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2024-2025学年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2024-2025学年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同步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6 10: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准确说出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信息,清晰阐述刘秀建立东汉的背景与过程。专权表现:通过具体案例,如梁冀专权,讲述外戚专权时飞扬跋扈、把持朝政、结党营私的行为;以张让等宦官为例,说明宦官专权时卖官鬻爵、残害忠良的行径。
严重后果: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东汉中后期朝廷官员、百姓等不同角色,探讨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带来的危害。教师总结: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
黄巾起义(10 分钟)
起义原因:展示相关史料,如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加上灾荒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引导学生分析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起义经过:利用地图讲解黄巾起义的爆发时间(184 年)、领导者(张角)、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及主要过程。
起义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影响,教师总结: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从此一蹶不振。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东汉兴衰的历程:东汉建立(背景、建立者、时间、都城)→光武中兴(措施、表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原因、表现、后果)→黄巾起义(原因、经过、影响)。
引导学生总结东汉兴衰的经验教训,认识到统治者应关注民生、政治清明,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练习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
选择题:东汉的建立者是( )A. 刘邦 B. 刘秀 C. 刘彻 D. 刘备
填空题:刘秀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称( );东汉后期,( )与( )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状况以及与黄巾起义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讲解疑难问题。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
查阅资料,了解东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如蔡伦改进造纸术等,下节课进行分享。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 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 . 通过完成阅读课文及史料,分析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影响等史实,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 结合所学,分析统一对于当今的中国的意义,认识到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经过汉高祖、文帝和我的共同努力,汉朝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景帝
功德榜
我和景帝一直坚持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我和我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我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汉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我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但我后世帝王被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最终失去了政权。
汉文帝
汉高祖
汉武帝
光武帝
东汉铜奔马
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整体上看,它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点击播放视频
新课导入
素养目标
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材料:“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民不聊生,流离失所
赋税、徭役繁重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结果改制彻底失败了。王莽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外戚
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
东汉建立
合作探究
材料:伏念天上离王莽之害久矣……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
材料:王莽改制,每一条令下达后,必有苛刻的惩罚办法相随。而其条令多不便于民,犯令者多,于是全国上下,自公卿至百姓,陷于囹圄者不可胜数。
——李光霁《论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和失败原因》
战乱不息、刑罚苛重、赋税繁重、政治腐败、劳动力不足等。
措施 作用
经济
政治
民族关系
释放奴婢
减轻田租
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
加强监督 惩处贪污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增加了劳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整治了官场风气
缓和民族矛盾
加强了民族团结
光武中兴
史料助学
(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
解读:光武帝反对杀害奴婢的理由是他认为人的性命最重要。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如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等。
光武中兴的含义:
①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
②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③天下出现兴盛局面。
东汉青釉刻花三足瓷樽
都出现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
统治者都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减轻刑罚。
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相同点
农业: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为良田。
手工业: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的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东汉击鼓说唱俑
这是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击鼓说唱俑。查阅资料,试为这件陶俑写一段解说词。
这件东汉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人俑表情生动活泼,线条简练,技法娴熟,表现了汉代说唱表演艺术的流行,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统治者要重视民生,爱惜民力,发展生产,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素养启示
陶院落(模型)
陶院落的布局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武装力量发展的表现,说明东汉豪强大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地结合起来。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宦官是指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材料:仲长统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光武帝以来,“不假后党以权,数世而不行,盖亲疏之势异也”。汉朝历代任用外戚“辅政”,但“所赖以治理者甚少,而所坐以危亡者甚众”。
——张子开著《仲长统:汉代杰出的政治批判家》
东汉中后期,帝王任人唯亲,重用外戚。外戚有才能的少,危害社稷的多。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平均即位年龄:
平均寿命:
9.8岁
24.5岁
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外戚专权
宦官得宠
诛杀外戚
皇帝长大
“怪圈”
皇太后临朝
君权旁落
把持朝政
夺回君权
依靠宦官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权作乱,并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本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曝尸荒野;而阿谀奉承的奸人,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巨额财富
私人武装
世代为官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示意图
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
材料:(汉桓帝延熹)九年正月……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盗贼征发,南州尤甚……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
——《后汉书·本纪·孝桓帝纪》
材料:(汉灵帝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后汉书·本纪·孝灵帝纪》
东汉后期,尤其是桓帝、灵帝时期,水旱、蝗虫、地震、瘟疫等灾害频繁,而此时正是外戚和宦官势力极为猖獗之时,政治的腐败更加重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整个社会处于极度的衰敝之中。
材料: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
——《太平御览·菜茹部》
人民无法忍受东汉后期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天灾人祸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腐败的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反抗,最终激起了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后汉书》
解读:这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使用的口号。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即将灭亡,取代汉朝的将是黄巾军;起义的时间就定在甲子年(184年),届时天下将会太平。
指汉王朝。
是指黄巾起义军。
史料助学
点击播放视频
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等
起义军:起义军头裹黄巾,
被称为“黄巾军”
特点:一场有组织的大规
模农民起义
结果:历时9个月,最后被
镇压,其余部坚持
斗争了20多年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1. [2023·青岛中考]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
(部分)。空白框内政权的建立者是( C )
A. 嬴政 B. 刘邦
C. 刘秀 D. 杨坚
C
2
3
4
5
6
1
2. [2024年1月北京石景山区期末]下面资料反映了东汉光武
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影响是( C )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
3
4
5
6
1
A. 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
B. 滋生了贪污腐败
C. 出现“光武中兴”
D. 导致了社会动荡
答案:C
2
3
4
5
6
1
3. 李华同学进行项目化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可知他
学习的内容是( B )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
王景受命治理黄河水患
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一水排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2
3
4
5
6
1
A. 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B. 东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东汉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
D. 东汉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答案:B
2
3
4
5
6
1
4. 李华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的变化绘制了如下示意图。
图中a、b两处分别应填写( D )
A. 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B. 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 黄巾起义、任用亲信
D.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D
2
3
4
5
6
1
5. [教材素材]下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东汉绿釉陶水亭。
这件文物反映了东汉( D )
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
2
3
4
5
6
1
A.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B. 青瓷烧制技术成熟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答案:D
2
3
4
5
6
1
6. 【新情境】绘制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李华同学
在学习过程中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①处应填写的是
( C )
A. 大泽乡起义 B. 王莽篡汉
C. 黄巾起义 D. 州牧割据
C
2
3
4
5
6
1
1.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至东汉晚期,
天子至士人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
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
“风尚”反映了( B )
B
2
1
A.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B.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C.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D.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点拨:根据题干中的“天子至士人因牛车慢、稳、宽
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
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
人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
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衰颓
的时代景象,B正确。“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在题
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并非戒奢尚俭,排除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2
1
2.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
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激起各地农民起义;东汉末
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
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C )
C
A. 两汉农民起义爆发原因完全相同
B. 两汉始终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C. 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西汉统治
2
1
点拨:根据材料中“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农民‘无立锥之地’”“民不堪命,纷纷起义”可知,两
汉农民起义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C正确。“完全相
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两汉始终朝政混乱,社会
动荡不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
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排除D。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