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天下第一楼(节选)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天下第一楼(节选)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6 17: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天下第一楼(节选)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1)这小子成心dǎo dàn(  ),别忘了,你还该我们二爷一顿打哪。
(2)今天开张有jì huì(   ),不许穷小子进门,叫常头出去
(3)他辛辛苦苦把个要关张的福聚德shí duo(  )得名噪京师,就落了这名声,就太冤枉人了。
(4) 此时是福聚德的鼎盛时期。diāo liáng huà dòng(  )的大楼金碧辉煌。
(5)今天我不烤了,你们lìng qǐng gāo míng(   )吧!
(6) 要不孟实这么yǎo yá duò jiǎo(   )地干,心里窝着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幌子 行头 编排 咬牙跺脚
B.拾掇 辉煌 克薄 骂骂咧咧
C.虐待 喧哗 名噪 混吃混喝
D.安顿 盖章 煞白 金碧辉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他说话总是滔滔不绝,一看就知道是个八面玲珑的人。
B.我并不欣赏他那种视人生如逢场作戏的随性态度。
C.有的人孤陋寡闻,却喜欢夸夸其谈,炫耀自己。
D.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B.《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C.《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D.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
B.“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C.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D.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广场公园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②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天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③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④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7.指出下面语句采用的描写方法。
(1)他人到中年,衣着华贵,面容丰满,一脸威严。(    )
(2)卢孟实向店里扫了一眼,坐在当年老掌柜的那把太师椅上。(    )
(3)(卢孟实)脸色由青变得煞白,突然高声笑了起来。(    )
8.下面一则寓言,用简练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2个字。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9.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民族中学九(1)班决定组织一次以“戏曲大舞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不超过20字)
答:


(2)班长已设计好了两个活动,请你帮他补充两个,组成完整方案。
活动一:戏曲知识讲座。
活动二:戏曲知识竞赛。
活动三:           。
活动四:           。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卢孟实 有人在东家那儿告我,在老家买地置房子,不错,有这事儿。做饭庄子的就不能置产业 就都得吃喝嫖赌走下流 我还想买济南府,买前门楼子哪!成顺!
成 顺 是。
卢孟实 你哪天办喜事
成 顺 二月二。
卢孟实 龙抬头,好日子!(从修手里取过一个红封包)这是柜上送的喜幛子钱。
成 顺 谢谢掌柜的!
卢孟实 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散吧!
罗大头 (憋了一肚子火)等等!成顺动我的烤杆。
卢孟实 (不动声色)怎么啦
罗大头 这是坏柜上的规矩!烤炉的不到七十不传徒弟,皇上都认可过。
卢孟实 (笑起来)皇上都在日本租界当了寓公了,这规矩早该改改了。
罗大头 别忘了你们当初是怎么把我请回来的,我一撂杆不干,福聚德就得关门。
王子西 (调解地)这是干吗 谁不知道,福聚德指着大罗一根杆撑着哪,啊 !
罗大头 (故意拿糖)今天我不烤了,你们另请高明吧!(甩手就走)
王子西 哎,楼上还有座儿呢。
卢孟实 走了,就再别回来。
罗大头 (爆发地)卢孟实!别跟我这儿摆掌柜的,你那点儿底别以为我不知道!
常 贵 (急拦)大罗!
王子西 这是干什么,散了!
罗大头 (甩开常贵)你爸爸怎么死的 攀着秤钩儿,蜷着腿,让人家拿大杆秤当牲口称,憋闷死的,别以为我不知道……
卢孟实 (脸色由青变得煞白,突然高声笑了起来,那笑声凄惨中带着一股昂扬,听着使人发抖)你——给我出去!
罗大头 别人五人六的,美得你几辈子没当过掌柜的,上这儿耍威风!
卢孟实 (大吼)走!
众人要拦。
卢孟实 谁拦,谁跟他一块走!
