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第 15 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精准阐述秦汉时期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如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九章算术》的数学成就、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贡献、司马迁与《史记》、道教和佛教的兴起与传播等。
深入理解这些成就对中国及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如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史记》对史学和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等。
培养学生阅成书背景与内容:展示《九章算术》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著作。这本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全书共有 246 个数学问题及其解答,涉及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计算问题,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章内容。举例说明书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如在方田章中,讲述了各种形状田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粟米章中,涉及到不同谷物之间按比例交换的计算等,让学生了解《九章算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历史地位与影响:组织学生讨论《九章算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教师总结:《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中国的算术著作大多按照它的体例撰写。同时,它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书中的一些数学方法和理论在古代就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数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史学巨著 ——《史记》(12 分钟)
作者与成书背景: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伟大史学家,他出身于史官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立志继承父业,撰写一部通史。但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然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讲述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艰难历程,如他为了收集资料,走遍了大江南北,考察历史遗迹,访问历史老人,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坚毅顽强、忍辱负重、严谨修史的精神。
体例与内容:展示《史记》的相关图片和目录,讲解《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一种体例,包括本纪(记载帝王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重要人物事迹)、列传(记载各类人物事迹)、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历史大事)、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五个部分。《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 3000 多年的史事,记录了古代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学者文人等众多人物的历史活动,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举例说明《史记》中一些著名的人物传记,如《项羽本纪》《李广列传》等,让学生了解纪传体的特点和《史记》的丰富内容。
价值与影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史记》的价值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师总结:在史学方面,《史记》为后世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它的纪传体体例被历代史学家所沿用,成为编写正史的主要体例;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客观公正,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文学方面,《史记》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文学作品都从《史记》中汲取了创作灵感。
宗教的兴起 —— 道教与佛教(10 分钟)
道教的兴起:展示道教名山青城山、武当山等的图片,介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人们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种思想迎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介绍道教的主要教派,如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讲解道教的一些代表形象,如 “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太白金星”“城隍”“土地公” 等,让学生了解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特点。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展示佛教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的图片,介绍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佛教开始在中国内地传播,到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展示河南洛阳白马寺的图片,讲解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回来时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等,因此将这座寺院命名为白马寺。介绍佛教的一些代表形象,如如来佛、观世音、阿弥陀佛等,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轮回转世” 等,让学生了解佛教的主要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教师总结:佛教教义中的一些思想,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能够给处于苦难中的人们带来精神慰藉;同时,佛教得到了一些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也促进了它的传播。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佛教的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佛教的思想也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或板书的形式,梳理秦汉时期在科技(造纸术、医学、数学)、文化(史学、宗教)等领域的重要成就及其影响。强调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是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以及对外交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导学生从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等,例如:
选择题: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 )A. 蔡伦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司马迁
填空题: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作者是( );东汉末年,被后世尊称为 “医圣” 的是( ),他的医学著作是( )。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 “这部著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计算问题,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章内容。” 请回答:材料中提到的 “这部著作” 是什么?它在我国数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练习完成后,教师公布答案并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选择秦汉时期的一项科技或文化成就,查阅资料,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小论文,阐述其对中国或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呈现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你可对内容详略、活动形式提出调整意见,让其更贴合你的教学需求 。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意义和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的原因,知道《九章算术》的地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 . 掌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探寻中华文明
连绵不绝奥秘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中国
埃及纸草
欧洲羊皮纸
中国以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又是如何发明的呢?
居延汉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左边这幅画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图上两个人抬着的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朔的奏本。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简,需两个人才能抬动。为了轻便,后来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经过反复试验,人们终于造出纸张。
古埃及:纸草
古印度:贝叶
欧洲:羊皮
古巴比伦:泥版
纸发明、流传前世界各地的书写材料
纸发明、流传前世界各地的书写材料
中国:龟甲、兽骨、青铜器、丝帛、竹简
材料: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史记·滑稽列传》
竹木简。笨重且体积大,不利于运输携带,不利于文化传播。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庄子·天下》
学富五车
考古学家在陕西、甘肃等多地发现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或地图。
时间
改进者
原料
优点
东汉时
宦官蔡伦
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点击播放视频
纸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它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影响
材料:到19世纪时,中国发明的造纸术
已传遍世界五洲列国,走完了它传遍全球的
千年万里历程。回顾这段历史,造纸术最初
从中国传到中亚、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世界,
再通过阿拉伯地区传到欧美各国和大洋洲,
使各国都能分享这一发明成果,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与世界影响》
18世纪法国纸厂内景
中国的造纸术不断外传,成为文化传播、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材料: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医书是《黄帝内经》,其编写时间可能开始于战国时期,至西汉最后写定。其书分两部分,《素问》用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生理病理现象及治疗原则,《灵枢》记述针刺之法。东汉时问世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张仲景和华佗
《黄帝内经》
神医扁鹊
神农尝百草
材料: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序》
人们追逐金钱、荣誉和地位,不关注民生,不重视研究医药和医术。他认为这种现象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广泛收集民间药方,认真进行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他心系百姓疾苦,为方便百姓就医而开堂问诊。后人为赞美他的医术精湛,颂扬他的医德高尚而尊其为“医圣”。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序》
材料反映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
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救死扶伤的优良医德。
材料: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擅长针灸、发明“麻沸散”、精通外科手术。
麻沸散
“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比西方发明的麻药早一千多年。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了。
五禽戏
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九章算术》
材料:今有垣高九尺。瓜生其上,蔓日长七寸。瓠生其下,蔓日生一尺。问几何日相逢?瓜、瓠各长几何?
