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站立起来的水》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高兴 B.兴致 C.兴奋 D.兴旺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兴”读xīng,其他都读xìng。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是( )
绝壁( ) 踩空( ) 顽皮( ) 复杂( )
兴奋( ) 刺激( ) 翻新( ) 展览( )
A.jué cǎi wán fù xīng cì fān lǎn
B.jǘé cǎi wán fù xīng cì fān lǎn
C.jué cǎi wán fù xìng cì fān lǎn
D.jué cǎi wán fù xīng cì fān lǎng
答案:A
解析:
分析:B绝:jué;C兴: xīng ;D览:lǎn。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补充完整下列词语,全部正确的是( )
提心___胆 夜以___日 多___多彩 ___峨壮观 魂飞___散
惊恐万___ 无穷无___ 不___一切 目不转___
A.吊 继 姿 巍 魄 状 尽 顾 睛
B.调 继 姿 巍 魄 状 尽 顾 睛
C.吊 继 姿 巍 魄 状 禁 顾 睛
D.吊 继 姿 巍 魄 壮 尽 顾 睛
答案:A
解析:
分析:B.提心吊胆;C.无穷无尽;D.惊恐万状;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书写。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 )
盘踞( )几绺( )棱角( ) 倏地( )石穹门( )
皱缬( )尘滓( )蕴蓄( )明眸善睐( )( )
A.jù liǔ léng shū qióng xié zǐ yùnxù móu lài
B.jù liǔ léng sū qióng xié zaǐ yùnxù móu lài
C.jù liǔ léng shū qióng xié zǐ yùnxù móu lài
D.jù liǔ líng shū qióng xié zǐ yùnxù móu lài
答案:A
解析:
分析:B倏:shū;C滓:zǐ;D棱:léng。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读音的拼写。
5.选出下面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望庐山瀑布水》《站立起来的水》《黄果树瀑布》都是写瀑布的。
B.《望庐山瀑布水》是单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瀑布的。
C.《站立起来的水》从听觉角度写水的声音——像是在叫喊;从视觉角度写水的形态——像是在玩耍、被驱赶着的、在赶场;还从观察者的角度写人的感受:感觉水是重叠着,站立起来的,有决心,有意志,有生命。
D.《望庐山瀑布水》《站立起来的水》《黄果树瀑布》写的都是远观瀑布的情景。
答案:A
解析:
分析:《望庐山瀑布水》《站立起来的水》写的都是远观瀑布的情景,而《黄果树瀑布》则是写近看瀑布的情景。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写景角度的分析理解。
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庐山瀑布水》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香炉峰上笼罩的云气,由于在日光映照下变成了紫色,作者就把它比喻成紫烟,又把瀑布比喻成挂在山前的河流,生动地写出山之高,落差大,瀑布水流长。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瀑布水如同来自天际,突出瀑布水自上而下的宏伟气势
C.《站立起来的水》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把瀑布写活了,“它们一脚踩空”“大声叫喊着下来”“大笑着下来”“在玩耍”“在赶场”,生龙活虎,神采飞扬。
D.别具一格的是结尾部分,作者写瀑布水是站立起来的,用它们众志成城的决心,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生命,筑成了瀑布这巍峨壮丽的丰碑。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除了夸张,还有比喻。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7.下列句子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惊恐万状 魂飞魄散 绝璧
B.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奔波
C.无穷无尽 夜以继日 重叠
D.多姿多彩 巍峨壮丽 丰碑
答案:A
解析:
分析:A应为“绝壁”。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
二、填空题
8.《站立起来的水》作者_____________,当代作家。代表诗集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
答案:伊路|当|青春边缘
解析:
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9.写出关于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解析:
分析:主要体现节约二字,写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语言要简洁。
点评:考查学生拟写广告的能力。
10.有人读完《水浒传》和《西游记》后,写了一副对联,下面是下联,请你拟出上联。
上联:
下联:梁山好汉疾恶如仇杀富济贫得人心
答案:西游师徒从善如流相邀除魔应天道
解析:
分析:下联是个主谓结构,停顿格式4/4/4/3。前四字是两个名词构成的,“疾恶如仇”为成语,“杀富济贫”是由两个动词并列构成的。最后三字为动宾结构。下联也应符合这些要求拟写。
点评: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
11.根据情景把内容补充完整。
今年岳阳楼景区推出的“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新春活动受到游客热捧,大年初一至初十有近万人“背”得岳阳楼免费门票。5月1日至5月7日,孔子故里曲阜也推出“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
针对这两个景区的新举措,某班级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看后,谈谈你的看法。
甲:我们不赞成这种做法。景区完全是拿传统文化作秀,纯属借背诵之名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以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
乙: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看法:
答案:景区的做法除了能够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外,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
分析:从吸引人们关注传统文化和提高景点知名度这方面来理解作答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2.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们带来一份绿色;如果你是一片树叶,就给人们带来一份绿阴; 。
答案: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
解析:
分析:抓住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根据前边句式如果……就……,进行仿写。
点评:考查学生的句子仿写。
三、阅读理解
1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画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以此反衬梅雨潭绿得恰到好处,妩媚动人。
解析:
分析:……理所当然的,用了五次,构成排比。以此反衬梅雨潭绿得恰到好处,妩媚动人。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分析。
1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得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 ”然后我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即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然。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追着,跑着,挥动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现在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自己的小名?联系全文,概括出两点原因。
答案:(1)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或:认为自己长大了)(2)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或:感到难堪)
解析:
分析:小名是在家叫的,大了当着外人叫,尤其是同学面前叫很别扭。感觉不被尊重,难堪。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2)为什么妈妈在送别“我”的时候脱口喊出了“我”的小名?
答案:因为在妈妈眼中,儿女无论长到多大,总是她放心不下的孩子,而小名则是她最自然、最钟爱的称呼,所以在道别时,妈妈仍然是情不自禁地喊出。(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
分析:儿女在妈妈眼里永远是孩子。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