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年 级:高一年级
学 科:高中历史(统编版)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根据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一文整理
一、民国初年“沉沦”--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1912年
2月12日
清帝
退位
1912年
2月15日
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
3月10日
袁世凯宣誓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
3月20日
1913年
7月-9月
1913年
11月
解散
国民党
1914年
5月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
年底
改
总统
任期
袁世凯
称帝
1912年
3月11日
1916年
3月
1915年
12月
1915年
5月
签订
《中日民四条约》
中华民国建立后,未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重建社会秩序,很快便陷入种种混乱中。……
一、民国初年“沉沦”--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1912年
2月12日
清帝
退位
1912年
2月15日
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
3月10日
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宣誓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
3月20日
宋教仁
案
1913年
7月-9月
二次
革命
1913年
11月
解散
国民党
1914年 5月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
年底
改
总统
任期
袁世凯
称帝
护国
战争
1912年
3月11日
1916年
3月
取
消
帝
制
1915年
12月
1915年
5月
签订
《中日民四条约》
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革命党人做了哪些反击?结果如何?
专制
共和
一、民国初年“沉沦”--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
派系 代表人物(出身) 兵力(1920-22年) 支持国家
奉系 张作霖(土匪) 约17万 日本
直系 冯国璋(北洋武备讲学堂) 约20万 英国、美国
皖系 段祺瑞(北洋武备讲学堂) 约6万 日本
滇系 唐继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约8万 法国
桂系 陆荣廷(土匪) 月10万 法国
为什么会形成军阀割据?
直皖
战争
两次直奉
战争
府院
之争
张勋
复辟
护法
运动
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
军阀割据示意图
1.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控制某一地区闭关自守)
3.帝国主义列强扶持各自代理人;
4.落后的交通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鲁迅
二、民国初年“上升”--经外交新气象
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阶段
19C60、70S
甲午战后
1895年
民国初年,一战期间
1912年
1919年
1927
1937年
1949年
1956年
开始兴起
初步发展
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
消亡
发展情况
二、民国初年“上升”--经济新气象
短暂
春天
材料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材料二: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材料三: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一战爆发后,英国对华输出减少了约 1/2。法国减少到不足战前的1/3 德国货则完全停止了出口。
——《中国近代史教程》
民族工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⑶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⑷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⑴中国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⑵南京临时政府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达200万人左右。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罢工的次数愈来愈多,罢工规模和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从1912年到1919年的七年间,罢工达130多次,比辛亥革命前的七年增加了一倍还多。
——李侃《中国近代史》 (第四版)
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五四运动)
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影响:
改称谓,废跪拜
禁缠足,倡女权
旧照与新颜
改良服饰
剪发辫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二、民国初年“上升”---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二、民国初年“上升”--思想文化新气象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各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主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子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语。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杂志)第1卷第6号
制度
思想
“德先生”和“赛先生”
民主是什么?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
民主制度+民主意识
自由、平等
科学是什么?
科学知识+理性精神
科学者何 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举凡一事一兴,一物一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所以,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为什么要反对封建礼教?
“为什么改革思想, 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 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
旧文学是旧思想文化的载体;
新文学是传播民主与科学的工具。
什么是新文学?
【历史趣闻】
胡适授课时,北大的学生抵触白话文,嫌其啰嗦。于是胡适出题目: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请替我用最少的字复电拒绝。
结果:文言用字最少的是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胡适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民主、科学
兴起标志
旗帜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主张
意义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北京大学、《新青年》
①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④提倡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运动。
二、民国初年“上升”--思想文化新气象
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新青年》)。
——1936年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
以白话取代文言,不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它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同时,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语言的变革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 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意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用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运思方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三联书社,P357
根据以下图片和材料分析,浅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20北京大学破例招收女生
新文化运动后报刊学校社团分布图
1.促进了民众,尤其是青年的觉醒
3.促进报刊业发展
2.社会改革
4.推动中国现代文化表达方式的转型,促进文化通俗化和大众化
“他们反对旧八股、旧礼教,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地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 ——《毛泽东文集》
“《新青年》重大事件”表
“《新青年》目录摘要”
5. 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6.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了大门,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7.对待中西方文化存在片面性
8.局限于青年知识份子,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政治
经济
文化
袁氏独揽大权
军阀混战割据
民族工业发展
社会移风易俗
思想文化解放
混乱
觉醒
发展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而在20世纪初的20年,随着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张海鹏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