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生物复习考前冲刺 生物技术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5 皇姑区模拟)利用泡菜坛制作泡菜时,既要给泡菜坛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其主要目的是( )
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B.创造缺氧环境,抑制酵母菌发酵
C.防止尘土,保持发酵适宜的温度
D.创造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2.(2024秋 包河区期末)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微生物应用广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青霉提取青霉素
B.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面包
C.利用一些病毒研制疫苗
D.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果醋
3.(2024秋 潼南区期末)在重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腌制泡菜。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口处须加水密封,其原因是( )
A.防止乳酸挥发 B.防止水分蒸发
C.防止氧气进入 D.防止其他细菌污染
4.(2025 菏泽一模)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利用酵母菌制作泡菜
B.低温保存食品是为了杀死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
C.利用青霉菌生产的青霉素可以杀死新冠病毒
D.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
5.(2025 滨州一模)下列对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酸奶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条件
B.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冰箱中贮存果蔬主要是降低果蔬的生命活动
D.可以利用发酵技术提高抗生素的产量
6.(2024秋 长沙期末)小明发现家里的木耳经烘干或晾晒后能保存较时间,下列食品与木耳保存方法最相似的是( )
A.带鱼罐头 B.大米
C.巴氏鲜牛奶 D.速冻水饺
7.(2024秋 南川区期末)馒头,面包等食品的制作都利用了酵母菌,为探究酵母菌的发酵过程及影响因素,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后,气球能胀大的是乙组和丙组
B.气球能胀大是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了氧气
C.要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应选择甲组和丁组
D.要探究酵母菌发酵是否需要有机物,应选择甲组和丙组
8.(2024秋 滨海新区期末)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下列方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咸菜——腌制法
B.瓶装牛奶——巴氏消毒法
C.肉肠——真空包装法
D.水果罐头——脱水法
9.(2025 交口县一模)微生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微生物的应用与细菌有关的是( )
A.利用酵母菌酿酒
B.青霉产生抗生素
C.用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作疫苗
D.用乳酸菌制作泡菜
10.(2025 广东模拟)《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一些传统美食,其制作离不开微生物。制作下列美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奶制作的一般过程: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发酵
B.冰箱能保存食物的原因是低温杀死了食品中的微生物
C.制作泡菜的坛子要加盖,并加水密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D.制作白酒的过程中只需要酵母菌这类微生物
11.(2024秋 南山区期末)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涉及医药、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A.人工合成胰岛素——转基因技术
B.泡菜——微生物(乳酸菌)发酵
C.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诱杀农业害虫——生物防治
D.生物保护(追踪东北虎)——红外自动拍照技术
12.(2024秋 南山区期末)《齐民要术》中有制酪(酸奶)的记载,流程如下所示,步骤③的原理是( )
①取乳煮沸→②冷却过滤→③取先成酪混合→④保温→⑤酪成
A.配制培养基 B.高温灭菌
C.接种 D.恒温培养
13.(2025 交口县一模)早在1981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的科学家便利用成年鲫鱼的肾脏细胞成功克隆出一条鱼,这一成果证明了成年鱼类体细胞同样具备去分化和再程序化的潜力,比著名的克隆羊“多莉”还要早上15年。克隆鱼利用的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出芽生殖 D.分裂生殖
14.(2024秋 中山区期末)如图是克隆羊多莉的身世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莉长的像供核母羊A
B.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
D.多莉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
15.(2025 巨野县一模)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
A.克隆羊“多莉”与代孕母羊最相似
B.试管婴儿的培育应用了转基因技术
C.“巨型小鼠”(超级鼠)的培育没有应用现代生物技术
D.人类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某些危害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6.(2024秋 万州区期末)泡菜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遗产之一。腌制泡菜的过程中,应控制亚硝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免对人体产生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中规定: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如下表是某兴趣小组在15℃下探究“不同盐水浓度对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得到的数据,请分析回答:
盐水浓度 发酵天数
3天 5天 7天 9天 11天 13天
1号坛4% 1.6 3.2 3.8 3.5 3.4 3.2
2号坛6% 1.2 5.5 4.0 1.8 1.2 1.2
3号坛8% 0.5 2. 1.8 1.6 1.5 1.2
(1)实验中的变量是 。同时,蔬菜的品种、质量、处理方法以及所加调料等都必须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知道,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发酵天数增多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
(3)兴趣小组在25℃下进行了上述实验,测定的各发酵天数亚硝酸盐含量都低于15℃时测定的数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硝酸盐是其他杂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在较高温度下,乳酸菌通过 快速繁殖,并分解糖类产生的大量 抑制了杂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发酵形成的酸性环境能分解一部分亚硝酸盐。
(4)结合上述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制作泡菜时,为了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发酵 ?(任答一个即可)
17.(2025 夏县一模)
自制泡菜与亚硝酸盐含量的探究
