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2025学年(下)高三第四次考试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每小题3分)
1.答案B
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一可知,“以水土流失规律机理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的原因。
2.答案D
A.概括不准,林地与草地在三个阶段差异不大。B.以偏概全,农地在渗漏阶段起初没有大幅诚缓。
C.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都没有快速减少。
3.答案D
概括错误,材料三没有肯定之前工作取得的成效。
4.
答案①首先呈现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观点。②其次闸释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③再次介绍黄河流域水土保特工作的成效。④最后提出发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的原因及具体举
措。(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5.
答案①材料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现代技术构建智能化监测监管体系,培养战略人才,严格控制人为
水土流失。②材料二:基于植被对土壤水文性质的改善作用,科学选择土地利用类型。③材料三:优化植被配
置,避免单一化种植:同时加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工程治理(如加固淤地坝、防控滑坡),推动生态修复与灾害
防治协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6.答案D
夸大事实,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守夜过程中有一些紧张的时候,但没有表现出危险重重。
7.答案A
在描写风雪的过程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8.
答案①营造了一种温暖、温馨的氛围。正是因为寒夜气温低、风雪大,车棚内才需要火取暖,一群人相互插科
打浑,其乐融融。②火串联起了故事情节。人们围火而坐,火堆附近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天黑烧火,守夜开始:
天明熄火,任务结束。③烘托出人物的乐观积极心态与精神面貌,象征美好的情感。火的光亮映红了人们的
一1
脸,照亮了人们的脸,展现出人们良好的心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9.
答案①文化性:本文使用了口语、方言、俗语等民间用语,彰显民间语言的生命力:又通过人物命名反映乡村
文化的一个侧面。②暗示性:环境描写的暗示性,如火堆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既是取暖工具,也隐喻人情温
暖;人物语言的暗示性,如花儿的口是心非,表面说“我不依”,其实内心很甜蜜:文中“热水如愿以偿地下了他
的喉咙”,暗示出太保对“花儿不要你了”这句玩笑话的理解。(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
可酌情给分)
10.
答案CE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D
两个“景”的意思相同,都是日光的意思。
12.答案C
曲解文意,材料中表达的是不能委屈自己迎合世俗规范的意思。
13.
答案(1)对万物的去和留同等看待,跟随六气的虚乏和充盈(而变化)。(关键词“齐”“虚盈”的翻译各
1分,大意2分)
(2)只有他同族的兄长常常赞叹佩服他,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因此大家都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关键词“以
为”“由是”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
答案①闭门读书,数月不出。②寄情山水,流连忘返。③情到兴处,得意忘形。(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
答“嗜好喝酒,能长啸”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阮籍回复:承蒙您来信并阅览了您的旨意,我有意以笔墨相复。那九天之上的高远,疾飞的鸟儿也无法寻
到它的顶端:四海的深邃,深潜的鱼儿也不能测到它的底部。这些哪里是没有羽毛与辩片的凡人所能论说的
啊!而且那玄云没有固定的形态,应龙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形态:有时清晨升腾傍晚卷藏,迅速交替兴起;有时
潜藏于泥沼有时腾飞于天际,清晨降下夜晚升起。伸展身体则八方之地都不足以让它尽情地留下踪迹,收敛
身姿则在极为狭小的空间也能从容自在。这又是盲人所无法看到,渺小的虫子所不能理解的。既然这样,那
么广大高远、深遮幽远的事物,不是短浅的力量所能探究的:灵动变幻、神奇莫测的现象,不是器量狭隘的人所
能明察的。为何您如此执着而一定要寻求我的本性呢?
人的能力不能整齐划一,喜好和崇尚也各不相同。骂风在高空银河间舞动羽翼,鸠鸿则喜欢在蓬蒿丛林
中翩翔;蛟龙浮游于八方海滨以洗涤鳞甲,鳖在雨后的积水里嬉戏并结伴游弋。这是各自按照自己的喜好来
选择,从而获取快乐。依据这种喜好而非难那种,又怎么能整齐划一呢?
人树立个人名节,应张开罗网来笼罩天下,怎么能谨小慎微地进入罗网呢?正要开启规范来为世俗做榜
样,哪有闲暇毁掉自己的本质来迎合世俗的规范呢?如果时运不佳,良机没有定准,那就振奋精神、坚守志向,
2绝密★启用前
服务等方面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完善人才激励、考核等制度,盘活人才资源,激发劳动、知识
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进一步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智慧管理,健全生
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实施,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监理、验收等,全过程、全链条
2024一2025学年(下)高三第四次考试
智慧化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水土保持信用评价,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充分运用大
数据、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方案智慧受理、审查,地物识别和地
语
文
表变化的自动监测,研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风险预报模型,提升水土保持行业服务水平
和监督管理效能,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摘编自郜国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思考》)
考生注意:
材料二: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随着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的生态水文功能也得到显著提升。植被通过冠层截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留遮阴、植被阻缓地表径流和根系优化土壤结构等的共同作用,使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得以改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善,表现在水分渗透与保持能力增强,促进雨水更多地渗入至土壤深层,进而影响水分的渗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透、存储与流动,对理解流域尺度上的水文对植被的响应机制至关重要。通过采用双环入渗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试验定量定性分析植被变化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揭示植被覆盖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演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变规律,以及其对产流机制的潜在调节作用,能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
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70r
30r
一、阅读(70分)
〔a)入速
(b)暴积入渗品
60
250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心渗润阶段
渗透阶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之渗满阶段
材料一:
150
30
①渗涧阶段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据水利部发布的
20
透漏阶段
2023年水土保持公报,黄河流域仍有32%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是
③渗透阶段
0--0--◇
黄河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0000分◇8688888
2
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468101214161820
468101214161820
入签时时mim
人浚时问mim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是以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稳固
0-林
一草地
水土流失防治成效、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为目标,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体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过程
制机制法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为路径,凸显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促进人与自然
(摘编自马雪燕等《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入渗及产流的影响》)
和谐共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材料三:
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
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干旱和半千旱地区,水蚀与风蚀并存,受水土资源自然禀赋限制。虽
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等,水
然经过近70年的生态治理,但生态环境的脆弱本质仍未根本改变,灾害风险呈现加重趋势,
土流失规律机理、水土保持与黄河水沙关系、水土保持措施效益与评价、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
绿色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价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提升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研究水
黄土结构性差、易于侵蚀,造就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风险。黄土高原
平。同时,以遥感技术、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监管新模式,为全面监
在侵蚀面积和强度双下降的背景下,水土流失面积仍有约23.42万km2,约占黄河流域水土流
控、及时发现、精准判别人为水土流失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推动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
失面积的90%。其中,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仅占黄土高原总面
水土保持监测、监管、治理全链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
积的2.9%,但产沙量占到黄河来沙总量的22%。因此,黄土高原局部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
落实。
态环境依然较为脆弱。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黄土高原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致灾体十分普遍。如陕甘宁地区地质灾害高危
不断发展,但对标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基本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习近平总书记
险区和极高危险区面积约18万km;延安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约3万km,共有地质灾害
强调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黄河流域
隐患点737处,其中滑坡324处,崩塌314处,且活动性较强。在极端气候频发的背景下,洪
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灾和干旱进一步加剧,加上黄土高原2/3以上大中型淤地坝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状况,淤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加速引进和培养黄河流域水土
坝坏损风险剧增,严重制约区域生态安全。
保持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及经营人才,打造科研、管理、执法、经营、技术
黄土高原自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以来,地表蒸散发显著增加,导致土壤水过度消耗,土壤干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