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夜雨诗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炮制 B.大炮 C.炮火 D.鞭炮
答案:A
解析:
分析:A项“炮”读páo,其他都读pào。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对原文的解释,不准确的项是( )
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起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
D.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说“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分析失当。文章第五段,作者提出两种美,“方便感和舒坦感”正属于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故D项的分析与文意相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
3.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四段集中笔力表达作者对“夜雨诗意”的理解。这是一个“总——分——总”段式。
B.全篇文字共六个自然段,结构严整规范。
C.第三、四两句是首段的重心,即“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构成了“无与伦比”的、“充沛”的诗意。
D.二、三段谈到了两种诗意:美国教授迷恋的诗意,是驱车前往“考究的白木房子”听雨;而“我的感悟”与这种“轻松和潇洒”的诗意相“逆反”,“我”的诗意则伴随着“苦旅的狼狈”与“荒寂的恐怖”。这两种诗意的不投合便构成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
答案:A
解析:
分析:A第四段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结构的把握。
4.选出下面句子有错字的一项( )
A.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遂事物的构建,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B.真正让心绪复归的,完全不是这种谈话,而是第二天晴朗的早晨。
C.于是人们每时每刻遇到的一切,都可能包孕着恢宏的蕴涵。
D.目光在已经走过的千里之间来回,痴想着其间在夜幕雨帐笼罩下的无数江河和高山。
答案:A
解析:
分析:A.应为“琐碎”。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字形的辨析。
5.选出下面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韵合壁 豪无疑问 色彩斑斓
B.零落不堪 滋润蕴藉 急流险滩
C.悄然归位 死心塌地 崇山峻岭
D.心绪复归 铺天盖地 一触即发
答案:A
解析:
分析:A.豪——毫。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同音字的书写。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涟漪 憬悟 敕令 刀刃入鞘
B.逼仄 暄嚣 熨帖 船楫下锚
C.蕴藉 炮制 寂寥 改弦易辙
D.黯淡 晶莹 羁绊 死心塌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B应为:喧嚣。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形声字字形的辨析。
7.以下属于余秋雨作品的是( )
A.《文化苦旅》
B.《山居笔记》
C.《行者无疆》
D.《晨雨初听》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以上均属于余秋雨作品,故选ABCD。
点评:考查学生文史知识。
8.不符合原文的是( )
A.倒不是因为夜间行路艰难,也不是因为没有带着雨鞋和伞。
B.不是急流险滩,不是崇山峻岭,而是夜雨,使无数旅行者顿生反悔,半途而归。
C.但是,真正让心绪复归的,完全不是这种谈话,就是第二天晴朗的早晨。
D.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
答案:C
解析:
分析:但是,真正让心绪复归的,完全不是这种谈话,而是第二天晴朗的早晨。所以应该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运用。
9.对下面句子中的词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 )是夜间,各种色相都( )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 );又在下雨,空间十分( ),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A.既然 隐退 效能 逼仄
B.虽然 隐退 效能 逼仄
C.既然 隐退 效能 逼仄
D.既然 隐退 功能 狭窄
答案:A
解析:
分析:四个空应填写:既然、隐退、效能、逼仄。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词语的使用。
10.下列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青海湖水不但蓝得纯净、深湛,而且蓝得温柔、恬雅。
B.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C.灯影峡虽是险峻,都干枯无味。
D.你无论生长在祖国的哪一片土地上,总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C“都”改为“但”。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运用。
11.下列各项中标点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B.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D.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中句号应在引号之外。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标点的使用。
12.下列句中强调"看见他"和"搞卫生"的一组是( )
①我今天早晨在学校是看见他搞教室卫生。
②我是今天早晨在学校看见他搞教室卫生。
③我今天早晨在学校看见他是搞教室卫生。
④我今天早晨是在学校看见他搞教室卫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第一、三句强调"看见他"和"搞卫生"。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分析。
13.下文横线上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生道路上的分歧给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然而又不是不可把握的.一方面是外界的因素,一种力量把你往那边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力量把你往这边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欺骗你,引诱你,逼迫你 教育你,引导你,爱护你
B.引诱你,欺骗你,逼迫你 引导你,教育你,爱护你
C.引诱你,逼迫你,欺骗你 引导你,教育你,爱护你
D.引诱你,欺骗你,逼迫你 爱护你,教育你,引导你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词义轻重、词语间的逻辑关系,排列语序。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词语排序能力。
1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进入七月份以来,长江中游和下游许多地区便连续降中到大雨,甚至是暴雨,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天气现象。
B.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上半年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与日常生活消费相比,呈不断上升趋势。
C.在昨天举行的大会上,六个民族学生代表热情洋溢地作了发言。
D.周六这一天,我们所有老师参加了为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而进行的宣传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A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还是中游和下游许多地区不明;B两者相比不能不断上升,只能是上升;C是六个学生还是六个民族不明。正确是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咱俩约定在明天上午或下午的休息时间里去新华书店买几本参考书。
B.这个城市的住房是否抗震,成了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
C.像小牛犊一样的邓亚萍,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付出超人的代价,就能取得超人的成绩。"
D.如果说他们已经真正掌握了理论,就可以在干训班结业了,不如说他们只是仅仅记住了书本上的一些空话、公式和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A有歧义.1、明天(上午或下午)的休息时间 2、明天上午或(下午的休息时间);B句式杂糅. 1、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2、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D关联词误用. 把“如果说”改称为“与其说”。故选C。
点评: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填空题
16.《夜雨诗意》作者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余秋雨|《文化苦旅》|《行者无疆》
解析:
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7.“夜雨”点明________,“诗意”让你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答案:写作对象|飘逸|浪漫|空灵