泡菜制作在中国已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中国泡菜不仅可以保持新鲜蔬菜原有的色泽,而且在口感上比新鲜蔬菜更爽脆,同学们对制作泡菜有极大兴趣,为此进行了如下项目探究活动。
【制作与分析】
(1)泡菜制作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微生物是 ,该微生物的细胞中 (填“有”或“无”)成形的细胞核,其生殖方式是 。
(2)制作泡菜之前需要将容器高温蒸煮或用开水烫洗,其目的是 。泡菜制作过程中,微生物可以分解蔬菜中的 ,泡菜有酸味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
【实验与探究】
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险。同学们制作泡菜后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发酵时间的关系
(3)如图是某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亚硝酸盐的含量曲线图。本实验提出的问题: ?根据本实验结果,你认为食用泡菜的最佳时间是 天以后。
【探究二】不同浓度的食盐溶液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如图表示某组同学的实验结果,本实验的变量是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结果与建议】
(5)在进行了本次探究实践之后,请你对同学们制作和食用泡菜提出建议: 。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2024秋 二七区期末)我国食品发酵工艺历史悠久,醋、酱油、酒、泡菜、酸奶(古代称作“酪”)等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在古代各类农学、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就记载了制酪与制泡菜的流程,大致如图所示,请据此回答问题。
(1)酸奶和泡菜发酵主要利用的微生物都是 ,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它的细胞结构中没有 ,因此被称作原核生物。
(2)上述流程提到的“取先成酪混合”,相当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 步骤,在保温发酵时,“先成酪”中含有的主要微生物靠 进行生殖。
(3)在制作发酵食品时,应确保食用安全。如果制作的酸奶颜色发灰,有霉斑,味道异常,这很可能是因为 ,便不可食用。
(4)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危害健康。如图3是某学习小组在制作泡菜过程中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请你据图分析,泡菜在腌制 天后开始食用比较合适,并说出你的理由: 。
(5)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在食品制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4是酵母菌的结构示意图,请你结合图示判断,它是 (填“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在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产生的 会使馒头膨大和松软。
19.(2024秋 万州区期末)“试管婴儿”技术的问世,为许多不孕不育的夫妇带来了福音。2023年5月,英国首名一个爸爸两个妈妈的“三亲婴儿”诞生(简要过程如图所示),借助第三方基因来修补母亲细胞质基因中的缺陷,从而规避某些遗传疾病,让出生的婴儿更加健康。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试管婴儿技术需要使用药物刺激母亲的 排卵,以突破自然排卵周期的限制,获得更多卵细胞,同时也需要男性提供健康且有活力的精子,产生精子的器官是 。
(2)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后形成早期胚胎,然后再植入母体的 内继续发育。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通过胎盘和 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3)分析图四可知,“三亲婴儿”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 和 。(选填“捐献者卵细胞”或“母亲卵细胞”或“父亲精子”)
20.(2024秋 延庆区期末)草地贪夜蛾(图1所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农业害虫,其幼虫可大量啃食玉米、水稻等多种农作物,造成粮食减产。因此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七星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科研人员将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与七星瓢虫按下表所示比例组合,每种组合放置于相同规格的培养皿中(下表所示)。
组别 每个培养皿中草地贪夜蛾幼虫与七星瓢虫数量比例
A组 50:1 100:1 150:1 200:1 300:1 400:1
B组 50:0 100:0 150:0 200:0 300:0 400:0
①表中A组的七星瓢虫均需进行24小时饥饿处理,其目的是 。
②在有限的空间内,草地贪夜蛾存在一定的自然死亡及种内斗争,因此表中设置B组实验的目的是 。
(2)科研人员24小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捕食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密度,需保证 (写出一条)条件相同。
②据图2可知:七星瓢虫日捕食量的变化趋势:草地贪夜蛾幼虫密度在50~300 只/皿时,日捕食量逐渐 ,超过300只/皿后,日捕食量 。
2025年中考生物复习考前冲刺 生物技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D C D B B C D D A A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C B D D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5 皇姑区模拟)利用泡菜坛制作泡菜时,既要给泡菜坛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其主要目的是( )
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B.创造缺氧环境,抑制酵母菌发酵
C.防止尘土,保持发酵适宜的温度
D.创造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专题】归纳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D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人们在适宜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的新陈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其他有用的物质,如酒精、乳酸、醋酸等的过程。
【解答】解: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必须创造无氧的条件。因此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其中的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的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明确乳酸菌是厌氧菌是解题的关键。
2.(2024秋 包河区期末)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微生物应用广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青霉提取青霉素
B.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面包
C.利用一些病毒研制疫苗
D.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果醋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专题】归纳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D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解答】解:A.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称为抗生素,利用青霉提取青霉素,A正确。
B.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使面团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B正确。
