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也正是在这一关头,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梅岭三章》正是陈毅同志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二、预习交流 1.走近作者。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故被称为元帅诗人。 2.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ppt出示生词和停顿,录音朗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四、内容解读 (一)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二)学习第一章 1.释词译句。 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 泉台: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队。 阎罗:即阎罗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文中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2.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运用设问,交代了写作背景;结构上:总领全诗(后面三句为“意如何”的具体内容) 3.后两句诗哪几个字比较精妙?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 “去”的意思是“前往”:“招”的意思“招引”;“斩”的意思是“斩杀”。 这三个动词写出了领导者的强大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 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旌旗:这里指部队。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阎罗:即阎罗王,民间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用的是借喻的修辞手法,在这里喻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第一章小结:(思过去)回首征程,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 (三)学习第二章 1.释词译句。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入侵时在高台上点起报警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纸钱:也叫“冥币”,民间烧给死者的纸做假钱。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2.“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哪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吴将伍子胥“悬眼东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 【“悬眼东门”的典故】春秋时期 ,吴越争雄 。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 ,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抉(jué)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即使牺牲了也要亲眼看到同志们取得战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二的崇高品质。 说说“死后诸君须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诗人临危之际对革命者最诚挚的嘱咐、期望,也是对敌人的无比蔑视,表明诗人坚信革命必胜,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章小结:(写现在)勉励战友,着重写对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竟事业继续奋斗下去。 四)学习第三章 1.释词译句。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2.分析“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的表达效果。 明确:“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取义成仁”,化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明诗人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表达了欢欣、豪迈之情。 ●第三章小结:(望未来)展望未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 五、合作探究 1.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回顾课文,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 3.主题探究。 在这三首诗里,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4.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引经据典 典故运用是这组诗章引人注目的最大特点。借用伍子胥“悬眼东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他不亲耳听到国民党反动派彻底灭亡的消息便死不瞑目的精神,而且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耳听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 虚实结合。 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多用修辞。 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借代与借喻比较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借喻:“自由花”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六、拓展延伸 1.读罢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你还能联想到哪些类似的诗句? 明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七、教师寄语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同学们,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我们现在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知识,练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八、随堂练习 1.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丛莽(mǎng) 旋围解(xián) 虑不得脱(lǜ) B.旌旗(jīng) 阎罗(yán) 大庾岭(yú) C.烽烟(fēng) 捷报(jié) 国门悬(xuán) D.有涯(yá) 当纸钱(dāng) 血雨腥风(xīng)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不仅仅是为了回顾那段血雨腥风、跌宕起伏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弘扬长征精神,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B.小明随父母到海南度假,游览了“天涯海角”等多处景点,那一片片沧海桑田让他充分感受到海南特有的魅力。 C.岁月的长河里,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而英勇献身。 D.这些先烈们牺牲已经90余年了,但他们取义成仁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 十、作业布置 文中三首诗是作者写于生死存亡之际,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今天我们取得了革命胜利,实现了作者诗中的期许。假如让你与当时的作者对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结合实际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