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24-2025学年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24-2025学年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同步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6 10: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第 6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战国时期的时间范围,清晰阐述战国七雄的形成与争霸格局,掌握各国地理位置及主要特征。
详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理解其对秦国及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
阐述战国时期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表现,如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等,提高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研读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差异,加深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理解。
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活动,模拟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提升学生的历史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战国时期各国为富国强兵积极变革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品质。
认识到商鞅变法等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改革意识。
体会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的争霸格局和主要战争。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战国时期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表现。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剖析经济基础变化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等改革措施,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战国时期战争场景的图片,如长平之战的绘画作品,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激烈的战争画面,大家是否好奇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各国是如何应对挑战、寻求发展的?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又发生了哪些巨大的社会变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时期,探寻社会变革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
战国七雄与争霸战争(12 分钟)
战国七雄的形成:利用历史地图,展示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演变过程,讲解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分析各国的地理优势和劣势,如秦国据有函谷关天险,楚国地域辽阔等。
主要战争:介绍战国时期的主要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通过讲述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结合地图演示战争的战略布局,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对各国势力消长和战国格局演变的影响。例如,长平之战使赵国实力大损,秦国加速了统一六国的进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战争中的将领、谋士等角色,讨论战争策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代入感。
商鞅变法(15 分钟)
背景:结合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局势,讲解秦国在战国初期相对落后的状况,以及秦孝公渴望变法图强的愿望。展示当时秦国社会矛盾的相关史料,如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内容: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确立县制等。通过案例分析,如奖励耕织如何促进农业生产,奖励军功怎样提高军队战斗力,帮助学生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作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这些措施对秦国不同阶层(贵族、平民、新兴地主阶级等)的影响。
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总结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对比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变革的其他表现(12 分钟)
经济变革:展示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的考古资料和图片,讲解其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如提高了开垦荒地的效率,促进了农业产量的增加。介绍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水利工程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分析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繁荣的意义。
文化变革:阐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包括社会动荡、各国改革、学术下移等因素。介绍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如孔子的 “仁”“礼”,墨子的 “兼爱”“非攻”,庄子的 “逍遥”,韩非的 “法治” 思想等。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派思想的异同,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内容,回顾战国七雄的争霸、商鞅变法以及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强调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些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 “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战国时期开始于( )
A. 公元前 770 年 B. 公元前 475 年 C. 公元前 221 年 D. 公元前 1046 年
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边的是( )
A. 秦国 B. 燕国 C. 楚国 D. 齐国
商鞅变法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措施是( )
A. 奖励耕织 B. 奖励军功 C. 废除井田制 D. 确立县制
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是( )
A. 李冰 B. 西门豹 C. 管仲 D. 商鞅
百家争鸣中,主张 “兼爱”“非攻” 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统一讲解答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分钟)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及其事迹,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其中一位改革家。
思考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哪些启示,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视频、地图、文字资料等)
相关历史书籍、文献资料
战国时期文物复制品、图片
思维导图制作工具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史料,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够深入。今后教学中,应优化讨论问题的设计,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此教案涵盖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核心内容。若你对教案的教学活动安排、知识点讲解深度等有不同想法,欢迎随时沟通。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战国七雄
1.背景
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
(1)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加明显。
(2)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国七雄
秒学巧记: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七雄
材料一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材料二 下面为战国时期的三次经典战役。
战役 交战双方 持续时间 参战人数 影响
桂陵之战 魏—赵、齐 不详 齐国8万 魏国10万 魏国元气大伤,
齐国逐渐强大
马陵之战 魏—齐 不详 齐国10万 魏国10万 长平之战 秦—赵 2年 秦国45万 赵国60万 赵国元气大伤,
东方各国无力抵御
秦国的进攻
规模很大
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伤亡大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
如果你是诸侯国的统治者,面对如此频繁的兼并战争,你应如何保证自己国家不被别国消灭?
燕国乐毅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国商鞅变法
齐国邹忌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商鞅变法
1.背景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社会生产力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
战争中获胜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变法改革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1)变法的根本原因:
(2)变法的目的:
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商鞅变法
2.概况
商鞅其人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徙木立信
商鞅变法
3.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主要内容 影响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以法令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有利于提高军事战斗力
加强中央集权
富国
强兵
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方便了税收和商贸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小组讨论
听了这些法令,人们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的看法是否一致?
小组成员各自扮演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士兵、农民。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加以评论。
4.影响
十年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公元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 ——《阿旁宫赋》