罗大头骂骂咧咧下。
10.“做饭庄子的就不能置产业 就都得吃喝嫖赌走下流 我还想买济南府,买前门楼子哪!”这些话表现了卢孟实怎样的特点

11.结合课文情节,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12.根据选文内容,分析罗大头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获虎之夜(节选)
田汉
【隐约闻外面人声嘈杂,猎犬吠声。】
祖 母 你听,你爹爹跟屠大爷他们抬虎来了。你出阁的时候又
要添一样好陪奁了。你也可以早些到陈家里去享福去
了。你还不到大门口去看看去。
莲 姑 不,我不要去看。我怕这个老虎。
祖 母 你又不是才看见过老虎的。怕它做什么?以前捉了活的
还不怕,此刻是打死了抬回来的,更不必怕了。
莲 姑 我怎么不怕它?它是催我的命的。
【人声、狗声愈近。众声嘈杂中闻甲长之声:“抬进去,抬进去。”】
祖 母 你听,虎已经抬到门口来了。快去看看去。
莲 姑 不,我不要看。老虎进来,我就要出门子了。
【人声,脚步声,猎犬吠声,已闹成一片了。】
屠 大 (在内)顾三爷,你把大门推开些,推开些。
李东阳 (在内)你把脚好生抱着,抬进去。
祖 母 莲儿,虎抬进来了。快去看看。
莲 姑 不。我不要看。
【人声、足步声愈近。】
魏福生 (在内)抬到堂屋里去。
李东阳 (在内)不,抬到火房里去。
祖 母 你快去开门,虎要抬到火房里来了。
魏福生 (在内)何必抬到火房里去?
李东阳 (在内)天气冷,抬到火房里去吧。快去安置一下。
【火房门开了,在莲姑和她祖母的错愕中间,魏福生和屠大早半抬半抱的抬进一只“大虎”——一个十七八岁的褴褛少年。腿上打得鲜血淋漓,此时昏过去了。】
祖 母 怎么哪,打了人?
魏福生 有什么说的,倒楣嘛!
【魏黄氏急登场。】
魏黄氏 打了人?打了谁呀?
魏福生 还有谁!还不是那个晦气。
【魏黄氏与莲姑的眼光都转到那褴褛少年脸上。】
魏福生 他晕过去了。快烧碗开水灌一下。(忽注意到莲姑)莲
儿快进去,不要呆在这里。
莲 姑 (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面色灰败的少年,拭目,挨近一
看)嗳呀,这不是黄大哥?黄大哥呀!(哭)
魏黄氏 当真是那孩子,怎么瘦到这样了。咳,真是想不到。
(起身,烧水去)
魏福生 不识羞的东西,他是你什么黄大哥?还不给我滚进去!
祖 母 (起视)当真是那孩子吗?
魏福生 不是那个颠子,这个时候谁还跑到岭上去送死?背时人
就碰上这样的背时东西。
…………
【魏福生急上。】
魏福生 (见莲姑)莲儿还不进去。进去!
黄大傻 姑爹,以后我再也不要你老人家操心了。今晚上是最末
一次。真没想到今晚上又能到你老人家府上来的,更没
有想到会真像受了重伤的野兽一样,倒在我小时睡过的
这张竹床上。我只想能在后山上隐隐约约地看得见这屋
子里的灯光就够了。
魏福生 你为什么今晚要来看我们家的灯光?
黄大傻 不止今晚啊,姑爹。自从在庙里戏台下面安身以来,我
每晚都是这样的。哪怕是刮风下雨的晚上都没有间断
过。我只要一望见这家里的灯光,我就像见了亲人一
样,把苦楚都忘记了。
祖 母 咳!没有爹娘的孩子真是可怜啊。
魏福生 你既然这样想到我家来,何不好好对我说呢?
黄大傻 姑爹,我晓得我就是好好地求你老人家,你老人家也不
会要我到你家里来的。我是挨过你老人家的打骂的呀!
魏福生 我打你骂你,都是愿你学好。谁叫你那样不听话呢?我
要你学木匠,你不去;要你学裁缝,你也不去;你偏要
在这近边讨饭,我怎么不恨呢?