C.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病毒、细菌等)制成的生物制品,C正确。
D.乳酸菌可以用来制作酸奶或者泡菜。果醋的制作需要用到醋酸杆菌,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2024秋 潼南区期末)在重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腌制泡菜。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口处须加水密封,其原因是( )
A.防止乳酸挥发 B.防止水分蒸发
C.防止氧气进入 D.防止其他细菌污染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专题】归纳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C
【分析】制作泡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葡萄糖等有机物转化为乳酸。
【解答】解:乳酸菌是厌氧菌,泡菜坛口处加水密封的原因是 防止空气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的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发酵,影响泡菜质量,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泡菜制作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4.(2025 菏泽一模)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利用酵母菌制作泡菜
B.低温保存食品是为了杀死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
C.利用青霉菌生产的青霉素可以杀死新冠病毒
D.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转基因技术;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类比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D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腐乳要用到多种霉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解答】解:A、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A错误;
B、低温保存食品是为了抑制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生长和繁殖,B错误;
C、青霉菌生产的青霉素可以杀死细菌,但对病毒没有作用,因此青霉菌生产的青霉素不能杀死新冠病毒,C错误;
D、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其原理是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大肠杆菌体内,可以通过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5.(2025 滨州一模)下列对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酸奶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条件
B.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冰箱中贮存果蔬主要是降低果蔬的生命活动
D.可以利用发酵技术提高抗生素的产量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热点问题;类比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B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解答】解:A、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在无氧的条件下,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A正确;
B、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
C、根据氧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在贮存蔬菜、水果时就降低氧的浓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蔬菜的储存时间,C正确;
D、现代的发酵技术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创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需要的发酵产品,如青霉发酵产生青霉素,通过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从而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D正确。
故选:B。
【点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6.(2024秋 长沙期末)小明发现家里的木耳经烘干或晾晒后能保存较时间,下列食品与木耳保存方法最相似的是( )
A.带鱼罐头 B.大米
C.巴氏鲜牛奶 D.速冻水饺
【考点】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归纳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B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食物的保存方法比如高温灭菌、冷冻食物、对食物进行高效脱水等。木耳的保存方法是脱水法。
【解答】解:A.带鱼罐头是通过高温灭菌并密封保存的食品。这种方法属于罐藏法,与脱水法不同,A错误。
B.大米经过脱水处理,保持较低的水分含量,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能够长时间保存,属于脱水法,B正确。
C.巴氏鲜牛奶利用的是巴氏消毒法,主要目的是杀灭牛奶中的病原菌和大部分有害微生物,同时尽可能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和风味。这与脱水法不同,C错误。
D.速冻水饺是通过快速冷冻将水饺中的水分凝固成冰晶,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种方法属于冷冻法,与脱水法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评】明白食品保存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7.(2024秋 南川区期末)馒头,面包等食品的制作都利用了酵母菌,为探究酵母菌的发酵过程及影响因素,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后,气球能胀大的是乙组和丙组
B.气球能胀大是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了氧气
C.要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应选择甲组和丁组
D.要探究酵母菌发酵是否需要有机物,应选择甲组和丙组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专题】对照实验思想;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B.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热膨胀,一段时间后气球能胀大的是甲组,乙组无葡萄糖,丁组没有适宜的温度,因此,乙、丁组一段时间后气球不能胀大,故AB错误。
C.甲、丁组除了温度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形成了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故C正确。
D.甲、丙两组除了有无酵母菌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实验变量是酵母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8.(2024秋 滨海新区期末)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下列方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咸菜——腌制法
B.瓶装牛奶——巴氏消毒法
C.肉肠——真空包装法
D.水果罐头——脱水法
【考点】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食品的腐败原因.
