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读书八得》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我市许多学校未雨绸缪,举行了灾难求生救生大演练。
B.跨年夜,上海外滩发生了耸人听闻的踩踏事故。
C.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D.近日,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习大大爱彭麻麻》迅速蹿红网络。
答案:B
解析:
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B句中“危言耸听”指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不符合句意。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B.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23日就“中国旅游年”在韩国首尔开幕发去贺信。
C.《<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告子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
D.很多市民向记者打听: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有哪些旅游项目 可以品尝到哪些美食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A句中引号中句号删去。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渐渐地,远山近水晕成了一幅影影绰绰的山水画。我走进路边的小亭子里,坐在清凉的石凳上,看着近的路,远的景,高的山,低的水,静静地享受这大自然伟大的馈赠。B.即使这场雨阻止了我的行程,但眼前美景已足够让我忘却尘世的喧嚣。“影影绰绰”一词在此处的意思是:_________
A.模模糊糊,似隐似现; B.光影很明显的样子;
C.有的地方像影子般模糊,有的地方很清晰。 D.都不是。
答案:A
解析:
分析:先了解“影影绰绰”一词的本义,即隐隐约约,形容不真切,不清晰,再比较各项表达的内容,根据语境选择判断。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下面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中绰号是人物性格或特征最为简明的符号,如不守清规戒律却嫉恶如仇的鲁智深叫“花和尚”,敢于反抗却脾气火爆的李逵叫“黑旋风”。
B.《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三家人拉过包月,其中对他最好的是曹家。
C.《童年》的阿廖沙在慈祥的外祖母、乐观的小茨冈和正直的格里戈里等人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和充满爱心的人。
D.《名人传》中的主人公遭遇都非常坎坷,如托尔斯泰面对的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但他却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了教籍。
答案:D
解析:
分析: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安塞腰鼓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震耳欲聋的声响,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B.《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使整个神话更显浪漫主义。
C.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实现他们的使命。
D.看到《斑羚飞度》中那悲壮的一跃,我们怎能被这一曲生命的赞歌所感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A、搭配不当,“声响”不能与“眼花缭乱”搭配。B、缺少成分,在“主义”后加上“的色彩”。D、误用反问句,在“被”前面加上“不”。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6.下面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B.《水浒传》中宋江因长得黑,有孝名,被人称为“孝义黑三郎“。
C.《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的主人公是奥斯特洛夫斯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名著的作者为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主人翁为保尔柯察金。所涉及到的内容基本是常识性内容。
点评: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 ,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 。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 ,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你可以借之安身立命。
A.丰富 自强 不息 财富 B.富裕 坚强 不屈 财富
C.富裕 自强 不息 财宝 D.丰富 坚强 不屈 财宝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原文中的“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可知应是心灵足够“丰富”。又根据文中的“遭遇最悲惨的灾难”可知应是“自强不息”。然后再根据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可推断出是一笔“财富”。其中“自强不息”这个成语接触的较多,一般易用错语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所学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俗语要进行比较、积累。
8.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进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享用一辈子。
B.连日来,武汉“犟妈”易勤倾家助残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C.随着直饮水设备和知识的普及,更加方便、环保、健康的直饮水会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
D.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第一个句子关联词错误,应去掉“进而”。第三个句子并列不当,造成逻辑混乱,应把“直饮水设备和知识的普及”改为“设备的普及和知识的广泛传播”。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9.将“隐心,还须战胜富贵的诱惑”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隐心,就是要使灵魂有个安顿的场所。
A.隐逸之士往往通过亲近大自然,获得一种与天地自然同在的精神超脱。
B.他们往往在山川景物中忘怀世事、颐养情志、寄托理想。
C.陶渊明就有过“贫富常交战”的切身感受,朝廷使者的不时光顾、同学少年的飞黄腾达,都必然带来强烈的诱惑。
D.隐逸之士只有坚守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人格追求,才能从身心两方面来战胜富贵的诱惑。
答案:C
解析:
分析:整体感知语段,谈论的是“隐心之士”,并以陶渊明为例进行论证。根据语意,A、B处是承接关系,是不可分开的,排除掉A和B。三、四个句子间从隐心到陶渊明的贫富交战,过渡不自然,因此应将“隐心,还须战胜富贵的诱惑”放于之间。即答案为C。也可以把各个词语放到空中读一读,看哪一项的词语更通顺。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整体感知语句,分析语句所写内容,注意前后语句中的标志性词语以及语句间的照应,根据这些加以选择。选好之后,还要读一读,看语意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再检查一下,是哪个地方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修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两人的作品都很出色,不过在取材方面小强同学似乎略胜一筹。
B.从他语无伦次的表述里,我们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缘由。
C.因为要赶乘11点的飞机,我们无法登上泰山之巅,只能叹为观止。
D.仲永幼时能指物作诗的故事家喻户晓。
答案:C
解析:
分析:A、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常褒义。B、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D、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经分析,答案C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11.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
B.刘老师讲课抑扬顿挫,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
C.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已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在中考誓师大会上,李明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答案:D
解析:
分析:信口雌黄:是指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或妄作评论。是贬义词,用在句中不合适。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12.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
B.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C.“随州是神农故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创业的理想之地。”叶总在随州市2004年十大经济人物颁奖大会上动情地说。
D.你看吧:青的萝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
答案:B
解析:
分析:第二、三个“我要开花”前用分号。故选B。
点评: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州成为地级市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很好,市委希望画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厂企业社区为全市人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B.近年来,多种制作精美的公益广告,不断纷纷登陆随州主干道。
C.有没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衡量一个优秀班级的标准之一。
D.老师经常讲:中考是人生的关键一步,这一步一定要迈好。
答案:D
解析:
分析:A项,逻辑混乱,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两个概念之间有交叉;B项,词义赘余,不断和纷纷之间意思重复;C项,逻辑照应不周,有没有应该对应是不是好班的标准之一。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修改能力。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 。 。 ,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
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鹜
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A.②④①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先要整体感知一下语段内容,可知本段介绍的我对春天的热爱。“不是…而是…”为关联词语,所以②应放在第一个空。①有过度的效果,可以承上启下,故放在第三个空。所以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这样做起题来就有轻松有趣了。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要 ,也不要说自己没有才能,是你自己荒废了你的天赋。正确地 自己,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坚持不懈地往下走,它 会有荆棘, 同样会开出鲜花。
A.怨声载道 审视 必须 而
B.怨天尤人 审查 必须 但
C.怨声载道 审查 必然 而
D.怨天尤人 审视 必然 但
答案:B
解析:
分析:整体感知语段,首先由“也不要说自己没有才能”可以得出前句是在埋怨其它。所以从B、D中进行选择。而审查为①审核、调查,或者说是对某项事情、情况的核实、核查。②软件工程中的一个步骤的意思,审视为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推敲之意。材料指的是正确分析自己,故选D项。如果这个空不好确定,则可根据第三个空的语意,得出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整体感知语句,分析语句所写内容,注意前后语句中的标志性词语以及语句间的照应,根据这些加以选择。选好之后,还要读一读,看语意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再检查一下,是哪个地方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修改。
二、填空题
1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光阴蹉跎,世界喧xiāo ,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lǚ 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物,不再有兴zhì 趴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ɡū 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行程。
答案:嚣|旅|致|辜
解析:
分析:解答这道题,要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到一些形近字的写法,比如“喧嚣”中“嚣”不能写成“器”。
点评:主要考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17. 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相关问题。
新华社6月1日电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主任、新闻发言人曹清尧1日在国台办例行记者会上说,向台湾同胞赠送大熊猫的相关工作已经开始。这对大熊猫一旦确定后,我们将公开为大熊猫征名,按照以往习惯,大熊猫将采取双名制,即乳名和大名,均为两个汉字,在大陆征集乳名,在台湾征集大名。
根据提供的消息提取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赠台大熊猫公开征名”或“征集赠台大熊猫名字”。
解析:
分析:提炼关键意思,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语句要精炼,符号字数要求。
点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概括能力。
18.有一位闯红灯者,态度强硬地说:“我忙得很,哪来时间等绿灯呀!”请你作为志愿者好好劝说一下。我的劝说: 。
答案:你如果把生命和几十秒钟同时放在天平上,什么最重要呢?
