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飞中学2024-2025年下学期九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 卷(共 100 分)
第 Ⅰ 卷(选择题,共 24 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狡黠(xiá) 倔强(juè) 一气呵成(hē)
B. 拮据(jū) 妖娆(ráo) 味同嚼蜡(jué)
C. 阔绰(chuò) 摇曳(yè) 锲而不舍(qiè)
D. 蓦然(mù) 炽热(chì) 吹毛求疵(cī)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演讲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赢得了台下听众的阵阵掌声。
B.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锐不可挡。
C. 他的字写得苍劲有力,笔锋刚键,让人赞叹不已。
D.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精僻,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对待,绝不马虎。
B. 他在赛场上表现出色,力挽狂澜,带领团队赢得了比赛。
C. 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吸引了众多观众。
D. 他的歌声悠扬动听,娓娓动听,让人陶醉其中。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C.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交通事故,交通部门加强了对交通秩序的管理。
D. 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 - 8 题。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异:对…… 感到惊异
B. 欲穷其林 穷:尽,走到尽头
C. 便要还家 要:同 “邀”,邀请
D. 无论魏晋 无论:不管,不论
6.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辍耕之垄上
B. 其中往来种作 其真无马邪
C.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 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个没有出路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B.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C.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没有出路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关系。
D.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关系。
8.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了解桃花源和离开桃花源。
B.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宁和乐,他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C. 作者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D. 文章结尾渔人再寻桃花源 “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第 Ⅱ 卷(非选择题,共 76 分)
三、默写(共 6 分)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 分)
①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 ▲ 。(诸葛亮《出师表》)
(2)请在杜牧的《赤壁》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 分)
▲
▲ , ▲ 。
▲ , ▲ 。
四、现代文阅读(共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0 - 12 题。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
①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②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③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④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0. 阅读本文,说说我国传统建筑在色彩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3 分)
11.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12. 我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地域有密切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生活实际,举例说明。(3 分)
五、作文(60 分)
请以 “________的力量”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 600 - 800 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B 卷(共 50 分)
一、诗歌鉴赏(共 4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 15 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4.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所展现的画面。(2 分)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 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 18 题。
《龙井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篮舆:竹轿。④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⑤策杖:拄着手杖。⑥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⑦南屏:山名,在杭州西湖南岸,上有南屏山净慈寺等名胜。⑧惠因涧:山涧名。⑨灵石坞:山坞名。⑩上风篁岭:攀登风篁岭。 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 朝音堂:辨才法师说法的堂屋。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以书邀余入山 书:书信
B. 比出郭 比:等到
C. 濯足于惠因涧 濯:洗,洗涤
D. 殆非人间之境 殆:大概,恐怕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 分)
(1)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2)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18. 本文写了作者入山访友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有 “殆非人间之境” 的感叹?(5 分)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 22 分)
(一)名著阅读(4 分)
请根据《骆驼祥子》的内容,回答问题。(2 分)
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一共买了三辆车,第一辆车 ▲ ,第二辆车 ▲ ,第三辆车 ▲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从保尔身上获得的启示。(2 分)
(二)现代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1 - 24 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 —— 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 分)
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文章以 “父亲的背影” 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 分)
四、语言运用(共 12 分)
综合性学习。(12 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了了解同学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学校开展了以 “网络语言与我们的生活”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网络语言知多少】
请写出下面网络语言的意思。(3 分)
①“给力”: ▲
②“点赞”: ▲
③“奥利给”: ▲
(2)【活动二: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在讨论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请你结合实际情况,从利、弊两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6 分)
