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阶段复习课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阶段复习课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16 10:20:56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阶段复习课
知识整合 思维导图
实践活动 素养创新
典型区域的特征及差异的调查研究
步骤一 区域选取、资料调查
每小组选取一组典型区域(如我国四大区域;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日本和英国),通过上网搜集、QQ群、微信等方式调查该组区域各自的区域特征,并比较区域的差异。
步骤二 名师点拨、理论依据
1.区域特征分析
2.区域差异分析
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3.我国四大区域发展差异
(1)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地区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发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中部
地区 能源、矿产丰富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地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地区 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海运便利,铁路发达;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重工业基地 科技投入不足,工业单一,污染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业结构轻型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2)原因分析
区域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自然
因素 沿海地区,海运便利;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利于开发 距海较远,环境闭塞;多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不利 濒临渤海、黄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水源不足
社会
经济
因素 工业基础好;生产力水平高,产业结构较优;对外开放早 工业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对外开放晚 能源枯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步骤三 能力提升、素养升华
(1)对每个区域的特征从自然、社会经济要素角度逐一分析,概括出统一的总体特征。
(2)列表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报告。
关键能力 素养形成
能力 区域的地理特征差异比较
1.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可从下表所示方面加以分析:
(1)自然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差异
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要素 主要内容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水系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通讯 交通、通讯的通达度与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2.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a.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b.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快慢的不同。
c.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d.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e.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等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差异的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水平、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形成的原因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的差异,分析区域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陕西就有“陕西十大怪”之说: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_______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
A.玉米 B.小麦
C.大豆 D.高粱
(2)“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节常刮(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第(1)题,受降水和气温条件的影响,陕西关中地区以小麦种植为主。故选B。第(2)题,影响陕西的冬季风主要是西北风。故选D。
B
D
(2024·广东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高二期中)以下两图为西欧的莱茵河和我国的淮河水系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河流,填写下表。
项目 莱茵河 淮河
干流流向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首要补给水源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径流季节变化大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向西北(自东南向西北)
向东(自西向东)
大气降水(雨水)
大气降水(雨水)
较小
较大
(2)据图解析淮河流域内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答案:降水丰富,且季节分布不均;河流支流众多;入海自然河道不足;地势低平,泄洪不畅;泥沙淤积河道。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莱茵河干流大致自东南流向西北,流域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主要受雨水补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所以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淮河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流域属季风气候,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第(2)题,淮河流域属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图中显示淮河支流众多,但自然入海河道少,加之区域地势低平,流速慢,导致河流的泄洪能力弱。同时,上游泥沙易在淮河下游地区淤积,河道淤积较严重,也导致河流的泄洪能力不足,所以多洪涝灾害。阶段复习课
 
    ?
典型区域的特征及差异的调查研究
步骤一 区域选取、资料调查
每小组选取一组典型区域(如我国四大区域;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日本和英国),通过上网搜集、QQ群、微信等方式调查该组区域各自的区域特征,并比较区域的差异。
步骤二 名师点拨、理论依据
1.区域特征分析
2.区域差异分析
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3.我国四大区域发展差异
(1)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发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地区 能源、矿产丰富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地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东北地区 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海运便利,铁路发达;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重工业基地 科技投入不足,工业单一,污染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业结构轻型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2)原因分析
区域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自然因素 沿海地区,海运便利;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利于开发 距海较远,环境闭塞;多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不利 濒临渤海、黄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水源不足
社会经济因素 工业基础好;生产力水平高,产业结构较优;对外开放早 工业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对外开放晚 能源枯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步骤三 能力提升、素养升华
(1)对每个区域的特征从自然、社会经济要素角度逐一分析,概括出统一的总体特征。
(2)列表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报告。
  能力 区域的地理特征差异比较
1.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可从下表所示方面加以分析:
(1)自然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水系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通讯 交通、通讯的通达度与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2.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a.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b.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快慢的不同。
c.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d.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e.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等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差异的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水平、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的差异,分析区域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陕西就有“陕西十大怪”之说: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_______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
A.玉米 B.小麦
C.大豆 D.高粱
(2)“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节常刮(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第(1)题,受降水和气温条件的影响,陕西关中地区以小麦种植为主。故选B。第(2)题,影响陕西的冬季风主要是西北风。故选D。
答案:(1)B (2)D 
(2024·广东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高二期中)以下两图为西欧的莱茵河和我国的淮河水系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河流,填写下表。
项目 莱茵河 淮河
干流流向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首要补给水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径流季节变化大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据图解析淮河流域内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莱茵河干流大致自东南流向西北,流域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主要受雨水补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所以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淮河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流域属季风气候,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第(2)题,淮河流域属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图中显示淮河支流众多,但自然入海河道少,加之区域地势低平,流速慢,导致河流的泄洪能力弱。同时,上游泥沙易在淮河下游地区淤积,河道淤积较严重,也导致河流的泄洪能力不足,所以多洪涝灾害。
答案:(1)向西北(自东南向西北) 向东(自西向东) 大气降水(雨水) 大气降水(雨水) 较小 较大 (2)降水丰富,且季节分布不均;河流支流众多;入海自然河道不足;地势低平,泄洪不畅;泥沙淤积河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