——《九章算术·盈不足》
它注重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从《九章算术》中题目的选材角度看,它有什么特点?
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氾胜之书》
张仲景 华佗
年代
成就
地位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②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①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
②能实施外科手术
③发明了“麻沸散”
④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被称为“外科鼻祖”“外
科圣手”和“神医”
合作探究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朝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少年受业——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
壮年游历——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体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材料: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的理想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写史,极重调查访问,决不光从“金匮石室”里找死资料,也不像郑樵(宋代史学家)说的只是“局蹐于七八种书”,而是行脚上路,采访人物,访查古迹,收集散逸的传说逸闻。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历史研究常见的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指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也称“田野研究”,是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很多成语典故出自《史记》,例如“破釜沉舟”“一以当十”等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查一查,还有哪些成语典故出自《史记》?
卧薪尝胆、纸上谈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一言九鼎、约法三章等。
材料: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完成《史记》的创作。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胸怀天下、秉笔直书、追求真理的史家精神。
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素养启示
史学价值:
司马迁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价值:
《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举三个秦汉时期的科技代表人物,并分别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①蔡伦:他改进了造纸工艺。其造出的纸原料易找,质优价廉,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②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誉为“医圣”。③华佗: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还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
材料: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苔,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方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
道教和佛教
《妇病行》描述了病妇临终前对丈夫的嘱咐及丈夫面对无力赡养遗孤这一现实的愧疚与悲哀,充分反映了当时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呼号。
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材料:这一时期软弱无力的政府根本无力抑制社会的两极分化,门阀世族扩展势力,高居人上,而在社会底层,人身依附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不再信任儒家关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理论,社会各阶层都寄希望于宗教拯救和超度灵魂。人们不仅信奉道教,也转向新近传入中国的佛教,后者大大发展了中国的思想和宗教观。
——[美]伊佩霞著,赵世瑜等译《剑桥插图中国史》
道教不是老子创立的,它是尊奉黄帝和老子,借用了老子“道”的名义。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道教之所以得到了广泛欢迎,传播很快,主要原因是:①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活极度困苦,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②其传道手段迎合了贫苦民众的需要,例如通过帮助百姓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
时间、发源地:
约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主张:
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材料:丝绸之路从西方带到中国的文化,最为突出的是宗教。佛教自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逐渐发展,在隋唐达到鼎盛,丝绸之路功不可没。唐高僧如玄奘等人沿丝绸之路前往天竺取经、讲学,带回印度佛经657部;义净等人沿海路去往天竺,带回佛经400部。与此同时,天竺僧人也纷纷赴华交流、讲学。这些都促进了佛教在亚洲东部的传播发展。
——蔡颖《路通千载——略论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广泛传播:
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河南洛阳白马寺
1. [2024·湛江一模]中国传统造纸工艺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地的
交流而传播到四面八方,为当地人民带去了文化的理想
“载体”——纸。为我国造纸工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物是( B )
A. 司马迁 B. 蔡伦
C. 张仲景 D. 华佗
B
2
3
4
5
6
7
8
1
2. [2024·重庆月考]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
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 B )
A. 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B. 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C. 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 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理论
B
2
3
4
5
6
7
8
1
3. [2024年1月广州期末]这本医学著作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
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奠
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它是( C )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 D. 《水经注》
C
2
3
4
5
6
7
8
1
4. [2023·雅安中考]他重视医疗体育,创编了一套保健运动体
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他是( D )
A. 司马迁 B. 蔡伦
C. 张仲景 D. 华佗
D
2
3
4
5
6
7
8
1
5. [2023·眉山中考]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
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
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
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B )
B
A. 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 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 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 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2
3
4
5
6
7
8
1
6. [2023·内江中考]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评论下图著作的创作
者是“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享有这一崇高声
誉的历史人物是( A )
A. 司马迁 B. 张仲景
C. 霍去病 D. 董仲舒
A
2
3
4
5
6
7
8
1
7. 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张角
以东汉中晚期成书的《太平清领书》中“人间地位的平等
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
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了道教产生的
( B )
A. 原因 B. 背景
C. 影响 D. 过程
B
2
3
4
5
6
7
8
1
8. 佛教的传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
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著名景点中,与佛教相关的是
( C )
A. 四川成都青城山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2
3
4
5
6
7
8
1
C. 河南洛阳白马寺 D. 山东曲阜孔庙
答案:C
2
3
4
5
6
7
8
1
1. 列表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李华同学以“秦汉时期的
科技著作”为主题整理出下面的表格,据此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 A )
2
1
著作 主要内容
《伤寒杂
病论》 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
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著作 主要内容
《九章算
术》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
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
《氾胜之
书》 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
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2
1
A.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
B.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相互借鉴
C. 中国古代科技重点服务农业
D.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答案:A
2
1
2. [2024年1月东营期末]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述
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他在书中记录了帝
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他不虚
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三千余年的历史。这反
映出司马迁( C )
C
A. 守卫家国的爱国情怀
B. 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 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2
1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