧呢?
观点二:
这部小说通过对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人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和不能完全把握。
散文化小说
活动五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散文化小说
1.情节层面的非戏剧性
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
3.意境层面的营造
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
2.人物性格层面的淡化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 “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
散文化小说
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
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活动六
请思考沈从文想通过《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结合课文,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 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①赞美:边城质朴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②批判: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和人们精神的堕落。
③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重新找回美好的人性。
活动七: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城》
小说环境 浙东的酒店赌摊,造就了未庄人的冷漠凉薄。 湘西的青山碧水,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热情。
人物形象
人性特征 阶层关系:欺压霸道,屈从媚上乡里关系:欺凌戏弄,冷漠自私 国民思想:奴性病态 阶层关系:官民同乐,乐善好施乡里关系:友善互助,热情淳朴
国民思想:自然健康
思想主题 改造国民劣根性 重塑民族品格和美德
未庄阿Q:妄自尊大、愚昧无知、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奴性十足恃强凌弱——人性之丑
边城翠翠:天真纯洁、羞涩可爱、孝顺懂事、善解人意、情窦初开的少女——人性之美
鲁迅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而沈从文却在寻找文化的根,肯定那些业已消失的传统美德和原始古朴民风。
在《阿Q正传》中,我们看到了过去几千年中国人的生存图景,展示了他们的愚昧与麻木,但作者要求我们要正视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并且反抗妨碍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的黑暗,致力于现实社会与人的改造。
在《边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一个作者心向往之的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在这个理想化的世界中,作者对人类原始生命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其目的就是揭示生命本身的文化内涵,让人类以一种顺其自然合乎天性的生命形式进入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个在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则在寻民族文化的根;一个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个则是以理想人生的赞美来批判现实人生。二者都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深切的关注、对国家的忧心、对民族的关心,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