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九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22 分)
1.古诗文默写。(10 分)
(1)天涯若比邻(2)俗子胸襟谁识我(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根据语境作答。(12 分)
(1)(2 分)铸 犷
(2)(2 分)A.选精髓:精髓通常指的是某个事物或学说的核心、精华、要点,是一种精深
的思想和知识体系的精华所在;而精神则更多地指代一种内在的动力、气质或风貌,如民族
精神、时代精神等。
B.选刚柔相济:刚柔相济:侧重于将刚强与柔和这两种相对的特质相互融合、补充,强调的
是事物内部两种相反属性的协调统一。兼容并蓄:强调的是对不同事物、观点、文化元素等
的容纳和包含,重点在于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不局限于两种对立的特质,而是可以涵盖
各种不同类型的事物。
(3)(2 分)搭配不当,充分与特质搭配不当,充分一般充当状语成分。徐州是名副其实的
汉文化之城,充分彰显“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文化特质。
(4)(3 分)选 B 项。紧扣关键词:汉韵、汉风、汉源;精神力量、城市特质、文化特性,
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句子。
(5)(3 分)答案:D 项文中提到《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属于“志人小说”
,主要记录魏晋士族的言行轶事,而非“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志怪小说)。因此,D 项错
误。。
二 阅读(55 分)
(一)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 3~7 题。(17 分)
3.(2 分).句意:我有一箱东西,不想交给其他人,希望托付给你放在某座山下。“吾有一
箧物”表明主语“我”拥有一箱物品,是一个完整表意;“不欲付他人”直白说出不想把东
西交给别人,单独成句表意清晰;“愿托置于某山下”进一步阐述希望托付放置的地点,按
照事件逻辑和表达层次。故断句: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4.(3 分(1)告别(2)不久(3)打开
D.乃:“于是,就”/才;
5.(6 分)(1)(他)顿时感到羞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使自己的技艺达到精湛的程
度。 (2)皇帝常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写军中的文书,只有傅修期可以做到啊。”
6.(3 分)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一梦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1 分)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1 分)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
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1 分)
7.(3 分)C 项中提到“【甲】文和【乙】文都强调了师傅或长辈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说法不够准确。【甲】文中确实提到了师傅的作用,但【乙】文中傅永的叔父洪仲并没
有直接教导他,而是通过责备促使傅永发愤读书,这更多是外界压力而非师傅的教导。因此,
C 项的分析是不恰当的。 参考译文: 【甲】从前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技艺已经学成,便辞别老师离去。老师说:“我
有一箱东西,不想交给其他人,希望托付给你放在某座山下。”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
的封条和封条上的字封得不是很严密,于是就打开箱子看,箱子里全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几
十枚,(他)才知道这是老师一直以来使用的。(他)顿时感到羞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
到使自己的技艺达到精湛的程度。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和张幸从青州进入北魏,不久又向南
投奔(南朝)。(他)有气魄和才干,勇气和力量超过常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
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向叔父傅洪仲请
教,傅洪仲严厉地责备了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同时
具备了文才和武艺。皇帝常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写军中的文书,只有傅
修期可以做到啊。”
【丙】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
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一梦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8~11 题。(10 分)
8.(2 分)降低算力需求和成本,支持本地部署实现安全个性化服务;开源模式为全球创新
提供机遇,可能引领行业开源主流化。)
9.(3 分)通过代码纠错、解读、答疑功能提供即时反馈;多轮提示启发学生自主纠错;教
师实时追踪学习数据调整教学,减轻答疑负担并实现个性化指导。
10. (2 分)个性化学习路径定制;智能作文批改与推荐;虚拟实验与科学探究;智能口语
练习与评估;历史事件沉浸式体验(两点即可)
