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共有4处错误,请将正确的读音改写在横线上。
迸溅(bènɡ) 挑逗(tiǎo dòu) 绽开(diàn) 酒酿(liànɡ)
伫立(chù) 忏悔(qiān) 矜持(jīn) 猥琐(wěi)
(1) (2)
(3) (4)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酿 花舱 藤萝 峰围蝶阵
B.遗憾 凝望 伫立 忍俊不禁
C.发端 终及 挑逗 万花灿烂
D.绽放 稀零 树稍 仙露琼浆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日子里, “有一种幸福叫‘我陪爸妈去远足’”大型孝行活动启动,以大力弘扬“孝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C.来到兵马俑博物馆,你会发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古代匠人们的工艺实在令人震撼。
D.直到100年后的今天,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光芒仍灼灼其华,烛照神州,激励着新一代青年。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牢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使命。
B.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
C.地铁四号线的正式开通运营,决定了长沙地铁网是否迈入“米”字形时代。
D.“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老师说,“本学期我们将学习他的诗歌《春望》。”
B.多么美呀,这挂满冰凌的松柏!
C.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以一生只画兰、竹、石而著称。
D.刚减了抄写类和背诵类作业没多久,张老师就遇到了“两多”困境:一是家庭作业里老师认不出的字越来越多,二是诗词默写中学生画的圈越来越多。
6.把下列语句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③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④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
⑤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A.④⑤①③② B.②④⑤③①
C.④⑤③①② D.②④⑤①③
7.仿写句子。
例句:(紫藤萝瀑布)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仿句:(一望无际将要成熟的麦浪)只是 ,仿佛在 ,在 ,在 。
8.诗词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 !
(2) ,决眦入归鸟。
(3)莫笑农家腊酒浑, 。
(4) ,吟鞭东指即天涯。
(5)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侧重表现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几句诗是: , , !
: , 。
(6)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中启示我们选择了人生道路后要全力投入,一直走下去的句子是: , 。
9.下周明明所在的班级要开展“我读红色经典,汲取精神养料”微演讲比赛。明明上网搜索“红色经典”的含义,得出如下解释:
红色经典,一般是指围绕革命历史创作,具有持久生命力、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
明明准备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演讲稿的素材。请你帮他写一篇演讲稿,阐述红色经典的精神光辉,150字左右。
10.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终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 “作业帮”“火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 据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初三(1)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利:
弊: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
11.文中第②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毛竹?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14.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成于乐”的“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而且是在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天下尽欢颜”之“乐”。从古至今,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尤其需要加强美育。
(摘编自叶小文《美育为什么重要?》)
材料二: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有助于延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引导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欢迎并接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我们相信,更懂得欣赏自己国家、民族之美的年轻一代,也是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美的使者。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让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连接中外,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一定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从心底欣赏中国之美。
(摘编自杨帆《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材料三:
郎佳子彧,1995年出生,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用老手艺尝试做新题材,同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
记者:北京冬奥会期间,你去人民大会堂做过展示,能讲讲那次经历吗?
郎佳子彧:我给外国友人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我在和摩纳哥亲王互动的时候,教他做了一个“冰墩墩”。他挺“害羞”地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如果只带回去一个,麻烦就大了。我又做了一个“冰墩墩”送给他,让他带回去一双吉祥物。
记者:你面前的作品叫什么?为什么想到做这样一个作品?