【专题】归纳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D
【分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解答】解:A.咸菜用腌制法保存,形成高盐环境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故A不符合题意。
B.瓶装牛奶是利用高温消毒来杀菌来延长牛奶的保质期,因此属于巴氏消毒法,故B不符合题意。
C.肉肠是利用真空环境缺氧的特点,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来延长肉肠的保质期,因此属于真空包装法,故C不符合题意。
D.罐藏法是食品保存的一种方法,即将食物加热后立即封藏在玻璃瓶中,食品就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可见水果罐头保存方法是罐藏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掌握食品保鲜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9.(2025 交口县一模)微生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微生物的应用与细菌有关的是( )
A.利用酵母菌酿酒
B.青霉产生抗生素
C.用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作疫苗
D.用乳酸菌制作泡菜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归纳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D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解答】解:A.利用酵母菌酿酒,酵母菌属于真菌,A不符合题意。B.青霉产生抗生素,青霉属于真菌,B不符合题意。
C.用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作疫苗,病毒不属于细菌,C不符合题意。
D.用乳酸菌制作泡菜,乳酸菌属于细菌,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10.(2025 广东模拟)《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一些传统美食,其制作离不开微生物。制作下列美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奶制作的一般过程: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发酵
B.冰箱能保存食物的原因是低温杀死了食品中的微生物
C.制作泡菜的坛子要加盖,并加水密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D.制作白酒的过程中只需要酵母菌这类微生物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分类;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A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解答】解:A.制作酸奶,其主要步骤如下:奶粉和糖加水混合→热处理(煮沸)→冷却(42℃﹣43℃)→加入一些品牌酸奶→发酵→保存食用。因此制作酸奶的一般过程: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发酵,A正确。
B.冰箱能保存食物的原因是低温抑制了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B错误。
C.制作泡菜要用乳酸菌,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制作泡菜的坛子要加盖,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一个无氧的环境,C错误。
D.制作白酒,除用到酵母菌外,还需要霉菌,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11.(2024秋 南山区期末)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涉及医药、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A.人工合成胰岛素——转基因技术
B.泡菜——微生物(乳酸菌)发酵
C.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诱杀农业害虫——生物防治
D.生物保护(追踪东北虎)——红外自动拍照技术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转基因技术;生物防治.
【专题】归纳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答案】A
【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解答】解:A.人工合成胰岛素是通过化学方法或基因工程技术(但非特指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通常指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合成的,它模拟了人体自然产生的胰岛素。而转基因技术主要用于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A错误。
B.泡菜的制作确实依赖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蔬菜中的糖分,产生乳酸,赋予泡菜特有的酸味和口感,B正确。
C.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以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行为,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的范畴,因为它利用了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在这里是性吸引)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C正确。
D.红外自动拍照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监测方法,常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中。通过红外感应和自动拍照,科学家可以追踪和记录东北虎等珍稀动物的活动轨迹和数量,为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数据,D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各项生物技术是解题的关键。
12.(2024秋 南山区期末)《齐民要术》中有制酪(酸奶)的记载,流程如下所示,步骤③的原理是( )
①取乳煮沸→②冷却过滤→③取先成酪混合→④保温→⑤酪成
A.配制培养基 B.高温灭菌
C.接种 D.恒温培养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分类.
