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C20教育联盟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雁”是古诗词中一个重要意象,常作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 ?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作者用它来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 , ”(高适《别董大》)中作者又借助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积郁。
(2)“战争”是古诗文中经久不衰的话题,多用于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 ”李贺《雁门太守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争形势的危急;“ , ”(《木兰诗》)中写出了战争环境的恶劣;“ , ”(《曹刿论战》)中曹刿用它揭示了打败齐军的原因,表现了他对战争的精辟见解。
二、基础知识综合
2.在“经典名著共赏读”活动中,语文老师分享了下面名著选段并布置了任务,请你参与并完成。
【甲】A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在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慢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A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A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
【乙】次日,B走到玄武湖,寻着了庄征君,问道:“昨日虞博士来拜,先生怎么不会他?”庄征君道:“我因谢绝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D道:“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他jīn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你会见他便知。”庄征君听了,便去回拜,两人一见如故。虞博士爱庄征君的tián适,庄征君爱虞博士的浑雅,两人结为性命之交。
(1)【任务一:记字词】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jīn( )怀 tián( )适 嗟吁( ) 踉踉跄跄( )
(2)【任务二:识短语】下面短语结构类型与“手舞足蹈”一致的一项是( )
A.大喜大笑 B.不觉欢喜 C.一见如故 D.性命之交
(3)【任务三:辨人物】【甲】文中A是 ,【乙】文中B是 。结合原著说说A、B两人在人物形象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三、综合性学习
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漫步其中,含英咀华,倍受滋养。复兴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花”在古典诗歌里是常见的意象,请用花名补充花令。
①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②唯有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下面四句诗歌分别包含了一个节气,请按照节气的先后顺序将其排列起来。
①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②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④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4)活动结束时,小皖同学写了一段感言,其中些错误,请你参与修改。
学校诗词社团活动开展得非常好,【A】随着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觉得,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B】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运用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享受古诗词。
①【A】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②【B】句语序不当,可修改为: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①
①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②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时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③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④格炸炸,格炸炸,
⑤麒麟送子到你家……
⑥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⑦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⑧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
⑨一天快过去了。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⑩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一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蔑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注释】①本文写于1993年,时年作者汪曾祺73岁。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能够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与下文“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相照应。
B.第⑨段“元宵元宵嘛”用口语化的重复,既点题又强化了灯节在夜晚才真正开始的民俗特点。
C.第 段对比两种走马灯,通过“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的幽默笔调,为民间手艺的粗糙与随意感到遗憾。
D.第 段画线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兔子灯的可爱,也侧面展现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5.文章围绕“故乡的元宵”记叙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请梳理文章脉络,完成填空。
时间 节日活动 特点
白天 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拉“天嗡子”、看烧香…… ①
晚上 家里各屋的灯点起来了 温暖
② 热闹
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灯 ④
③
放花、放灯笼
6.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通过描写故乡元宵节的各种习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本文与链接材料都是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请说说两文在语言和选材方面的相同之处。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昆明的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视刷《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小百科”以幽默的表达将宋朝人年富的生活和现代生活结合,比如宋朝时期全天营业的瓦舍里有说书、弹唱、杂剧、傀儡戏,是宋朝人的“快乐老家”,相当于现代的主题乐园。现代人抢破头的“茅台飞天”相当于宋朝时期的扛把子名酒“流霞”,两瓶“流霞”已经等于现代昂贵的精装茅台,顺便简单科普了宋朝酒的酿造和售卖文化。还有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房产中介“房牙”,将宋朝时买房和现代对比,当时的官员也要仔细考虑自己的实力……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经营形式都在无形中使经济得到活跃。
“小百科”还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轻松解读宋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比如宋朝也会“花式营销、搞流量”,用声响广告、招幌广告、装潢广告等,轻松拿捏“流量密码”。宋朝的职业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船夫、门卫、说书、跑腿等,还有和现代生活很相似的技术人员、娱乐明星、记者写手等,当时也是热门工种……
(大众新闻点评)
材料二
宋朝的时尚特征主要体现在服饰、审美和生活方式上,以下是宋朝“潮”的三个主要特征:
一、服饰的多样性和时尚感