黄大傻 是的。我宁愿在这近边讨饭,我宁愿一个人睡在戏台底
下,我不愿离开这个地方。哪怕你老人家通知团上要把
我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驱逐出境,我也不愿离开这个地
方。
魏福生 我是怕你不务正业,才要驱逐你的呀。假如你是学好
的,我何至如此?
黄大傻 嗨!穷孩子总是要被人家驱逐的。我讲好了替上屋张家
看牛,你老人家硬叫张大公辞退了我。哪里是怕我不务
正业,无非害怕我接近莲姑娘罢了。
魏福生 你们听!我早知道他是装疯卖傻的。
黄大傻 姑爹,我实在是个傻子,我明晓得没有爱莲姑娘的份
儿,我偏舍不得她,我怎么不是个傻子呢?我跟莲姑娘
从小就在一块儿。那时我家里还好,你老人家还带玩带
笑地说过,将来这两个孩子倒是好一对。后来我爹不幸
去世,家里亏空不少,你老人家已经冷了一大半。及至
我妈妈也死了,家里又遭了火烛,几亩地卖光,还不够
还债的。我那时候早已晓得莲姑娘不是我的了。上屋里
陈八先生可怜我,叫我同他到城里去学生意。我想这或
者可以帮助我忘记莲姑娘,可是我同他走到离城不远的
湖迹渡,我还是一个人折回来了。我不能忘记莲姑娘,
我不能离开莲姑娘所住的地方。多亏仙姑庙的王道人可
怜我,许我在庙里的戏台下面安身,我时常帮他做些杂
事,碰上我讨不到饭的时候,他也把些吃剩的斋饭给我
吃,我就是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日子。
莲 姑 (哭)啊,大哥!(抚着黄大傻的手)大哥,你好好
睡。我今晚招呼你。
魏福生 (暴怒地)不能!莲儿,快进去,这里有我招呼,不要
你管。你已经是陈家里的人,你怎么好看护他?陈家
听见了成什么话!(见莲姑还握着黄大傻的手)你还
不放手,替我滚起进去!你想要招打?
莲 姑 你老人家打死我,我也不放手。黄大哥,可怜的黄大
哥,我是再也不离开你的了。死,活,我都不离开你!
魏福生 我偏要你离开他。偏不许你们在一块……你这不孝的东
西!(猛力想扯开他们的手,但他们抓死不放。暴怒如
雷,猛力扯开他们的手,拖着莲姑往房里走)你这畜
生,不要脸的畜生,不打你如何晓得厉害!(拖进房
里)
(1924年1月)
1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围绕魏福生和莲姑父女间的冲突展开,塑造莲姑勇于追求爱情的形象。
B.魏福生说是为了黄大傻有前途而打骂驱逐他,实际是嫌贫爱富,故意拆散恋人。
C.“晦气”“背时东西”等称谓,表达魏福生因所获非虎而产生的沮丧愤怒之情。
D.黄大傻渴望亲情,所以怀念“小时睡过的竹床”,每晚都去山上看魏家的灯光。
14.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母误解了莲姑口中的“怕老虎”,这一误会的设置,意在突出祖母年老愚钝。
B.黄大傻的大段陈词,既体现他深情的形象特点,也符合戏剧语言的抒情性特点。
C.文末魏福生的咒骂和“扯”“拖”等舞台动作,形象写出了人物的专制与独断。
D.选文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明写魏家打虎置办嫁妆,暗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15.选文开篇连续四处舞台说明写到人声、狗叫声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无巧不成书”,文学作品中的巧合往往蕴含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17.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了祖父、父亲等诸多家长形象。请从《红楼梦》《四世同堂》或鲁迅小说中选取两位不同的家长,对比分析其形象特点。200字左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匠 心
杨一凡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②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③“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④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 200年 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⑤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⑥“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⑦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
⑧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⑨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 ”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⑩“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时光荏苒,岁月静默。小镇一如既往地宁静。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现在回头看去,我想有些事情早已注定。或许,在木雕师傅收下这个弟子时,命运就开始以无可逆转的姿态走向终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站住了,犹疑了一瞬间,又迈开了步子。