利: ▲
弊: ▲
(3)【活动三:规范使用语言】
为了倡导同学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学校准备在校园内张贴一些宣传标语。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 分)
▲
答案
A 卷
第 Ⅰ 卷(选择题,共 24 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答案:C
解析:A 项中 “倔强” 的 “倔” 应读 “jué”;B 项中 “味同嚼蜡” 的 “嚼” 应读 “jiáo”;D 项中 “蓦然” 的 “蓦” 应读 “mò”。
答案:A
解析:B 项中 “锐不可挡” 应写作 “锐不可当”;C 项中 “刚键” 应写作 “刚健”;D 项中 “精僻” 应写作 “精辟”。
答案:C
解析:“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不能用来形容电影情节,使用对象错误。
答案:D
解析:A 项 “通过…… 使……” 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 “通过” 或 “使”;B 项两面对一面,可在 “有” 前加上 “是否”;C 项 “防止不再发生” 否定不当,可删去 “不再” 。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答案:D
解析:“无论” 在文中是 “不要说,更不必说” 的意思。
答案:D
解析:A 项 “之” 分别为 “的” 和 “去、往”;B 项 “其” 分别为 “代词,代指桃花源” 和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 项 “乃” 分别为 “竟然” 和 “才”;D 项 “为” 均为 “对、向” 。
答案:B
解析:“妻子” 指 “妻子儿女”,“绝境” 指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B 项翻译准确。
答案:D
解析:渔人再寻桃花源 “不复得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不能说 “是不存在的” 表述过于绝对 。
第 Ⅱ 卷(非选择题,共 76 分)
三、默写(共 6 分)
(1)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 ③不求闻达于诸侯 (每空 1 分,共 2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2)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题目 1 分,诗句每句 0.5 分,共 4 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 10 分)
答案:①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②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③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每点 1 分,共 3 分)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 分)通过举北京故宫、天坛等建筑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将北方建筑色彩风格与南方建筑色彩风格进行比较,突出了南北建筑在色彩运用上的差异,使读者更易理解 。(2 分,共 4 分)
答案:示例:北方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如北京故宫,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在冬季单调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活泼且富有生趣;南方建筑色彩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如苏州园林,在四季常青、花开不断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给人清凉之感 。(结合文章内容 1 分,举例恰当 2 分,共 3 分)
五、作文(60 分)
略。评分标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细则,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综合考量,分五类卷进行评分 。
B 卷
一、诗歌鉴赏(共 4 分)
答案:在一个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悄悄地飘出了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悠悠地在整个洛阳城飘荡 。(2 分,描绘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1 分)“此夜曲中闻折柳” 一句,“折柳” 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诗人听到折柳曲,触动了离乡背井的愁思;“何人不起故园情” 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 分,共 2 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
答案:D
解析:“殆” 在这里是 “几乎” 的意思。
(1)答案:于是(我)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手杖沿着湖边行走。(2 分,“遂”“从”“策杖”“并湖” 等关键词翻译准确,语句通顺即可)
(2)答案:走到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才回去。(2 分,“行”“始”“谒”“明日” 等关键词翻译准确,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因为一路上经过的佛寺众多,却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浓郁,流水发出激越清脆的悲鸣声,环境清幽寂静,景色优美独特,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所以作者有 “殆非人间之境” 的感叹 。(结合文章内容 3 分,分析合理 2 分,共 5 分)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 22 分)
(一)名著阅读(4 分)
答案: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了;第二辆车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第三辆车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卖掉了 。(每空 0.5 分,共 2 分)
答案:示例:保尔在面对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巨大困难时,依然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写作,完成了文学作品。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能轻易放弃,要坚定信念,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合原著内容 1 分,启示合理 1 分,共 2 分)
(二)现代文阅读(18 分)
21.①国庆放假,父亲开电瓶车到镇上接 “我” 回家;
②回家后,父亲挑粪浇地;
③“我” 走的那天,父亲摘苦柚让 “我” 带着 。
22.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倒吊在树上的父亲比作一只塑料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身体的消瘦、单薄和在树上的危险状态,突出了父亲为 “我” 摘苦柚时的艰难,表达了 “我” 对父亲的担心和心疼之情 。
23. ①“父亲的背影” 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背影” 是父亲形象的浓缩,通过对父亲不同时期背影的描写,展现了父亲从强壮到衰老的变化过程,突出了父亲对 “我” 的关爱以及 “我” 对父亲的心疼与思念之情;
③“背影” 具有浓厚的感彩,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四、语言运用(共 12 分)
(1)答案:①“给力”: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②“点赞”:表示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③“奥利给”:表示加油、打气、鼓励 。(每空 1 分,共 3 分)
(2)答案:利:网络语言简洁生动、形象有趣,能丰富语言表达,在网络交流中方便快捷,还能体现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弊:部分网络语言随意生造、不规范,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对规范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而且有些网络语言低俗、不健康,不利于良好语言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利 3 分,弊 3 分,共 6 分,合理即可)
(3)答案:示例: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用规范语言,展文明风采 。(3 分,语言简洁,表意明确,符合宣传标语要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