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播放歌曲《曹操》,提问学生:“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 引导学生回答三国时期。
展示一些三国时期的影视图片,提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官渡之战
背景: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资料,包括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爆发、军阀割据混战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乱世中,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实现统一?
曹操势力的壮大: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用人上:招揽各种人才,如荀彧、荀攸、郭嘉、司马懿等。
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军粮问题,也使百姓生活相对稳定。
双方势力对比:展示官渡之战双方兵力等对比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曹操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
战争概况:
时间:200 年。
经过:详细讲述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营地乌巢,烧毁其全部军粮。
结果: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影响: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小组讨论:势力对比处于劣势的曹操为何能够战胜袁绍?
曹操方面:政治谋略得当,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经济发展,实行屯田,发展生产;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袁绍方面:骄傲轻敌;不善用心,不听取正确意见,如拒绝许攸奇袭许昌的建议。
赤壁之战
背景:207 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208 年,曹操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与孙权决定联合迎战曹军。
诸葛亮与刘备的谋划:讲述 “三顾茅庐” 的故事,展示《隆中对》的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事业蓝图。诸葛亮认为中原的曹操、江东的孙权都是暂时打不过的,刘备应该先占领荆州,再夺取益州,最后图谋中原。
战争概况:
时间:公元 208 年。
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经过: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黄盖率数十艘堆满易燃物的战船假装投降曹操,等到靠近曹军战船时,点火引燃,火势迅速蔓延,曹军战船纷纷起火,孙刘联军趁势出击。
结果:曹操兵败北撤。
影响: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战术失误,如用铁链将战船首尾相连。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采用火攻。
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
对比文学与历史:展示《三国演义》中 “草船借箭” 等与赤壁之战相关的故事片段,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的记载,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明确文学作品为了增强趣味性,会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我们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和 “正史”。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信息。
220 年,曹操病死,曹丕篡位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222 年,孙权称王,229 年正式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三国的经济发展:展示三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总结三国在经济方面的举措。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如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
认识三国鼎立的意义: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和三国鼎立形势图,对比东汉末年人口数量和三国鼎立时期人口数量,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同时提问:“三国分裂的时间长吗?”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是短暂的分裂,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三分归晋:简单介绍司马氏掌握魏国政权后,先灭蜀汉,再废掉曹魏皇帝建立西晋,最后消灭吴国,统一天下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双方、经过、结果和影响。
梳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强调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统一的历史发展脉络。
总结三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特点和成就,以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四)课堂练习
出示相关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例如: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 曹操和袁绍 B. 曹操和孙权 C. 刘备和孙权 D. 曹操和刘备
赤壁之战为下列哪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A. 三国鼎立 B. 北魏统一北方 C. 东晋与十六国对峙 D. 南北朝并立
布置一道简答题: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而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 立足史料实证,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提升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史料实证)
2 . 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能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进步性。(历史解释)
3. 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知道两次战役曹操弱而胜、强而败的原因,领悟到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材料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社会现象?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官渡之战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材料,思考:曹操是怎样壮大自己的势力的?
材料一
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辗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候。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挟天子以令诸侯”
招揽人才
材料三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
实行屯田制
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
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
经济上:
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官渡之战
阅读课文内容,填写官渡之战概况。
时间、地点
交战双方
经过
影响
公元200年,官渡
曹操和袁绍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其全部军粮。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曹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它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内因
合作探究
外因
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
经济上,实行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
军事上,善于用人,战略战术得当。
袁绍骄傲轻敌;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从诗中我们能看出曹操有什么样的抱负?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策。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赤壁之战概况。
赤壁之战示意图
时间、地点
交战双方
经过
作用
公元208年,赤壁
曹军和孙刘联军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
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原因:①曹军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且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②曹操骄傲自满,松懈轻敌。③孙刘组成联军,制定了火攻等正确的战术。④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骄兵必败,要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战术等。
素养启示
关于赤壁之战,你知道哪些故事?