【答案】C
【分析】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制作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解答】解:A.在制酪过程中,原料乳本身就起到了培养基的作用,无需额外配制,A不符合题意。
B.煮沸可以杀死部分微生物,①取乳煮沸原理是高温灭菌,B不符合题意。
C.在制酪的③步骤中,“取先成酪混合”实际上就是接种的过程,将含有发酵微生物的“先成酪”与新鲜乳混合,C符合题意。
D.保温步骤(④)提供了微生物生长和发酵所需的适宜温度,相当于恒温培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3.(2025 交口县一模)早在1981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的科学家便利用成年鲫鱼的肾脏细胞成功克隆出一条鱼,这一成果证明了成年鱼类体细胞同样具备去分化和再程序化的潜力,比著名的克隆羊“多莉”还要早上15年。克隆鱼利用的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出芽生殖 D.分裂生殖
【考点】克隆技术;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
【专题】归纳推理;植物的生殖专题.
【答案】B
【分析】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解答】解:克隆技术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生殖,即克隆鱼利用的动物的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14.(2024秋 中山区期末)如图是克隆羊多莉的身世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莉长的像供核母羊A
B.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
D.多莉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
【考点】克隆技术;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专题】归纳推理;现代生物技术.
【答案】D
【分析】细胞核中具有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叫染色体,它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在克隆动物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母羊A提供了细胞核,则克隆羊多莉的长相最像母羊A。
【解答】解:A.克隆羊多莉细胞核来自供核母羊 A,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所以多莉长得像供核母羊 A,A正确。
B.从多莉的培育过程可知,细胞核决定了多莉的主要性状,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B正确。
C.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 DNA,DNA 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遗传信息,C正确。
D.多莉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而是通过克隆技术,将供核母羊 A 的细胞核植入母羊B的去核卵细胞,融合后发育而来,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克隆技术及细胞核的作用是解题关键。
15.(2025 巨野县一模)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
A.克隆羊“多莉”与代孕母羊最相似
B.试管婴儿的培育应用了转基因技术
C.“巨型小鼠”(超级鼠)的培育没有应用现代生物技术
D.人类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某些危害
【考点】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试管婴儿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
【专题】归纳推理;现代生物技术.
【答案】D
【分析】1、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2、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
3、克隆技术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
4、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的技术。
【解答】解:A、克隆羊“多莉”的细胞核来源于供核母羊,因此克隆羊“多莉”的性状与供核母羊最相似,不是与代孕母羊最相似,A错误;
B、试管婴儿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属于有性生殖,B错误;
C、“巨型小鼠”(超级鼠)的培育是利用改变鼠基因的方法,让鼠的性状发生变异,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C错误;
D、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或潜在的威胁或一些社会伦理问题,有三方面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比如:克隆技术属于生物技术,其一旦用于人类自身,人类新成员就可以被人为地创造,他们不是来自合乎法律与道德标准的传统的家庭,对人类的观念是严峻的挑战,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6.(2024秋 万州区期末)泡菜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遗产之一。腌制泡菜的过程中,应控制亚硝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免对人体产生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中规定: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如下表是某兴趣小组在15℃下探究“不同盐水浓度对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得到的数据,请分析回答:
盐水浓度 发酵天数
3天 5天 7天 9天 11天 13天
1号坛4% 1.6 3.2 3.8 3.5 3.4 3.2
2号坛6% 1.2 5.5 4.0 1.8 1.2 1.2
3号坛8% 0.5 2. 1.8 1.6 1.5 1.2