“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好像这样就能改变已发生的事实一般。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谁料一语成谶。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蒙眬中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
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也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光明日报》2018年03月09日 16版)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9.“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纵观全文,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阿苗对穆爷爷的懂。
20.下面两句中加点字“活”的意思相同吗 为什么
(1)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
(2)我……,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
21.请任选一种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2.“匠心”其实就是工匠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细细品味穆爷爷的一生,谈谈你对“匠心”内涵的理解。
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
1、(1)捣蛋 (2)忌讳 (3)拾掇 (4)雕梁画栋 (5)另请高明 (6)咬牙跺脚 2.B 3.D 4.B 5.A 6.A 7. (1)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8.示例:温暖胜于严寒。(其他答案切近题意亦可) 9.(1)(示例1)中华戏曲,源远流长。(示例2)学习戏曲知识,弘扬民族文化。(示例3)戏曲,想说爱你不容易。(2)(示例)讲述戏曲故事 学唱经典曲目
10.表现了卢孟实不屈服于世俗偏见、自尊自强、胸怀大志的特点。
11.卢孟实让伙计把喜事办得有面子,表现了他对伙计的关心,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12.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是怎么把我请回来的”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动辄就撂杆子走人,表现了他恃才自傲、心胸狭窄的特点。
13、B
14、A
15、各种声音由远及近,提示所获之“虎”离家越来越近,渲染了紧张气氛,增强了画面感;越来越近的声音凸显了祖孙二人截然不同的表现,莲姑的极度忧虑增加了剧本的悬念感,推动剧情发展。
16、魏福生为了给女儿添嫁奁而去捕猎老虎,没想到伤了人,偏巧伤的又是女儿的恋人黄大傻;这一巧合蕴含着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正因为黄大傻的痴情,才会每天晚上到后山远远的看心上人窗户上的灯光,才有了被误伤的可能;这一巧合也加剧了后文的矛盾冲突,使黄大傻与魏福生有了正面交锋,也使其内心世界得以全面展开。
17.参考示例:《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和鲁迅作品《药》中的华老栓都是一家之长,他们都竭尽全力去爱护家人。国难当头,祁老太爷苟且忍辱换取全家太平,华老栓为了医治儿子的病用全部家当换来人血馒头。他们都有忍耐的成分,但不同之处在于,祁老太爷看到再软弱下去连家也保不住的时候,他会醒悟抗争,体现了他的底线和尊严,令人敬重;华老栓麻木无知,一味卑微退让,任人摆布,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8、木匠穆爷爷秉承木雕师傅遗志,倾其一生修复一处毁于战火的园林中的木雕,使其恢复原貌,大放光彩。
19、(1)“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这句话体现了“我”对穆爷爷的理解。(2)“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文中多处描写“我”静静地看穆爷爷干活,体现了“我”对穆爷爷的懂。(3)文章第 段描写“我”对那些木雕的欣赏,体现了“我”的懂。(4)“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体现了“我”对穆爷爷工作价值的高度赞扬,这也是一种懂。(说出两条即可)
20、两个“活”的意思都是富有生命力的,(1)句中的“活的”是说这些木雕被老一辈工匠雕刻得栩栩如生,获得了艺术生命力。(2)句中的“活过来”是说那些被损坏的木雕通过穆爷爷的修复又重新焕发新的艺术生命。
21、(示例)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体现了穆爷爷的衰老和他执着的精神,体现了他为修复木雕耗费了毕生的心血。
22、(1)具有高超的技艺,对艺术精益求精。(2)淡泊名利,为艺术奉献终生。(3)具有家国情怀,注重传承和发扬。(4)重诺守信。(答两点即可)
23、 (1)每个词语独立成句,表强调,以引起读者的阅读思考。(2)三个词语在排列上呈递进关系,表达了作者所要颂扬的不只是穆爷爷一个人,更是以穆爷爷为代表的工匠群体,以及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