11.(3 分)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让教育迎来一个个性化、跨学科、‘千人千面’的终
身学习时代;教育的主体依然是人,要让人与人工智能更好的和谐共生,需要建立更加规范、
更加包容并充满人性化的教育生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例: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一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加强
技术研发和监管力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需要转变教育观
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言之有理
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6 小题。(18 分)
12. (3 分)(阿姨察觉“我”的悲痛,轻拍手安慰我 )( 福建大哥看到我急躁时,用一
双大手拍了拍我的腿安慰、鼓励我 )( 母亲用颤抖的手三次抚摸“我”后离世 )
13.(3 分)重音:突出“拿”字,短促有力,尾音下沉。(1 分)语调:命令式降调,不容
拒绝的力度,但隐含关怀(可稍压低嗓音,制造近距离对话感)。(1 分)节奏:戛然而止,
留出空白,为后续转向众人的高声呼吁蓄势。(1 分)
14.(6 分)(1)(3 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 分)赋予车灯以人的形态,(1 分)将寒夜
中的孤独与生命的脆弱具象化。(1 分)
(2)(3 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 分)运用“睁、伸、摸”等一系列连续动作,(1 分
)表达了母亲等待儿子归来时的关爱与不舍。(1 分)或者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母亲临
终场景的描写尤为精妙,运用“摸一下,两下,三下”——简单的动作重复,既是对时间流
逝的具象捕捉,亦将母子诀别的无声悲怆推向高潮。 从副词角度赏析也可(略)。
15.(3 分)“雪”:既是阻碍归途的自然困境(列车晚点),(1 分)亦象征命运无常(施加于
个体的生存压力)的冰冷(1 分),而众人的援手则如“雪中炭火”,赋予困境以希望的温度。
(1 分)
16.(3 分)这句话既是对母亲生命的致敬,也是对陌生人善意的回响,生活中所有的困境
如风雪终会消融,唯有善良与温暖永恒不灭。(意思对即可)
(四)名著阅读。(10 分)
17.祥子:将苦难简单归因于“命不好”,认为“只要咬牙拉车就能翻身”,三次买车失败后
彻底堕落。(1 分)
保尔:把苦难视为“革命的淬炼”,失明瘫痪后通过写作实现价值。(1 分)
红军:将饥饿、战争创伤转化为“阶级觉悟的催化剂”。(1 分)
18.老舍认为在腐朽社会中,个人努力注定被环境吞噬。祥子的堕落印证“环境决定论”,如
小说开篇“雨雪中的车夫们像被风卷走的落叶”的隐喻。 (1 分)
奥斯特洛夫斯基将苦难塑造为英雄成长的必经之路。保尔瘫痪后“钢铁是在烈火中铸造的”
独白,把身体毁灭升华为精神永生的革命辩证法。(1 分)
斯诺记录红军如何通过具体政策(分田地、办识字班)将苦难转化为革命资源。如徐海东回
忆家族 66 人被杀,“只剩自己活下来为阶级复仇”。(1 分)
19.(1)土地改革提供经济基础:记载陕北贫农分得土地后“第一次吃上饱饭”。祥子若获
得土地,可能结束“租车—被剥削”循环,从无产阶级变为自耕农,摆脱赤贫化陷阱。 (2
分)
(2)集体生产消除个体脆弱性: 延安的“变工队”“互助组”模式(如书中记录农民合作
开荒效率提升 30%)可解决祥子孤立无援的困境。合作社运输队或替代个人拉车,避免被军
阀、侦探个体性掠夺。 (2 分)
(3)阶级觉悟重塑精神世界:红军通过诉苦大会(如老农控诉地主逼死儿子)激发仇恨转
化为革命动力。祥子的三次失车经历若被纳入“阶级压迫”叙事框架,可能从自怨自艾转向
抗争意识。(2 分)(以上三点,写出两点即可)
三 写作(63 分)
20.作文评分标准(63 分,含书写 3 分)
等第 中心与材料 语言 思路与结构
A60-54(5 7)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选 材恰当,有新意,感情真 挚,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简洁、 得体,有一定的表 现力。 思路通畅,层次清晰,结 构完整,详略得当。
B53-45(4 9)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选 材恰当,感情真实,内容 较充实。 语言通顺、简洁, 用语规范。 思路连贯,层次较清楚, 结构完整,能注意详略。
C44-36 (40)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 明确,选材基本恰当,内 容不够充实。 语言基本通顺,用 语基本规范。 思路基本清楚,层次基本 清楚,结构完整,但不够 合理,详略安排不够恰当。
D35-24(3 0) 题意理解偏颇,中心不明 确,选材不合理,内容空 洞。套作明显。 语言不通顺,用语 不恰当,病句比较 多。 思路不清楚,结构不完整。
E23-0 偏离题意,无中心;思想 不健康;抄袭严重。 词不达意,表达混 乱。 思路混乱,结构残缺,文 不成篇。
关于书写 卷面整洁、书写美观得 3 分;卷面工整、书写认真得 2 分;卷面一般、字 迹清楚得 1 分;卷面较乱、书写潦草得 0 分。
1.“主角”既可是自己,也可是他人;可以聚焦某一励志人物的人性光辉,
也可以聚焦多个人物人生追求,多角度立意。
补充说明 2.通篇不提“主角”字眼,应视为偏题,最高不超过 44 分。
3.另起炉灶或与材料主旨无关的,不超过 30 分。
4.题目不写扣 3 分。
5.错别字最多扣 1 分(满 2 个即扣)。
6.字数不足但完篇的,每少 50 字扣 1 分。字数不足 400 且不完篇的,25
分以下;字数不足 300 的,20 分以下;字数不足 200 的,15 分以下;字数
不足 100 的,10 分以下;字数不足 50 的,5 分以下。
7.全文照抄试卷阅读材料的,不超过 5 分;抄袭超过三分之二的,不超过
10 分;抄袭超过三分之一的,不超过 20 分。2025年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指定位置。
