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复习课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复习课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16 10:22:12

文档简介

阶段复习课
区域联系调查研究
步骤一 区域选取、 资料调查
每小组选取一典型区域(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或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通过上网、QQ群、微信等方式调查。
步骤二 名师点拨、理论依据
1.主要方法
(1)应用对比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基础:对不同区域按照一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区域的共性与差异性。区域共性可以成为区域联系的联结点,区域差异可以成为区域联系的动力。
(2)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联系的方式:把现实的某一区域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培养信息读取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包括精选案例、案例的分类归并、案例的应用、案例的延伸等。
(3)应用整体性的观点分析区域联系的影响:在分析区域联系时,需要用整体性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各种联系的相互影响。
2.新加坡区域联系分析
(1)区域联系的背景
(2)联系的主要内容
(3)区域联系的影响分析
(4)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提出建议
步骤三 能力提升、素养升华
(1)分析区域材料、图像,列表比较选择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结合世界地图、区域图,用箭头绘制与选择的区域联系的主要线路,标注出内容。
(3)结合选择区域的背景、联系内容,分析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小组分工合作,撰写调查报告,进行班内、班级交流。
能力1 流域开发的基本分析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一般要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如洪水成因分析:洪水的形成与水系形状、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节分配、植被、土质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有关。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下图为某国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乙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有(  )
①经济发达 ②地形平坦 ③水能丰富 ④流量大且稳定 ⑤河流无结冰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
2.甲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共建有19级水坝,除了上游一座于“二战”后建的大坝是80米高之外,其余18座都为低坝,其优势不包括(  )
A.淹没农田面积小
B.移民数量少甚至不用移民
C.不会阻挡鱼类洄游路线
D.溃坝的威胁性小
3.据图中信息可以分析出甲河河口易出现(  )
A.臭氧层空洞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酸雨危害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国家的轮廓判断该国为法国,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所以该河无结冰期,流量稳定。该地区经济发达为社会经济因素。故选D。第2题,建设大坝必然会影响鱼类洄游路线。故选C。第3题,甲河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蒸发量较大,修建大坝减少了下游河口地区的径流量,易导致土壤盐渍化。故选C。
答案:1.D 2.C 3.C 
(2024·九江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流域某年某时段等降水量图。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范围示意图。
(1)读材料一,描述该时段内长江流域的降水特点及带来的洪水特点。
(2)为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国家正积极开发以金沙江、大渡河等为重点的水能资源。分析其水能资源开发的不利自然条件。
(3)读材料二,简述与我国沿海城市带比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长江流域内都有降水,且降水量大,上游在300毫米以下,中下游大多在300毫米以上;降水范围广;支流向干流集水,洪水量大,上游洪水到下游有一段时间,使洪水持续时间过长。第(2)题,金沙江、大渡河均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沟谷纵列分布,地势起伏大;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位于西部地区,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生态环境脆弱。第(3)题,长江经济带范围广、人口多、资源丰富,有“黄金水道”之称,这些都是沿海经济带不具有的优势。
答案:(1)降水特点:降水量大,降水范围广,中下游降水量大于上游。洪水特点:洪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水量大。
(2)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地域狭窄;地质构造不稳定,自然灾害频发;距市场远;生态环境脆弱。
(3)淡水、农产品和矿产等资源丰富;地域文化多样,为城市发展提供多样的选择;水陆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广。
能力2 产业转移问题的相关分析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较低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是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区域的产业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则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一方面将部分产业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另一方面将部分生产环节通过生产合作的方式转移到其他地区,实现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和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次大型的产业转移,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前两次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中心之间的转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工业三次转移示意图。
材料三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
国家 每个雇员年产值(千美元) 日工资(美元) 年工资/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德国 87 45 18.88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菲律宾 23 5 7.94
(1)根据材料一、二,写出全球前三次产业转移的路线及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区域?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材料三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简述产业大量转出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二中读图即可得到答案,但必须按照正确的迁移顺序来回答。第(2)(3)题,要结合材料三中数据,从年工资/年产值的大小、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第(4)题,产业转移会导致当地失业率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第一次:美国→日本、德国。第二次: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美国→亚洲“四小龙”。第三次:亚洲“四小龙”→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德国→中国东南沿海,美国→中国东南沿海。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比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4)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2024·贵州贵阳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2月24日,当前全球出货量最多的福建省宁德市某动力电池企业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包括新能源电池、电池材料及电池回收等5个项目。同一天,湖南省岳阳市的某企业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也在贵安新区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助推贵安新区产业的升级发展。
(1)分析省外企业在贵安新区大力投资建厂的原因。
(2)简述省外企业在贵安新区建厂对贵安新区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贵安新区地价便宜,劳动力相对低廉,生产成本较低。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对外省企业的吸引力较强。当地自然环境优美,对部分技术导向型企业的吸引力较强。第(2)题,省外企业在当地建厂对当地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方面,省外企业在当地建厂,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提高人们收入,也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助力贵安新区产业的升级发展,省外企业在贵安新区建厂,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方面,大量省外企业在当地建厂,增加了当地环境的负担,可能导致当地环境污染。
答案:(1)贵安新区地价便宜;劳动力相对低廉;政策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等。
(2)有利: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增加人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贵安新区经济发展。不利:增加环境负担,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阶段复习课