郎佳子彧:这个作品叫《巾帼》,是在三八妇女节制作的,很多女性医护工作者在抗疫前线做出了很多的奉献,我觉得理应做一个作品,向她们致敬。面塑当中有一个非常古老的题材就是传统戏剧,传统戏剧中有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穆桂英。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可以把她们类比起来。一方面把传统文化和现代题材融合,另一方面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我们的传统戏剧也是非常绚烂的。所以我就把传统和现在拼合在一起,表达对女性的敬意。
(摘编自孟繁哲《把面人捏进了人民大会堂》)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今天看来,就是全民族、新时代的美育教育。
B. 从古至今,先贤们的各种美育思想结晶,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现实意义。
C. 通过认识、理解和欣赏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年轻人可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D. 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郎佳子彧做了很好的示范。
16.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可以引导年轻人怎么做?请根据材料二概括。
17. 请结合三则材料,探究郎佳子彧作为“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成功的原因。
(三)阅读下文,回答下文。
映山红
①暮春,在江南水乡的庭院,竟邂逅映山红。它被安置在方丈之地,前有池后有石,左有梅竹右有庭廊,草丛、紫藤等占满了它周围的空间。它在这闹市之中小巧玲珑的人造景观中作着陪衬,作着点缀,作着阳春白雪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音符。修剪整齐而丛密的绿叶间开几朵暗红的喇叭花朵,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事张扬。那几个含苞欲放的骨朵,正按部就班地耐心等待,等首批花凋谢后它再绽放。
②我禁不住几分悲哀,想起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那本是狂野奔放的花,映着云霞燃着激情红透春末夏初季节的花。
③春分已过,大别山漫山遍野是映山红的天下。那殷红的骨朵,点点滴滴,洒遍群山,宛如一场红雨,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灌木的嫩芽像雀舌,和煦的春风像软绸。
④一场春雨,几阵春风,那花朵仿佛一夜醒来,还带着昨日的梦,站在你面前。崖畔上,沟坎旁,道路边,一两株,三五朵,倒挂着,斜倚着,亭亭直立着,含露乍开,笑脸迎人,仿佛一支优美的晨曲,一首抒情的小诗,又像少女微笑,像来自远方的亲切的问候……
⑤清明后,再几番春雨,它便排山倒海卷着红潮来了。山岭上,沟谷里,万绿丛中,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有的红得热烈,像着了火;有的红得娴静,临之而不惊;有的质朴,像土生土长的乡下姑娘;有的娇艳,像浓妆艳抹的城市小妹。无论哪一种红,从地底下红出来,从心里头红出来,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朴朴实实,以它的纯情和本色保你如痴如醉。此时,假如你乘车进山,会看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如云,如霞,如诗,如歌,如铁扇公主挥火焰山,火苗呼呼作响,如十万八千天女洗罢脸,对此齐倒胭脂水。汽车在无边花海中追波逐浪,心在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真觉得飘飘欲仙。假如你乘船从水库进山里,几十里碧水,水上万山红遍,水下倒映群山,山上的红映在水里,水下的红映在天上——水上水下俨然一个红彤彤的世界。
⑥映山红学名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相传望帝化鸟,杜鹃啼血,是杜鹃鸟啼出的血把它染红了。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它的悲剧故事。相传一位狠心的晚娘叫亲生儿子和前妻之子同去深山种芝麻,芝麻发芽以后才能回家,她给亲生独生子一颗生芝麻种,粒小,给前妻之子一颗熟芝麻种,粒大。不料途中亲生儿羡慕哥哥的种子大,要和他换,忠厚的哥哥答应了。后来自然亲生儿永未回家,这晚娘伤心而死,魂化杜鹃鸟,夜夜泣血,染红杜鹃花。在大别山的深山里,野岭密林中独户人家,春天的后半夜,万簌俱寂,每每梦醒,山泉潺潺,松涛瑟瑟,下弦月临窗,总能听到屋后古树间凄凉哀怨的杜鹃鸟叫声——“我,儿,错过!我,儿,错过!”夜夜达五更,寡妇起彷徨。“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声音,白居易听过,文天祥听过,迁客骚人,游子思妇,无不闻此心惊肠断。
⑦映山红性脆,上山打柴,几乎所在的树条都能拧弯来做捆柴的“腰带”,惟独映山红不能——一拧就断,宁折不弯。近年它的根被做成各种艺术造型的根雕,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但它的花叶装饰小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是随打工的人一道进城的,还是江南土生土长的呢!
⑧热情纯朴、充满悲剧情调和平民色彩的映山红啊,虽时过境迁却似曾相识。久别重逢,触景生情,不由人不感慨。
18.通读全文,说说江南水乡庭院中的“映山红”和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各有什么特点。
19.文章题为《映山红》,第⑥段却宕开笔墨写杜鹃鸟的故事以及“迁客骚人”对杜鹃鸟引发的种种感慨,谈谈你的理解。
20.从表情达意方面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1.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试举一列并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高歌
冯至
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
“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将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
“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
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其他的人都好像得到一种启示似的,觉得意志坚强的人在他的事业未完成前是不会死去的,假如那工程再延长五年,他也许会晚死五年吧。
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跟平素一样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早晨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临死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
“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他说,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一直到死不得安眠,这一点手指尖上的痛苦算什么呢?”