解析:
分析:语言交际一般要有称呼语,语气要委婉,用语要简明得体。答案设计合情合理即可。点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19.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大海能容纳百川|是在告诉我们心胸要宽宏大量(壁立能够千仞,是在告诉我们要无私无欲)
解析:
分析:围绕“大自然中的景物”来谈对生活的感悟,句式和例句类似即可。示例: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20.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作品。
①雅乎夫舅舅的萨沙
②慈善的工匠格里戈里
③主人公私自染了桌布,遭到暴打
④母亲去世后,主人公不得不出外谋生
作品:《 》
答案:童年
解析:
分析:这是对多部名著的考查,考查不太深入.即使没有真正读过或是看到过(听说过),也可以根据粗浅的了解回答出来。如根据第一段中的“舅舅、格里戈里”等可知是《童年》。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文章五诀
①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
②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弹出一首乐曲,只跑只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都有的运动会。所以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试用这个公式来检验一下名家名文,无不灵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记”,但除用一二句小叙滕子京谪守修楼之事外,其余,“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都是写形,“感极而悲”“其喜洋洋”是写情,而最后推出一句震彻千年的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事、情、理,四诀都已用到,文章生动而有深意,早已超出记叙的范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追悼会现场说起,是形;讲张思德烧炭,是事;沉痛哀悼,是情;为人民服务,是理;引司马迁的话,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典。“五诀”俱全,如山立岸,沉稳雄健,生机勃勃。有人说马克思的文章难读,但是你看他在剖析劳动力被作为商品买卖的本质时,何等的生动透彻:“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具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这里,“形”字诀的运用,已不是一个单形,而是组合形了。可知,好文章是很少单用一诀一法,唱独角戏,奏独弦琴的。
③常有人抱怨现在好看的文章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只会用单一法。十八般兵器你只会勉强使用一种,对阵时怎能不捉襟见肘,气喘吁吁。不要说你想“俘虏”读者,读者轻轻吹一口气,就把你的小稿吹到纸篓里去了。前面说过,形、事为实,情、理为虚,“五诀”的运用要特别讲究虚实互借。这样,纪实文才可免其浅,说理文才可避其僵。
④“文章五诀”说来简单,但它是基于平时对形、事、情、理的观察提炼和对知识典籍的积累运用。如太极拳的掤、捋、挤、按,京戏的唱、念、做、打,全在临场发挥,综合运用。高手运笔腾挪自如,奇招迭出,文章也就忽如霹雳闪电,忽如桃花流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提出的?
答案:中心论点:一篇文章如果单就写作手法来看,必须富有变化才算好文章。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
分析: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观点或主张。通读全文找出即可。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理解。
(2)作者在表达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多处使用比喻,请摘出其中的一处,分析其作用。
答案:如: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弹出一首乐曲,只跑只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都有的运动会。把运用“五诀”中的一诀比喻成用一根单弦弹一首乐曲,只跑只跳组织一场体育比赛,说明其单调,生动形象,易于让读者明白只用“五诀”中的一诀的弊端。
解析:
分析:比喻论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意,结合语境分析比喻论证的好处即可。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理解分析。
2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或主张。全文都是为该观点服务的。根据文意应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分析能力。
23.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答案:可用原文第(2)自然段中句子“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死’书……后读‘活’书”,也可以概括为“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解析:
分析: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或主张。全文都是为该观点服务的。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
(2)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案: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强化和论证。 ②引用古语阐明了“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的关系。
解析:
分析:如何论证论点,也就是论证过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即可。
点评:学生要熟悉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要点,学会阅读议论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