(1)实验中的变量是 不同浓度的盐水 。同时,蔬菜的品种、质量、处理方法以及所加调料等都必须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 。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知道,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发酵天数增多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先升高后下降 。
(3)兴趣小组在25℃下进行了上述实验,测定的各发酵天数亚硝酸盐含量都低于15℃时测定的数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硝酸盐是其他杂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在较高温度下,乳酸菌通过 分裂 快速繁殖,并分解糖类产生的大量 乳酸 抑制了杂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发酵形成的酸性环境能分解一部分亚硝酸盐。
(4)结合上述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制作泡菜时,为了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发酵 延长发酵时间(或适当提高温度或增加盐水浓度等) ?(任答一个即可)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专题】对照实验思想;生物的分类;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1)不同浓度的盐水;控制单一变量;
(2)先升高后下降;
(3)分裂;乳酸;
(4)延长发酵时间(或适当提高温度或增加盐水浓度等)。
【分析】(1)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解答】解:(1)该实验选用不同浓度的盐水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的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盐水,同时,蔬菜的品种、质量、处理方法以及所加调料等都必须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盐水浓度,可以明确盐水浓度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4%、6%还是8%的盐水浓度,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初期(3天、5天)逐渐升高,随后在9天、11天、13天逐渐降低,呈现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下降。
(3)乳酸菌是厌氧性细菌,通过细胞分裂快速繁殖,并通过无氧呼吸分解糖类产生乳酸,使发酵液的酸性增强,抑制了杂菌的生长繁殖。
(4)通过控制发酵温度、盐水浓度、发酵时间和发酵环境,可以有效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确保食品安全。如延长发酵时间、适当提高温度、增加盐水浓度。
故答案为:(1)不同浓度的盐水;控制单一变量;
(2)先升高后下降;
(3)分裂;乳酸;
(4)延长发酵时间(或适当提高温度或增加盐水浓度等)。
【点评】掌握发酵技术及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17.(2025 夏县一模)
自制泡菜与亚硝酸盐含量的探究
泡菜制作在中国已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中国泡菜不仅可以保持新鲜蔬菜原有的色泽,而且在口感上比新鲜蔬菜更爽脆,同学们对制作泡菜有极大兴趣,为此进行了如下项目探究活动。
【制作与分析】
(1)泡菜制作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微生物是 乳酸菌 ,该微生物的细胞中 无 (填“有”或“无”)成形的细胞核,其生殖方式是 分裂生殖 。
(2)制作泡菜之前需要将容器高温蒸煮或用开水烫洗,其目的是 杀死容器中的杂菌 。泡菜制作过程中,微生物可以分解蔬菜中的 糖类 ,泡菜有酸味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乳酸 。
【实验与探究】
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险。同学们制作泡菜后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发酵时间的关系
(3)如图是某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亚硝酸盐的含量曲线图。本实验提出的问题: 制作泡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是如果变化的 ?根据本实验结果,你认为食用泡菜的最佳时间是 12 天以后。
【探究二】不同浓度的食盐溶液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如图表示某组同学的实验结果,本实验的变量是 食盐浓度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食盐浓度为5%时,亚硝酸锌含量在12天后含量最低 。
【结果与建议】
(5)在进行了本次探究实践之后,请你对同学们制作和食用泡菜提出建议: 腌制时食盐浓度要适量,适当储存后再食用 。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分类;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本题考查细菌和科学探究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1)乳酸菌发酵能产生乳酸,使得菜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菜的品质,因此制作泡菜主要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通过分裂方式繁殖。
(2)制作泡菜之前需要将容器高温蒸煮或用开水烫洗,其目的是杀死容器中的杂菌,避免对实验的干扰。制作泡菜用到的是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呼吸时可以分解蔬菜中的糖类,生成乳酸,使泡菜有酸味。
(3)从绘制的曲线可以看出实验测定的是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因此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制作泡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是如果变化的?从图中可以看出12天后,亚硝酸盐含量最低且基本不变,因此食用泡菜的最佳时间是12天后。
(4)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验的变量是食盐浓度,对比曲线图可以得出结论:食盐浓度为5%时,亚硝酸盐含量在12天后含量最低。
(5)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发现食盐浓度过低或过高,亚硝酸盐含量都会升高,因此腌制时食盐浓度要适量,并且要适当储存后再食用。
故答案为:(1)乳酸菌;无;