“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
“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有删改)
2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游览西山回来时回望西山峭壁的龙门引起的感想落笔,展开人物对话,引出下面的故事。
B. “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是为了表达对凿路人的怀念,不是为了欣赏那里的景色。
C. “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由点到面,深化了主题。
D. 结尾处“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与开头“坐在滇池的船上”相呼应,文章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23. 关于文中M君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表现了M君对西山峭壁上的龙门的轻视。
B. 当C君反驳他的话后,M君“不回答”,表明他对C君的话并不认同。
C. 听了C君讲的故事后,M君的话语,表明他内心受到震动,有所感悟。
D. M君的言行在文中虽然不多,却能够起到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24. 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叙述故事,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25. 文章的题目“人的高歌”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作文
26. 题目:
山坡在山脚和山顶之间。行至山坡,身边有好友偕行,远方有烟岚可眺,峰顶有未知待探索,来路有满满的收获.行至山坡,可以一鼓作气,勇攀高峰;也可以驻足小憩,调节身心……
请以“走在山坡上”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
1、(1)diàn——zhàn (2)liànɡ——niànɡ (3)chù——zhù (4)qiān——chàn 2.B 3.B
4.A 5.C 6.D 7.大片大片面的黄 奔跑 舞蹈 不停地招摇 8.(1)独怆然而涕下
(2)荡胸生曾云 (3)丰年留客足鸡豚 (4)浩荡离愁白日斜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6)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9.示例:大家好!红色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青年人。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祖国的热爱,克服了种种磨难,并在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斗争中炼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保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勇于奉献、顽强不屈等崇高的精神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0.(1)“作业软件”已被众多学生视为快捷学习的方式。(或“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 (2)网络上资源丰富,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方便、快捷;运用得当,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呈现同一题的不同解题方案。
,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不愿独立思考问题,会对其产生依赖;对于自觉性(自控力)差的学生,“搜作业”就变成了纯粹的“抄答案
11、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句 “有的…… 有的…… 有的……” 增强了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的各种形态;比喻句将毛竹比作岗哨、奇兵等,突出了毛竹的挺拔、茂密和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为下文写井冈山竹子的革命精神作铺垫。
12、因为在革命年代,井冈山的竹子被用来搭帐篷、做梭镖、当罐盛水、当碗蒸饭、做扁担和吹火筒,还摆过竹钉阵打击敌人,它与革命战士们的生活和战斗紧密相连,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它是革命的竹子。
13、(1)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方法,先从远处写竹子的整体形象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再从近处写竹子的不同姿态,如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 等,使读者对井冈翠竹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感受,表现了竹子的繁茂与生机勃勃。 (2)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粮食,更是精神上的革命使命,突出了井冈山毛竹扁担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增强了语气和情感表达。
14、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通过具体的事例,如竹筒饭、毛委员和朱军长挑粮食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了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这一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15. A 16. ①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延续优秀文化传统;③引导年轻人追求美,懂得欣赏中国之美。
17. ①个人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继承传统文化,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用老手艺尝试做新题材,把传统文化和现代题材融合,利用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③以美为媒,沟通世界,在国际交流中传播民族之美。
18.答案:江南水乡庭院中的“映山红”: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事张扬。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狂野奔放,燃着激情,充满活力。
19.答案:映山红学名杜鹃,因同名而写到杜鹃鸟,叙其感伤凄凉故事,再引出迁客骚人的有关杜鹃鸟诗句,环环相扣,承接自然。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氛围,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增加了作品的人文底蕴。
20.答案:示例:作者在文末触景生情,点明映山红的内在品质,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是前文映山红极尽赞美的归结和升华。
21.答案:示例:例句 那殷红的骨朵,点点滴滴,洒遍群山,宛如一场红雨,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赏析 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殷红的骨朵比作红雨和音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映山红刚刚开放时的情状,表现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22、 B 23. B
24. ①文中用M 君、C 君、T 君三人的对话展开故事的叙述,把两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叙事简洁清晰,又富于变化;②采用对话方式,C 君、T 君分别讲述自己熟知的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采用对话方式,可以自然穿插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和感想
25. ①“人”既指凿路者和建塔者,也包括无数像他们一样作出不平凡事业的无名者;②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生命之歌;③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唱的一首赞歌。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