解析:
分析:“夜雨”表明写作对象,“诗意”让人有一种飘逸、浪漫、空灵的感觉。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散文的阅读能力。
18.第④段“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一句中“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__________。
答案: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解析:
分析:细读第四段,找出问题的答案。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9.第四段中作者强调的“诗意”所由产生的关键的是_________两个字。
答案:艰难
解析:
分析:文题为“夜雨诗意”,这个意念是由“富有的雅士”的荒墅所引发的。荒废的别墅令作者思考关于诗意的事,便有了下文。从作者的思路上来看,“领受”与“感悟”所在的句子在文意衔接上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领受”是对上文美国教授生活的概括,“感悟”是对下文“我”深入思考的开启。这两个词在表意上相当准确。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应将词句置于具体的“语流”中作出判断,这“语流”既包括语言诸要素的相互解释,也包括对作品思路的宏观把握。第三问考查对作品文段中心意思的概括。第四段“总——分”段式的构成及两个“艰难”的呼应,使本题变得平易。概括离不开筛选与组织语言,本题在题目的要求下摘录关键词也是一种对语言的组织。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20.将军____了,谋士自侮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_______了,战鼓停息了,骏马________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______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
答案:舒眉|止步|回槽|消解
解析:
分析:熟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填空。
点评:考查学生词语的使用。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许他很少来到旷野。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
“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一种陌生,但对地牮来1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
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一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成长得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
前年,我与贾平凹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一滴水的,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的证言。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一起投向“同体大悲”。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
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面在旷野问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大多随风飘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迭数千公里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冷漠的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他们这是怎么了 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迷 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泣”,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请看辽阔的旷野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f寻找生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万般珍惜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
人类也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蚊蝼还要细微万倍。曾听到过《出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清楚.在这样的长途闻,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还能做什么呢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余秋雨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项是( )
A.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
B.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
C.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
D.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
答案:C
解析:
分析:C.“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有误,“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只是他们取经过程中跋涉旷野、遭遇危机时的行为和精神的表现以及感受,不能说是最终目的;目的应是“关爱生命”。(“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在无限空旷的宇宙间寻找生命,动辄多少光年,耗时千万年尚无消息,然而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就竟然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何等不易!所以我们应万般珍惜,相互慈悲,切勿互相糟践。
(2)在宇宙长河中,人类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十分卑微的流浪者,在人类艰难的长途跋涉中,我们唯有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了。
(3)旷野何其博大,人类何其渺小,因此我们既感叹行路难,又要作逍遥游,既要身寄星云,也要爱及八荒,人虽微若蚁蝼,却要懂得安详,既要敬畏生命,更要懂得慈悲为怀。
解析:
分析:理解句子要在理解全文主旨基础上分析,不能脱离原文。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分析。
2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竞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请你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前几年出现的“余秋雨《文化苦旅》热”的认识。
答案: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何止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作者从画像的色流中,竞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
解析:
分析:可以结合余秋雨的创作精髓,联系本文加以分析。
点评:考查学生对作者作品的分析领悟。
23.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夜雨诗意
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素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掉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著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接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
答案:人在自然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松快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与对内容要点的归纳。第五段中的“松快愉悦的美”与“悲剧美”即为答案的两个要点,再将其理解完整便可组织语言作答。明示信息的存在,使本题的考查显得平实、客观。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答案: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解析:
分析:文章第五段中作者引欧洲启蒙主义大师的理论,即是为了推出“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原始创造力的发展”。在作者看来,这是现代文明应寻求的“诗意”;“品味苦涩的夜雨”、“踩着泥泞走向未来”,其内涵也正是指现代人必将努力创造充满“诗意”的现代文明。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须在文中找到确凿的依据(或明示或暗示),阅读者须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测。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3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