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5.评价
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判断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被废除,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变法获得了成功。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条件:①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②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2)表现: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1.农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背景: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2)表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2.手工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3.商业的发展
阅读教材第37页的内容,梳理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4.都江堰
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
时间
地点 成都附近的岷江
主持者
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
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公元前256年
李冰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鱼嘴: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宝瓶口:灌溉农田。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三家
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三家”是
指( A )
A. 韩、赵、魏 B. 赵、秦、齐
C. 楚、魏、韩 D. 燕、齐、楚
A
2
3
4
5
6
7
8
9
1
2.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下面是《战国
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D )
A. 齐、楚、秦、燕 B. 秦、楚、齐、燕
C. 燕、齐、秦、楚 D. 燕、齐、楚、秦
D
2
3
4
5
6
7
8
9
1
3. 我国古代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战役与“纸
上谈兵”有关的是( C )
A. 桂陵之战 B. 马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华阳之战
C
2
3
4
5
6
7
8
9
1
4. [教材素材][2024年1月广州期末]下面是战国铜壶及纹饰展
示图,壶身刻有水陆攻战图案,展现了人们习射等场景,
被誉为战国的“清明上河图”。该铜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B )
A. 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B. 兼并战争、干戈不息
C. 使用铁器、发展生产
D. 礼崩乐坏、变法改革
B
2
3
4
5
6
7
8
9
1
5. 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中出土了两片木
牍,是战国时秦国两位叫黑夫和惊的士兵写给大哥衷的家
书。下面家书反映出秦国变法的措施是( C )
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一
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
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
2
3
4
5
6
7
8
9
1
A. 废除井田,土地私有
B.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C. 奖励军功,授予爵位
D. 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答案:C
2
3
4
5
6
7
8
9
1
6. [2024·盐城中考]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
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
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
法的( D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意义
D
2
3
4
5
6
7
8
9
1
7. [唯物史观][2024·河南中考]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
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
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A )
河南辉县出土
的铁犁头
A
河北易县出土
的铁镰刀
河南辉县出土的
铁锸口
A. 较高生产力水平 B. 频繁的兼并战争
C. 新兴的小农经济 D. 宽松的社会氛围
2
3
4
5
6
7
8
9
1
8.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铜冰鉴可以说是古代的冰
箱,它的内层是方尊缶,用以装酒或水;外层是方鉴,在
夏天可以装冰,用来冰镇方尊缶里的酒或水。这( B )
A. 说明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
B. 体现了战国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C. 反映了青铜工艺达到最高水平
D. 再现了战国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
2
3
4
5
6
7
8
9
1
9.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
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
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此公”主要贡献是( A )
A
A. 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B. 改革内政,尊天子攘四夷
C. 治理黄河水,三过家门不入
D. 反对战争,要求人们互爱
2
3
4
5
6
7
8
9
1
1. [家国情怀][2024·泸州中考]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
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
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
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
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A )
A
A.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 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2
3
1
2. [2023·北京中考]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
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
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
明( A )
A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农具促进农业生产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
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
符合题意
无法体现
没有涉及
与题意不符
2
3
1
3. [五育·智育]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
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
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
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
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B )
B
A. 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 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 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 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2
3
1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
材料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
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请说出这一时
期战争的特点。(2分)
答案: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
时间长。
2
3
1
【探变革不同,析成败原因】
材料二:

容 李悝变法(节选) 商鞅变法(节选)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

治 颁布《法经》(刑
法法典) 颁布法律 推行县制

济 制定农业生产政策 重农抑商,奖励
耕织 废除井田制;
统一度量衡
2
3
1

容 李悝变法(节选) 商鞅变法(节选)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

事 奖励军功,严禁
私斗 按人口征收军

——整理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的不同之
处。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4分)
2
3
1
答案:不同:商鞅变法具有持续性,历经了两次改革;商
鞅变法涉及范围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商鞅变
法更彻底,涉及行政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原因:顺应
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统治者的支持;商鞅个人的才能等。
2
3
1
【游中华大地,赞祖先智慧】
材料三: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农业,率
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
了都江堰。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3)围绕材料,总结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
述。(7分。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
3
1
论述: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了蜀地的地势和河道,变
害为利,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
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消除了岷
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是我国
先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2200多年以来,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
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精神。
答案:【示例】观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
慧的结晶。
2
3
1
兴修水利
变法运动
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秦完成统一
军事
政治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