(2)无氧;杀死容器中的杂菌
(3)制作泡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是如果变化的 12
(4)食盐浓度 食盐浓度为5%时,亚硝酸盐含量在12天后含量最低
(5)腌制时食盐浓度要适量,并且要适当储存后再食用
【点评】略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2024秋 二七区期末)我国食品发酵工艺历史悠久,醋、酱油、酒、泡菜、酸奶(古代称作“酪”)等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在古代各类农学、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就记载了制酪与制泡菜的流程,大致如图所示,请据此回答问题。
(1)酸奶和泡菜发酵主要利用的微生物都是 乳酸菌 ,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它的细胞结构中没有 成形的细胞核 ,因此被称作原核生物。
(2)上述流程提到的“取先成酪混合”,相当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 接种 步骤,在保温发酵时,“先成酪”中含有的主要微生物靠 分裂 进行生殖。
(3)在制作发酵食品时,应确保食用安全。如果制作的酸奶颜色发灰,有霉斑,味道异常,这很可能是因为 杂菌污染 ,便不可食用。
(4)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危害健康。如图3是某学习小组在制作泡菜过程中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请你据图分析,泡菜在腌制 8 天后开始食用比较合适,并说出你的理由: 此时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已经降低到相对安全的水平 。
(5)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在食品制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4是酵母菌的结构示意图,请你结合图示判断,它是 真核生物 (填“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细胞层次(或个体层次) 。在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产生的 二氧化碳 会使馒头膨大和松软。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分类;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1)乳酸菌;成形的细胞核;
(2)接种;分裂;
(3)杂菌污染;
(4)8;此时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已经降低到相对安全的水平;
(5)真核生物;细胞层次(或个体层次);二氧化碳。
【分析】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腐乳要用到多种霉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解答】解:(1)结合分析可知,酸奶和泡菜发酵主要利用的微生物都是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它的细胞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在酸奶制作流程中,“取先成酪混合”相当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接种步骤,即将含有乳酸菌的“先成酪”与新鲜乳混合,以便乳酸菌在新鲜乳中繁殖并发酵产生乳酸。在保温发酵时,“先成酪”中含有的主要微生物(乳酸菌)靠分裂进行生殖,这是细菌常见的生殖方式。
(3)在制作发酵食品时,应确保食用安全。如果制作的酸奶颜色发灰、有霉斑、味道异常,这很可能是因为霉菌等杂菌污染。杂菌的污染会导致酸奶发酵异常,产生不良风味和有害物质,因此不可食用。
(4)根据泡菜腌制过程中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可知,泡菜在腌制4天时,亚硝酸盐含量会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为了确保食用安全,应在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到较低水平时开始食用。因此,结合题图可知,泡菜在腌制8后开始食用比较合适。此时,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已经降低到接近0,食用更安全。
(5)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酵母菌等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故在结构层次上,酵母菌属于细胞层次(或个体层次)。在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在面团中膨胀形成小孔,使馒头膨大和松软。
故答案为:(1)乳酸菌;成形的细胞核;
(2)接种;分裂;
(3)杂菌污染;
(4)8;此时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已经降低到相对安全的水平;
(5)真核生物;细胞层次(或个体层次);二氧化碳。
【点评】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细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及发酵技术是解题的关键。
19.(2024秋 万州区期末)“试管婴儿”技术的问世,为许多不孕不育的夫妇带来了福音。2023年5月,英国首名一个爸爸两个妈妈的“三亲婴儿”诞生(简要过程如图所示),借助第三方基因来修补母亲细胞质基因中的缺陷,从而规避某些遗传疾病,让出生的婴儿更加健康。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试管婴儿技术需要使用药物刺激母亲的 卵巢 排卵,以突破自然排卵周期的限制,获得更多卵细胞,同时也需要男性提供健康且有活力的精子,产生精子的器官是 睾丸 。
(2)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后形成早期胚胎,然后再植入母体的 子宫 内继续发育。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通过胎盘和 脐带 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3)分析图四可知,“三亲婴儿”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 母亲卵细胞 和 父亲精子 。(选填“捐献者卵细胞”或“母亲卵细胞”或“父亲精子”)
【考点】试管婴儿技术;人体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体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专题】归纳推理;人的生殖和发育专题;现代生物技术.
