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浪淘沙.北戴河》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与原文有出入的一项是( )
A.大雨落幽燕
B.一片汪洋都不见
C.萧瑟秋风今又是
D.往事跃千年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应为:往事越千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写错的字形的掌握情况。
2.对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B.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C.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③有遗篇: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丕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D.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答案:C
解析:
分析:C应为魏武帝曹操。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3.选出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B.魏武:魏武帝曹操。
C.碣(jié)石: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
D.遗篇:指曹操的诗作《龟虽寿》,曹操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路过碣石山。曹操登山观海,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句。
答案:D
解析:
分析:D.应为《观沧海》。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内容的分析。
4.选出下面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于1945年,地点北戴河,“浪淘沙”是词牌名。
B.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C.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D.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答案:A
解析:
分析:A该词写于1954年。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背景的掌握。
5.下列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B.“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C.上片抒情,景中含情,而下片写景,情中有景。
D.“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答案:C
解析:
分析: C项应为: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形声字的辨析。
6.下列属于毛泽东诗词的项是( )
A.《沁园春.雪》
B.《卜算子.咏梅》
C.《七律.长征》
D.《沁园春.长沙》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以上四项均为毛泽东的作品。故选ABCD。
点评:考查学生文史知识积累识记能力。
7.以下属于毛泽东诗词名句的有( )
A.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B.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C.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答案:A BCD
解析:
分析:以上四项都是毛泽东的诗句。所以应该选ABC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的积累识记。
二、填空题
8.“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是指____。
答案:曹操的《观沧海》
解析:
分析:“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
点评:主要考查对词的理解。
9.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解析:
分析:往事越千年,通过遥想当年,感概今昔,年代变了,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词的理解。
10.词人在词中写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典故来抒发情怀
解析:
分析:曹操在《观沧海》诗中抒发了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毛泽东借写曹操来展示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的分析能力。
11.“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今,萧瑟的秋风又吹起来了,自然景色依旧,但是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变化,历史已转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解析:
分析:“今”状语后置,指的是“如今”。注意调整语序。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12.这首词和《沁园春.雪》都出自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接近,从表现内容上看,两词上阕都是 ,下阕都是 ;两词都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
答案:写景|抒情|借景抒情
解析:
分析:两首词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的写法的分析。
三、阅读理解
1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一句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概括描写了壮丽的海景,这一句倾注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切的思想感情。
解析:
分析:大雨与大海连成一片,海景非常壮观,但在这样的大风浪中,打鱼船很危险。所以这句中还蕴含着对人民的无限关切之情。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的赏析。
(2)下阕用“挥鞭”楷括而鲜明地勾勒曹孟德形象,有何妙处?
答案:“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
解析:
分析:这是一个动作,是曹操的动作,展现了一代英雄的英资与抱负。所以答题时要抓住这一动作具体分析其蕴含的感情。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的赏析。
14.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的上、下阕中各有一个起总领作用的词。即“ ”和“ ”。
答案:望|惜
解析:
分析:两个字分别是:望、惜。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以静写动的写法,表现出“山”“原”与天相连,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C.“输”“逊”都是“差”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说,措词极有分寸,既不全部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批判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一种后来者居上的气概,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伟大抱负。
答案:A
解析:
分析:A是以动写静的写法。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歌特点的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