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第 12 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确立过程、实施范围,深入理解这一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掌握党和政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扶持、文化保护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些政策推动下取得的显著成就。
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熟知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如服饰、节日、习俗等,增强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提升学生从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新闻报道等多种素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家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史料分析法,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政策文件、统计图表、民族地区发展案例等丰富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活动,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合作探究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发展为例,深入剖析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效,帮助学生将抽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平等对待各民族的意识,树立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观念,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确立过程及重要意义,明确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党和政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及取得的成就,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统一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自治权是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基础上的自主管理权利。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大局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等核心概念、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重要意义,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各民族共同繁荣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史料教学法:提供大量一手史料,如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文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数据、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论证观点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民族地区发展案例,如新疆棉花产业助力经济发展、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促进繁荣等,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展示各民族载歌载舞、团结欢庆的视频片段,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歌曲和视频中,我们感受到了各民族的团结与欢乐。那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是如何共同构建我们伟大祖国的呢?” 引发学生对民族问题的兴趣和思考。
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各民族分布的大致情况,提问:“从地图上看,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特点对民族关系有什么影响?” 通过这些问题,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民族大团结。
(二)讲授新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制度内涵: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政策文件图片,详细讲解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通过举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根据本民族特点制定政策,帮助学生理解自治权的具体体现。
确立过程:回顾历史,讲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1949 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展示不同时期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文件图片,帮助学生梳理制度确立的时间线。
实施范围与意义:展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指出我国目前有五个省级自治区,以及众多自治州、自治县(旗),介绍这些自治区域的分布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区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教师总结,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又充分照顾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对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经济扶持:展示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发展对比的图片和数据,讲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以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等重大工程为例,说明这些工程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化保护与发展:展示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图片,如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山歌等,介绍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组织学生讨论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西部大开发战略:展示西部地区的地图,介绍在 20 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讲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目标和主要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等。通过展示青藏铁路建设、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等案例,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巨大推动作用。组织学生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民族团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与各民族同学友好相处,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作业
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党和政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等。
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写一篇短文介绍家乡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团结情况,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增强学生对身边民族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947年
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2005年
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1987年3月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1992年
“九二共识”
海协会与海基会以口头方式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
1997年
香港回归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
澳门回归
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008年
两岸实现“三通”
2015年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晤
2022年
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爱我中华》
看视频,猜民族
观察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主旋律是什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01
壹·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前提:
实行地区:
国家统一领导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内容
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地位
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自治
独立
≠
壹·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原因:
西汉
唐朝
元朝
清朝
西域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新疆:伊犁将军
西藏:驻藏办事大臣
台湾:台湾(府)省
西藏:宣政院
台湾:巡检司
文成公主入藏
张骞出使
西域
魏晋南北朝
北魏孝文
帝改革
土尔扈特部回归
回回形成
①历史特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历史特点。
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壹·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提出:
②现实情况: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
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区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壮族主要集中在广西,
藏族主要集中于西藏、青海和四川,
维吾尔族主要集中在新疆,
蒙古族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青海和新疆,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东部山地,
黎族主要集中在海南,
高山族集中于台湾,
回族虽散布在全国,但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
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壹·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确立过程:
2
3
1
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壹·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实施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
(最晚的)
①
②
③
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
④
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目前我国设立了
三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三级民族自治机关
阅读P60第三段和P61地图,指出我国建立了哪几个自治区。
壹·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研读
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02
贰·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 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有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约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的,约有60万人口。
云南地区的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
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贰·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结合课本62-63页,找出这四个方面的措施和表现。
战略
贰·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西藏
民主改革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相应的民主改革。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政治上: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贰·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孔繁森照顾生病的藏族老人
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观看视频并思考:1.孔繁森为藏族人民做了什么事情?
贰·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3、表现:
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柯尔克孜族史诗
《玛纳斯王传》
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①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
④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文
藏文
维吾尔文
壮文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贰·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3、表现:
战略:①西部大开发;②兴边富民行动;③脱贫攻坚战;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线路图
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吉祥的天路”
贰·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VS
2020年5月25日,美国非裔男子,乔治 弗洛伊德遭警方暴力执法,被跪压致死。弗洛伊德之死引起了美国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新冠疫情,展现出团结奉献、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不同的民族政策所导致的后果,你能得出怎样结论?
民族对立阻碍国家发展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做出哪些努力呢?
1.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班级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尊重他们不同的生活习俗;
2.向身边的人们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中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制度是( )
A.民主集中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B
(江西中考)分析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部分)
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扶持资金(亿元) 1.12 6.42 6.73 10.26
B
【学科素养】史料实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 的政策。
——周恩来(1957年3月25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基础。
联邦制不适合我国国情。
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民族区域自治。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学科素养】史料实证 共同繁荣发展
材料二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我国民族地区农业、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民族地区根据其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
1星题 基础巩固
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这种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
策模式的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
国经验”指的是( )
B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特别行政区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
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
部分。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前提是
( )
B
A.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B.坚持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C.区域内的少数民族聚居 D.区域内部要设置自治机关
3.[教材素材]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
了很大成绩。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
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
B
A.经济建设 B.文化传承 C.科技发展 D.文旅开发
4.跨科学·数学下面是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
(部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扶持资金(亿元) 1.12 6.42 6.73 10.26
B
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
5.下面的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
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
“吉祥的天路”。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
民族的( )
C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6.[五育·德育]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说:“像爱护
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
民族团结。”这突出体现了( )
B
A.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B.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内地与边疆政策相同
2星题 能力提升
1.历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
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
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这说明国家充分保障
( )
A
A.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B.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C.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2.[2024·南通期末]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
法;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17年,中国共产党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
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这反映了我国( )
C
A.立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B.民族平等观念得到加强
C.民族政策得到有效保障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