知识整合 思维导图
实践活动 素养创新
区域联系调查研究
步骤一 区域选取、 资料调查
每小组选取一典型区域(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或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通过上网、QQ群、微信等方式调查。
步骤二 名师点拨、理论依据
1.主要方法
(1)应用对比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基础:对不同区域按照一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区域的共性与差异性。区域共性可以成为区域联系的联结点,区域差异可以成为区域联系的动力。
(2)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联系的方式:把现实的某一区域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培养信息读取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包括精选案例、案例的分类归并、案例的应用、案例的延伸等。
(3)应用整体性的观点分析区域联系的影响:在分析区域联系时,需要用整体性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各种联系的相互影响。
2.新加坡区域联系分析
(1)区域联系的背景
(2)联系的主要内容
(3)区域联系的影响分析
(4)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提出建议
步骤三 能力提升、素养升华
(1)分析区域材料、图像,列表比较选择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结合世界地图、区域图,用箭头绘制与选择的区域联系的主要线路,标注出内容。
(3)结合选择区域的背景、联系内容,分析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小组分工合作,撰写调查报告,进行班内、班级交流。
关键能力 素养形成
能力1 流域开发的基本分析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一般要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如洪水成因分析:洪水的形成与水系形状、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节分配、植被、土质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有关。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下图为某国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乙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有(  )
①经济发达 ②地形平坦 ③水能丰富 ④流量大且稳定 ⑤河流无结冰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
D
2.甲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共建有19级水坝,除了上游一座于“二战”后建的大坝是80米高之外,其余18座都为低坝,其优势不包括(  )
A.淹没农田面积小 B.移民数量少甚至不用移民
C.不会阻挡鱼类洄游路线 D.溃坝的威胁性小
3.据图中信息可以分析出甲河河口易出现(  )
A.臭氧层空洞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酸雨危害
C
C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国家的轮廓判断该国为法国,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所以该河无结冰期,流量稳定。该地区经济发达为社会经济因素。故选D。第2题,建设大坝必然会影响鱼类洄游路线。故选C。第3题,甲河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蒸发量较大,修建大坝减少了下游河口地区的径流量,易导致土壤盐渍化。故选C。
(2024·九江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流域某年某时段等降水量图。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范围示意图。
(1)读材料一,描述该时段内长江流域的降水特点及带来的洪水特点。
(2)为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国家正积极开发以金沙江、大渡河等为重点的水能资源。分析其水能资源开发的不利自然条件。
(3)读材料二,简述与我国沿海城市带比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长江流域内都有降水,且降水量大,上游在300毫米以下,中下游大多在300毫米以上;降水范围广;支流向干流集水,洪水量大,上游洪水到下游有一段时间,使洪水持续时间过长。第(2)题,金沙江、大渡河均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沟谷纵列分布,地势起伏大;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位于西部地区,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生态环境脆弱。第(3)题,长江经济带范围广、人口多、资源丰富,有“黄金水道”之称,这些都是沿海经济带不具有的优势。
答案:(1)降水特点:降水量大,降水范围广,中下游降水量大于上游。洪水特点:洪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水量大。
(2)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地域狭窄;地质构造不稳定,自然灾害频发;距市场远;生态环境脆弱。
(3)淡水、农产品和矿产等资源丰富;地域文化多样,为城市发展提供多样的选择;水陆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广。
能力2 产业转移问题的相关分析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较低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是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区域的产业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则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一方面将部分产业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另一方面将部分生产环节通过生产合作的方式转移到其他地区,实现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和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次大型的产业转移,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前两次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中心之间的转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工业三次转移示意图。
材料三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
国家 每个雇员年
产值(千美元) 日工资
(美元) 年工资/
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德国 87 45 18.88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菲律宾 23 5 7.94
(1)根据材料一、二,写出全球前三次产业转移的路线及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区域?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材料三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简述产业大量转出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二中读图即可得到答案,但必须按照正确的迁移顺序来回答。第(2)(3)题,要结合材料三中数据,从年工资/年产值的大小、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第(4)题,产业转移会导致当地失业率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第一次:美国→日本、德国。第二次: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美国→亚洲“四小龙”。第三次:亚洲“四小龙”→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德国→中国东南沿海,美国→中国东南沿海。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比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4)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2024·贵州贵阳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2月24日,当前全球出货量最多的福建省宁德市某动力电池企业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包括新能源电池、电池材料及电池回收等5个项目。同一天,湖南省岳阳市的某企业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也在贵安新区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助推贵安新区产业的升级发展。
(1)分析省外企业在贵安新区大力投资建厂的原因。
(2)简述省外企业在贵安新区建厂对贵安新区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贵安新区地价便宜,劳动力相对低廉,生产成本较低。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对外省企业的吸引力较强。当地自然环境优美,对部分技术导向型企业的吸引力较强。第(2)题,省外企业在当地建厂对当地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方面,省外企业在当地建厂,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提高人们收入,也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助力贵安新区产业的升级发展,省外企业在贵安新区建厂,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方面,大量省外企业在当地建厂,增加了当地环境的负担,可能导致当地环境污染。
答案:(1)贵安新区地价便宜;劳动力相对低廉;政策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等。
(2)有利: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增加人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贵安新区经济发展。不利:增加环境负担,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