【答案】(1)卵巢;睾丸;
(2)子宫;脐带;
(3)母亲卵细胞;父亲精子。
【分析】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在体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胚胎在子宫内完成发育。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成的后代的过程。
【解答】解:(1)试管婴儿技术是一种辅助生殖技术,它需要使用药物刺激母亲的卵巢排卵。在自然情况下,女性每个月只会排出一个卵细胞,但试管婴儿技术需要更多的卵细胞来增加成功的机会。因此,药物刺激可以突破自然排卵周期的限制,使母亲能够排出更多的卵细胞。同时,这项技术也需要男性提供健康且有活力的精子。精子是由男性的生殖器官睾丸产生的。
(2)在试管婴儿技术中,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进行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后,会形成早期胚胎。然后,这个早期胚胎会被植入母体的子宫内,继续在子宫内发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胚胎会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盘是连接母体和胚胎的器官,它负责交换物质,确保胚胎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
(3)分析“三亲婴儿”的示意图可知,虽然使用了第三方提供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但细胞核仍然来自母亲的卵细胞,同时遗传物质中还包含了来自父亲精子的遗传信息。因此,“三亲婴儿”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母亲卵细胞和父亲精子。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使用了第三方的卵细胞细胞质,但其中的遗传物质对“三亲婴儿”的遗传特征影响相对较小。
故答案为:(1)卵巢;睾丸;
(2)子宫;脐带;
(3)母亲卵细胞;父亲精子。
【点评】掌握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胚胎的发育和营养及试管婴儿技术是解题的关键。
20.(2024秋 延庆区期末)草地贪夜蛾(图1所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农业害虫,其幼虫可大量啃食玉米、水稻等多种农作物,造成粮食减产。因此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七星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科研人员将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与七星瓢虫按下表所示比例组合,每种组合放置于相同规格的培养皿中(下表所示)。
组别 每个培养皿中草地贪夜蛾幼虫与七星瓢虫数量比例
A组 50:1 100:1 150:1 200:1 300:1 400:1
B组 50:0 100:0 150:0 200:0 300:0 400:0
①表中A组的七星瓢虫均需进行24小时饥饿处理,其目的是 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防止饥饿程度对实验的干扰(或保证七星瓢虫处于饥饿状态) 。
②在有限的空间内,草地贪夜蛾存在一定的自然死亡及种内斗争,因此表中设置B组实验的目的是 对照作用 。
(2)科研人员24小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捕食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密度,需保证 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个体大小及身体发育(或七星瓢虫的个体大小、身体发育、数量或每种组合放置于相同规格的培养皿中或环境条件等) (写出一条)条件相同。
②据图2可知:七星瓢虫日捕食量的变化趋势:草地贪夜蛾幼虫密度在50~300 只/皿时,日捕食量逐渐 增加 ,超过300只/皿后,日捕食量 基本不变 。
【考点】生物防治;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对照实验思想;现代生物技术.
【答案】(1)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防止饥饿程度对实验的干扰(或保证七星瓢虫处于饥饿状态);对照作用;
(2)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个体大小及身体发育(或七星瓢虫的个体大小、身体发育、数量或每种组合放置于相同规格的培养皿中或环境条件等);增加;基本不变。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那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那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并且适宜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解答】解:(1)①七星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表中A组的七星瓢虫进行24小时饥饿处理后,可以让七星瓢虫对食物更加敏感,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它们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和达到更好地实验效果;如果七星瓢虫在实验前已经饱食,那么它们可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会减少,这将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表中A组的七星瓢虫均需进行24小时饥饿处理,其目的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防止饥饿程度对实验的干扰(合理即可)。
②在进行对照实验的过程中,一般要体现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性原则等。
对照原则就是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过程中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通过对照便于得出正确结论,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在有限的空间内,草地贪夜蛾存在一定的自然死亡及种内斗争,为了准确测量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需要排除这些自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表中设置了B组实验,即不放入七星瓢虫,只观察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自然死亡和种内斗争情况。通过对比A组和B组的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量。因此,表中设置B组实验的目的是对照作用。
(2)
①在对照实验中变量是唯一的,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适宜,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于得出正确结论。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密度,需保证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个体大小及身体发育;七星瓢虫的个体大小、身体发育、数量;每种组合放置于相同规格的培养皿中;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都相同(合理即可)。
②分析图2可以看出,七星瓢虫日捕食量的变化趋势是:草地贪夜蛾幼虫密度在50—300只/皿时,日捕食量逐渐增加,超过300只/皿后,日捕食量基本不变(趋于稳定)。
故答案为:(1)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防止饥饿程度对实验的干扰(或保证七星瓢虫处于饥饿状态);对照作用;
(2)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个体大小及身体发育(或七星瓢虫的个体大小、身体发育、数量或每种组合放置于相同规格的培养皿中或环境条件等);增加;基本不变。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