3.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
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3)《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虽然家境贫寒,但对富家子弟却“略无慕艳意”,原因是“
▲
▲
(4)“打卡”各地美景,追寻古人足迹,赴一场文化之约。泛舟西湖,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的明媚春光:仰望泰山,体会青年诗人杜甫
《望岳》中“
▲
▲
所蕴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才能俯视一切的深刻哲理;登临岳阳楼,感佩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
”的伟大抱负。
2.根据语境作答。(12分)】
学校开展以“徐州汉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小语摘编了如下材料,请你帮他完善。
一是
▲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桑梓故里,是汉文化的源头和发祥地。从
地域性上讲,沛县的泗水亭、歌风台、大风歌碑、琉璃井、汉高祖原庙、吕布辕门射戟台、吕公墓和
丰县的金刘寨、汉皇祖陵等承载着徐州汉文化的根脉所在。此外,徐州汉文化经过汉王朝的整
理、演进、发扬,同时吸收、融汇各种文化(A),形成了以汉朝文化为基体、汉族文化为主体、汉字
文化为载体的大文化体系,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根基,是徐州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市建
设的源头活水。
二是
。
江苏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吴韵汉风”。“吴韵”指的是以苏州为
代表的吴文化,“汉风”指的是以徐州为代表的汉文化。吴韵流转,汉风激越,两者交融与撞击,
从而hù(▲)就了属于江苏特色的(B)的文化底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被称为
“汉代三绝”,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目前国内尚未有任何一座城市能与之比肩。徐州
是名副其实的汉文化之城,彰显“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文化充分特质。
三是
▲
。徐州素有“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千秋”和“兵家必争之
地”之说。无论是从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到其破釜沉舟、成就西楚霸业,从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雄伟气魄到其威加海内、开创西汉帝国,还是从编著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
《世说新语》的刘义庆、撰写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刘知几,到高亢激越的挪子戏和
“拉魂腔”柳琴戏来看,无不彰显了汉文化的刚强雄浑、崇文尚武、粗gug(
▲
)豪放,
这些成为这一区域汉文化的鲜明特性和时代精神。
(选自《徐州日报》2025年01月10日)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6页)2025年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二阅读(55分)
13.(3分)
语文答题纸
(一)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3~7题。(17分)
3.(2分)
姓名
学校
准22221
r21r21r21r21
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14.(6分)(1)(3分)
[3r3r31r31
r3r3r31r31
I41r41r41r41r41r41
r41r1r41[41
4.(3分)
班级
[6161r61r61[616161[61r61[61
(1)辞:
(2)寻:
考场
日
(3)启:
座位号
号
r81r81r81r81r81r81r8181r81[81
以上填涂准
考证号
5.(6分)(1)(3分)
(2)(3分)
(2)(3分)
粘贴条形码处
6.(3分)
15.(3分)
答题时用2B铅笔把对应题号的答案选项字母方框
涂满、涂黑,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留狼流。
填涂示例
(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11题。(10分)
8.(2分)
16.(3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4)CAJ[B】[C】[DI
7[A0[B][C][D]
2(5)CA][BI[C1[D]
9.(3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1.(10分)
17.(3分)
(1)
(2)
10.(2分)
(3)
(4)
18.(3分)
11.(3分)
2.(12分)
19.(4分)
(1)(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小题。(18分)
(2)(2分)
12.(3分)
(3)(2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眼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
三写作(63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3分,含书写3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