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情节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了解真实的历史。
你眼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 操
材料一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材料二
在京剧舞台上,曹操的脸谱一直是个代表奸臣的大白脸,或者说,曹操成了奸臣的代名词。
材料三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大贡献,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他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凶残、奸诈的一面,但他统一北方的贡献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双方
结果
特点
意义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曹操和袁绍
曹军和孙刘联军
曹操战胜袁绍
孙刘联军战胜曹军
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议一议:决定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两场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的心态。
诸葛亮曾对孙权说: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
策略: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关系:这一策略在赤壁之战中得以实践,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阅读教科书,说说赤壁之战后三方势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物 势力范围
曹操
刘备
孙权
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蜀
吴
220年
221年
229年
洛阳
成都
建业
(今南京)
曹丕
刘备
孙权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政权 统治措施
曹魏
孙吴
蜀汉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魏、蜀、吴三国建立后,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政权均致力于发展经济,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民族关系上看,三国时期,北方各族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1.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公元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场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D
2.《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材料描述的战役( )
A.推翻了商朝统治
B.秦军主力被歼灭
C.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
3.刘备入川后,恢复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辽阔”。这些举措( )
A.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B.推动了区域经济恢复和进步
C.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
D.促进了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B
4.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使当时的中国从混战到实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D
1. 表格整理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表格反映的
战役是( C )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曹操获胜
C
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2
3
4
5
6
7
1
2. 【跨学科语文】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
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
指战役( A )
A. 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B.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 促进了三国时期民族交融
D. 结束东汉腐朽混乱的统治
A
2
3
4
5
6
7
1
3.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
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
这段材料称道的历史人物应是( D )
A. 三国时期的刘备 B. 东汉末年的周瑜
C.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D. 东汉末年的曹操
D
2
3
4
5
6
7
1
4.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
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C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C
2
3
4
5
6
7
1
5.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
的原始资料。研究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的第一手史料
是( B )
A. 小说《三国演义》
B. 诸葛亮的《隆中对》
C. 三顾茅庐的故事
D. 三国鼎立形势图
B
2
3
4
5
6
7
1
6. [2024年1月扬州期末]三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是我国
的经济和社会依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
是( C )
A. 孙权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B. 曹魏大力开发长江以南地区
C. 马钧改进汲水工具翻车
D. 蜀汉派卫温加强与台湾联系
C
2
3
4
5
6
7
1
7. [2024年1月西安期末]下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建国
之后,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
度看,其共同作用是( D )
D
政权名称 主要内容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 促进农业恢复 B. 加强对外交往
C. 推动文化发展 D. 巩固局部统一
2
3
4
5
6
7
1
1. [史料实证]以下是一位同学搜集的史料,可用于( B )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 ,吏士多死
者,乃引军还。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非心服也。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
力,破操军必矣。
2
3
4
1
A. 全面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的原因
B. 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C. 说明三国鼎立局面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 说明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的状态
答案:B
2
3
4
1
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则材料分析了疾病
流行对曹军的影响,第二则材料分析了水土不服和民心向
背的因素,第三则材料分析了曹操对手孙刘联合的因素,
可见这些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B
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赤壁”“孙权”“刘备”可知,反
映的是赤壁之战,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淝水之战,排除
A、D;赤壁之战时三国鼎立局面尚未形成,排除C。
2
3
4
1
2.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关于赤壁之战中“蒋干盗
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但这些故事
却不见于史书记载。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B )
A. 《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B.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
C. 史书没有记载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
D. 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B
2
3
4
1
点拨: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经
过艺术加工,所以有“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
葛亮借东风”等故事,B正确。《三国演义》所记述
的内容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一定真实可靠,排除
A;很多史书中记载过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排除C;
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
3
4
1
3. 对比下面两幅形势图,可以得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
( B )
A. 各民族隔阂消解出现大交融
B. 政权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
C.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D. 科技文化发达南方超过北方
B
2
3
4
1
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刀光剑影,精
彩纷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割据混战】
材料一:
2
3
4
1
(1)写出与图一、图二相关的战役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图一战役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
答案:图一:官渡之战;图二:赤壁之战。原因: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曹操善于用人,采纳了正确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使袁军人心涣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经济上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军粮的供应。
2
3
4
1
【英雄辈出】
(2)根据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5分)
①带领张飞、关羽三顾茅庐的是 。
②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是 。
③“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指 。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指 。
⑤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
臣与智者的代表。他是 。
刘备
曹操
孙权
周瑜
诸葛亮
2
3
4
1
【政权分立】
(3)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三国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图。
(要求包括国家名、都城,3分)
答案:【示例】
2
3
4
1
袁绍
官渡之战
魏
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
曹操
孙权
刘备
200年
联合抗曹
208年
赤壁之战
曹丕
220年
刘备
221年
孙权
229年
蜀
吴
三国鼎立
知识总结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