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多角度认识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多角度认识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15 21:3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多角度认识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复分解反应与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中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及应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为本节课的问题探究奠定了基础。而学生对如何判断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是否发生,及对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判断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路,这是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和反应的复习,再次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类型等视角认识中和反应,能使用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多重手段表征中和反应,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系统思维意识;
2、通过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的思考,学会验证无明显现象反应发生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思维模型;
3、通过对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判断,学会对反应后溶质成分进行猜想与检验的一系列科学探究的环节,增强实验探究能力,感受对立统一、质变量变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重点
1、判断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发生的方法。
2、对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的猜想与检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五、教学难点
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类型等视角认识中和反应,使用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多重手段表征中和反应,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系统思维意识。
六、实验用品
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红/蓝石蕊试纸、pH试纸、镁条、碳酸钠粉末、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
井穴板、砂纸、药匙、镊子、滴管若干。
七、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涉及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中和反应的再认识、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探究。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对中和反应进行复习,学会从多个视角认识中和反应。再通过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的思考,学会证明无现象反应发生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思维模型。再让学生自绘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猜想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究对自己提出的猜想进行验证,学会用实验解决问题。最后应用模型,链接中考,检验是否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中和反应的再认识 环节一:中和反应的再认识 【导入】斯达舒为什么能够治疗胃酸过多? 【评价】同学们已经能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了。 【提问】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吗。请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描述实验现象? Ba(OH)2溶液和稀H2SO4 Cu(OH)2固体和稀H2SO4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引导】这三个反应都属于什么反应? 【过渡】很好,能通过中和反应的定义来对它进行判断。那为什么中和反应都生成了水?能不能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回答? 【提问】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吗? 【注意】初中阶段在酸、碱、盐的混合物体系中,若能发生多个复分解反应,最优先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展示】中和反应过程伴随怎样的能量变化呢 利用现代热成像技术展示中和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回答】氢氧化铝与盐酸发生反应。 【回答】中和反应。 【回答】酸中的H+和碱的O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水分子。 【回答】不是,属于复分解反应。 【回答】温度升高,放出热量。 创造真实情境,从生活走向化学,从“斯达舒”药品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对中和反应的复习,再次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类型等视角认识中和反应,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系统思维意识。
环节二: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环节二: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提问】前两组中和反应,有明显现象让我们知道反应发生了,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是无明显现象的,我们之前是怎样借助什么试剂制造了现象? 【演示实验1】 【提问】为什么可以使用酚酞溶液来验证指示的发生? 【引导】还可以如何证明反应发生了?还能使用无色酚酞作为指示剂吗? 【演示实验2】 【提问】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从证明反应物被消耗的角度思考的,还可以从其他角度验证吗? 【展示】提供的试剂、仪器。 【提问】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否能够证明氯化钠的存在呢? 【提问】那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证明有氯化钠生成呢? 【演示实验3】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酒精灯火焰微微烘烤,使水分蒸发,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白色固体析出。(希沃投屏) 【提问】能确定白色固体物质是氯化钠吗?有没有可能是氢氧化钠?为什么? 【提问】如何证明水的生成?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中,不适合用检验水的方法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追问】如何改进?可以采用固态碱和无水酸进行实验。 【展示】无水乙酸、氢氧化钙固体、无水硫酸铜固体。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呈蓝色。可用于检验化学反应生成水。 【思考】这样严谨吗?没有排除实验的干扰。正确的操作我们来一起看视频。 【小结】前面我们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进行了验证。通过以上实验,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你的探究思路是什么?证明反应发生的方法:证明反应物被消耗或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回答】酚酞溶液。 【回答】指示氢氧化钠被消耗。 【回答】证明稀盐酸被消耗。使用紫色石蕊试液作指示剂。 【回答】证明有NaCl生成。 【回答】不能。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溶液中的Na+和Cl-是旁观者,没有参与反应,一直存在于溶液中。 【回答】蒸发结晶。 【回答】不可能,因为酚酞从红色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钠已经被消耗完了。 【学生实验】将三者混合,无水硫酸铜变色,说明反应生成了水。 让学生建立对证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证明反应物被消耗,或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构建证明无明显现象反应发生的认知模型、逐步形成学科思维。 通过实验过程中排除可能的影响因素的干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环节三: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探究 环节三: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探究 【播放视频】现代的传感器技术获得实时的pH变化曲线和温度变化曲线。 【分析】pH曲线中pH=7的点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温度曲线为什么会先上升后下降? 【思考】我们能不能尝试绘制这样的pH曲线图? 【播放视频】请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演示,先记录实验现象,再画出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展示】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能不能说说你们的作图依据是什么 【展示】在pH图像中取A、B、C、D四个点,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思考】溶质成分中,可能既有盐酸又有氢氧化钠吗? 【展示】对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判断,你们是怎样思考的? 【总结】对中和反应后溶液溶质成分的探究,我们经常会从两个方面来思考:生成物一定有,再判断有没有反应物剩余? 【思考】我们的总结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要作为溶质的成分,那生成的盐和碱都要是? 【思考】任意取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溶质成分可能是什么? 【评价】要想验证有没有盐酸,就用酸的通性去验证。 【讲述】通过酸的通性都是可以检验酸的存在的,只是有一些没有明显的现象,不便于我们做出判断。 【注意】设计探究实验时,对所加试剂有什么要求? 【拓展延伸】对化学反应后剩余物质成分的探究思路。 【应用模型】 【链接中考】请见学案第3-4页。 【回答】现象: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红色……→无色。 【画图】 【回答】不可能,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发生反应,不可能共存。 【回答】可溶于水。 【猜想与假设】 【实验探究】 【小组展示】方案____:
取少量样品溶液于井穴板中,加入_____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_____,则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回答】尽可能使实验现象明显。 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性地认识到酸碱溶液性质对立统一,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够同时存在。 通过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归纳总结形成反应后溶质成分猜想和检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板书设计 多角度认识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的再认识 1.定义 2.微观实质 3.反应类型 4.能量变化 二、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1.证明反应物被消耗 2.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三、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探究 1.生成物一定有 2.反应物是否剩余
课后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