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1《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5 20: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1《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场景和人物。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小说中描绘的乡村社戏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赏析鲁迅散文质朴隽永的语言风格,结合文中月夜行船、偷豆煮豆等场景,感知散文“诗化童年”的审美意境。
教学过程
活动一:双重视角·观戏心境对比
1. 任务情境:
印发《社戏》被删减的开头部分(成年后两次看京戏的压抑经历)
材料一: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因为耳朵已经喧蝗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材料二: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喧蝗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引导学生发现:
童年社戏:水乡月夜、伙伴同游、自由烂漫 →诗意化的精神乌托邦
都市京戏:拥挤戏园、人际冷漠、中途离场 → 成人世界的生存困境
2. 关键问题:
为何作者用“好戏”“好豆”形容童年那场并不精彩的社戏?
明确:怀念的本质是人与情。社戏并不是关注的重点,而是平桥村的那份美好。
活动二:文本细读·破解“双好”密码
1. 事件重构:小组绘制“看戏路线图”
(平桥村—乘船出发—赵庄看戏—归途偷豆),
总结归纳
景色好:月下航行享受到的江南水乡风光,宁静美好;
心情好:与童年玩伴看戏、偷豆的欢乐时光,无拘无束;
民俗好:平桥村精彩的传统文化;
人情好:平等善良、热情淳朴的村民。
2. 语言品析:
聚焦“偷豆”场景,对比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分角色朗读)
体会不加修饰的童言中透出的坦荡无私(阿发主动献豆)与机灵担当(双喜周全善后),体会乡土孩童的淳朴坦荡。
3.童年画卷中的鲜活灵魂
双喜 聪明果敢,是小伙伴的"领袖"。他提议借船、打包票说服大人,归航时偷豆又顾及阿发家的感受。
象征:农村少年的机灵与担当,代表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真。
阿发 憨厚无私,偷豆时主动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
象征:农民骨子里的慷慨与质朴。
六一公公 宽厚善良,得知偷豆后非但不骂,反因"我"夸豆好吃而得意送豆。
象征:乡土社会中宽恕与温情的传承。
这些鲜活的人物构成了鲁迅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 。
4. 主题升华:
引用钱理群评“鲁迅的童年书写是‘在回忆中重构精神原乡’”,引导学生理解“好戏”背后是对“人情美”的追慕。
明确:
人情美:童真之语(如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助之举(如双喜解船、桂生买豆浆未果后舀水给我喝)
“原乡”是什么?(预设:理想化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要“重构”?(预设:成年后的失落需要心灵慰藉,用无私、信任的人际关系对抗现实的冷漠)
活动三:互文阅读·解码鲁迅的童年图谱
1. 群文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由野趣 VS 规训压抑
《五猖会》:赛会前的兴奋 VS 背书后的怅惘
归纳鲁迅童年书写的矛盾性:既有田园牧歌,亦暗含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活动四:跨界迁移·书写我的“精神家园”
1. 创意写作:
模仿《社戏》中“月夜行船”的视听描写技巧(例:淡黑起伏的连山、宛转悠扬的笛声),以《儿时之光》为题,描写一段承载情感记忆的童年场景。
2. 文化拓展:
推荐观看纪录片《乡土中国》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中的乡愁母题。
板书设计
1社戏
情好
“好戏” 风景好 “爱”与“诚”
民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