宋朝的服饰设计非常多样且具有时尚感。女子常服通常包括抹胸、褙(bèi)子和宋裤。褙子是一种直领对襟的服装,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服。宋裤则类似于现代的阔腿裤,凉快透气,走起路来轻便飘逸。夏季服饰方面,宋代姑娘们穿衫,冬天则穿襦或袄,这些服饰在薄厚和长短上有所不同,襦一般长不过膝,袄则有衬里。礼服方面,宋代美学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则,贵族女子的发饰讲究,常用金银、翡翠、珠玉做成各种头饰,精工富丽。服饰的多样和时尚促使手工业一时极为繁荣。
二、审美的含蓄与华丽
宋朝的审美风格是含蓄而华丽的。宋朝人的服饰追求精美,虽然整风格含蓄婉约,但在细节上却非常华丽大胆。宋朝皇帝的画像中,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外,其他皇帝多穿红色或黄色服装。
三、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商业繁荣。宋朝对商业发展持有开放态度,商业活动与农耕一样受到平等对待。宋朝还发展了海上贸易,设立市躬司统管海上贸易。宋朝的税般制度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松弛了百姓的赋税,调整了国家与百姓在赋税上的关系。这些经济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世界博览》)
材料三
宋人赏花的去处一般是官方园林、私家花圃、寺庙道观等地方。宋代官私园苑与前代最大的区别或者说进步就是定期开放,让市民观赏游玩。如汴京琼林苑、金明池基本上定于每年三月至四月八日开放,所谓许士庶“嬉游一月”。政府采取鼓励、招徕的措施,吸引市民前往游观,带动了当时以“花”为主的周边经济的发展。
南宋临安城里,从花卉种类到花市设立都超过了汴京。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荼蘼、蔷薇、金纱、玉绣球、小牡丹、海棠、锦李、徘徊、月季,“是月(三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时节,小商贩沿街叫卖的情况。月季等花,种种奇绝。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
(节选自《宋代花卉的商品性消费》有改动)》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宋朝服饰特点的一项是( )
A.轻解罗裳,独上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B.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欧阳修《蝶恋花》)
C.对襟华服美,彩带系腰间。(宋 佚名)
D.青花翠缕鸟袍妆,宝簪金配玉环香。(白居易《琵琶行》)
10.材料一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如宋朝时期全天营业的瓦舍里有说书、弹唱、杂剧、傀儡戏,是宋朝人的“快乐老家”,相当于现代的主题乐园。
11.根据材料二,请给“褙(bèi)子”下个定义。
12.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宋朝的“潮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干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13.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
(3)余拏一小舟 拏: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5.【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的景物特征: ;【乙】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的景物特征: 。
16.【甲】【乙】两文同属抒情名篇,请分析它们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六、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拥有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关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燕子每次高飞前,总要先在低处飞行一段距离,积蓄力量,然后才能倏地向上,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025年安徽省C20教育联盟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彼竭我盈 故克之
2.(1) 襟 恬 jiē liàng
(2)A
(3) 宋江 杜少卿 好学有才,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乐于助人,尚义任侠
3.(1)示例一:漫步古诗苑,聆听古今情。
示例二:汲取古诗营养,品味古诗芬芳。
(2) 桃花 牡丹
(3)②③④①
(4) 删去“随着”或“让” 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学习古诗词、运用古诗词、享受古诗词。
4.C 5. 并不热闹 上街去看走马灯 看围屏 让人产生一点点薄薄的凄凉 6.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没有”,突出故乡元宵的白天并不热闹的特点,与下文晚上灯节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7.①怀念与眷恋:细致描写送麒麟、看围屏、做花灯等习俗,表达对童年和故乡的深情回忆。
②对朴素生活的珍视和喜爱:虽无热闹庆祝,但“静静的”元宵充满温馨,体现对平淡乡土生活的喜爱。
怅惘与感慨:结尾“红灯笼”的“凄凉”和“年过完了”,透露出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 8.①语言直白平和、简洁而有韵味,富有生活气息。
②善于从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中取材,表达自己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
9.D 10.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当时宋朝全天营业的一些场所以及把这些场所比作他们的“主题乐园”,准确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宋朝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更具说服力。 11.褙子是宋朝的一种衣袖可宽可窄、直领对襟、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衣身可长可短的常服。 12.①生活中常见的经营形式都在无形中使经济得到活跃。
②服饰的多样和时尚促使手工业一时极为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④对于花的喜爱带动了当时以“花”为主的周边经济的发展。
13. 共同,一起 罢了 撑(船) 哪能 14.(1)院子里的月光就像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15.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16.甲文表达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乙文表达张岱痴迷山水的闲情雅致、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孤独寂寞的心境、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17.例文:
蓄力一跃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我站在游泳池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双腿不自觉地发抖。已经上了六节游泳课,可我依然不敢离开浮板独自游动。
“记住,要先在水里蹬腿二十次,找到节奏感再尝试换气。”教练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我点点头,机械地重复着踢水动作,水花溅在脸上,分不清是池水还是汗水。
记得第一次下水时,我死死抓着池边不敢松手。看着其他学员像鱼儿一样自在游动,我心里既羡慕又着急。教练却说:“你看那屋檐下的燕子,每次高飞前都要在低处盘旋蓄力。”当时我并不明白这话的含义。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多留半小时练习。先扶着池边练习踢腿,再抱着浮板练习换气。有次呛了水,咳得眼泪直流,我趴在池边休息时,看见一只燕子掠过水面,它的翅膀轻轻点过池水,然后倏然冲向高空。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教练的话。
第七节课上,教练拿走了我的浮板。我的心跳得像擂鼓,但还是按照平时练习的步骤:先蹬腿二十次,感受水的浮力;然后尝试划动手臂,在第三次划水时侧头换气。清凉的水流从指缝间穿过,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前进了好几米!
“很好!保持节奏!”教练在池边鼓掌。我继续向前游去,虽然动作还不够流畅,但终于体会到了游泳的快乐。就像那只燕子,经过足够的低飞蓄力,终于能够展翅高飞。
现在,每当我遇到新的挑战,总会想起那个夏天学游泳的经历。我明白了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像燕子蓄力般的耐心准备,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练习。那些看似枯燥的重复动作,那些微不足道的点滴进步,都是在为最终的飞跃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